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立沿革
金門縣是中華民國福建省的縣,位於廈門灣九龍江口,由金門本島、烈嶼、大膽、二膽等十二個島嶼組成,並代管原莆田縣屬烏坵,縣治及最大城市為金城鎮。金門縣內轄有3鎮、3鄉。古名浯洲,又名仙洲、浯江、浯島。 金門自古屬福建同安所轄,民國四年(1915)始創縣治。全縣通行金門話(烏坵通行烏坵話),金門話與臺灣話均屬閩南語泉漳片,可互通。在同安縣的歷史上,金門一地有「無金不成銀」、「無金不成銅」的俗諺。
地理位置景觀與範圍面積
金門國家公園位在閩南沿海邊緣,面積3,720公頃,是一座以文化、戰役、史蹟保護為主的國家公園。隨著兩岸情勢改變,金門前線戰地的角色也跟著轉換,在1992年解除戰地政務。
金門地區由於歷經古寧頭戰役及八二三戰役,捍衛了臺海的穩定,在近代史有它獨特的角色扮演及歷史意義,為妥善保護此地的戰役史蹟、人文資產以及自然資源,特別在1995年成立國家公園。金門國家公園是臺灣第6個成立的國家公園,範圍涵蓋金門本島中央及其西北、西南與東北角局部區域,分別劃分為太武山區、古寧頭區、古崗區、馬山區和烈嶼島區等5個區域,約佔大小金門總面積之四分之一。
區內的地質以花崗片麻岩為主,特殊的植物生態、豐富的野生動物、保存完整的傳統聚落及戰地遺蹟為主要公園特色,也是國內第一座以維護歷史文化遺產、戰役紀念為主,兼具自然資源保育的國家公園。
戰役史蹟
金門自古即為兵家必爭之地。南明時期的鄭成功,在此留下許多古蹟,例如建功嶼鄭成功像等。1949年起,金門成為中華民國的最前哨,而作為國家安全的第一道防線,長期戰備使得金門島上處處是防禦工事,戰火在此留下深刻的歷史遺跡。
古寧頭戰役的主戰場在古寧頭區,包括北山斷崖、北山洋樓、李光前將軍廟、林厝浴血殲敵紀念碑、古寧頭精神堡壘、湖南高地等,見證了戰火的無情。太武山的中央坑道、瓊林的地下戰鬥村、八二三戰史館、大小金門俱有的八二三勝利紀念碑、太武山軍人公墓等,追懷八二三炮戰。此外,距離中國大陸僅2,300公尺的著名心戰喊話中心馬山播音站、古寧頭播音牆、烈嶼的九宮坑道及雙口戰鬥村、太武山上的毋忘在莒碑、湖井頭軍史館等,在在記錄著金門那段烽火歲月。
太武山上毋忘在莒碑 , 原本為清初隨施琅征臺名將金門浦邊周全斌題字「文武岱崧」四字,於民國四十一年(西元1952年)被蔣介石令人磨去 , 改刻「毋忘在莒」四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