邀請太魯閣族講師謝金水,是位太魯閣族族語及文化講師
教導學生如何製作口簧琴,透過3堂課時間,很努力完成口簧琴。
臺灣原住民族樂器之一。各族群均有,這也是南島語族族群特徵之一。
早期因見其放於嘴前吹奏,因此文獻也稱此樂器為嘴琴或口琴。
在明朝陳第《東番記》、清朝郁永河《裨海紀遊》、黃叔璥《臺海使槎錄》、六十七《番社采風圖》、
《番社采風圖考》等文獻中,此樂器均見記載,今日平埔族也曾應用此樂器。
原住民族不同族群中,口簧琴有各自的名稱,而即使同一族群,也有因地域、形制等的不同,而有些微差異的稱法。
以太魯閣族為例
太魯閣族的傳統樂器以口簧琴、木琴為主,
其中口簧琴是一種構造簡單、攜帶方便之小型樂器,
廣泛使用於休閒、助興等場合,
是族人用於語言表達、情感連絡、表達愛情及歌舞同歡的樂器。
太魯閣族的口簧琴為竹製琴身,
製作方式是將桂竹片中間切空,鑲入銅製簧片(竹台金屬簧),或留住竹台中間的竹片,
並予以削薄便於震動(竹台竹簧)吹奏時以細麻繩牽拉琴身、使其震動發出聲音,並將琴身置於嘴巴前緣,
利用口腔作為共鳴箱,由嘴形及口腔共鳴空間的大小造成音調變化與旋律的流動。
以上參考資料:https://abda.hl.gov.tw/Artifact/Detail/40/%E5%8F%A3%E7%B0%A7%E7%90%B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