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魯閣概述
太魯閣國家公園座落於花蓮、臺中及南投三縣市,是臺灣第四座成立的國家公園,前身為日治時期成立之次高太魯閣國立公園(1937-1945)。其範圍以立霧溪峽谷、東西橫貫公路沿線及其外圍山區為主,包括合歡群峰、奇萊連峰、南湖中央尖山連峰、清水斷崖、立霧溪流域及三棧溪流域等,全區面積九萬二千公頃。
太魯閣國家公園境內地勢高聳,大致由中央山脈向東傾斜,其間山巒起伏,二千公尺以上的山區面積約佔全境之半,其中有將近六分之一的面積為三千公尺以上的高山。高山氣勢雄偉,當中躋身「臺灣百岳」者即達二十七座之多。
地理位置景觀與範圍面積
太魯閣國家公園面積92,000公頃,是一座三面環山,一面緊鄰太平洋的山岳型國家公園,由立霧溪貫穿其間,連接了山海。峰壑相連、山高谷深是地形上最大的特色,區內90%以上都是山地,中央山脈北段的山峰綿延橫亙,合歡群峰、黑色奇萊、三尖之首的中央尖山、五嶽之一的南湖大山,共同構成獨特而完整的地理景觀,另外的特殊地形還有圈谷、峽谷、斷崖、高位河階以及環流丘等等。
跟臺灣其他山岳型國家公園相比,太魯閣是一座很容易親近的國家公園,沿著中橫公路爬升,一天之內便可歷經亞熱帶到亞寒帶、春夏秋冬四季的多變氣候,隨著海拔高度的不同,闊葉林、針葉林與高山寒原等植物景觀也跟著變化,臺灣藍鵲、臺灣彌猴等動物也讓此區的生態面貌更加豐富。
此外,這裡還有史前遺跡、(太魯閣族)部落遺跡及古今道路系統等人文史蹟,人文色彩頗為濃厚。由於可及性高,而且人文資產豐富、地景變化十足,沿途景點多、步道便利,是生態旅遊及環境教育的理想場所。
淘金夢
太魯閣地區的採金歷史最早可追溯到17世紀,歷年來的史料都記載了「哆囉滿產金」的敘述,從荷蘭時期、鄭氏時期、清領時期、日治時期到二戰後,約四百年來,淘金人潮前仆後繼,一直到民國50年代,懷著淘金夢的尋金人才逐漸消聲匿跡。
「哆囉滿地區」是指今日秀林鄉和仁到崇德一帶的蘇花海岸,因為傳說立霧溪產金,根據考古學家推論,最早的尋金人應該是在1200年前,住在立霧溪中、下游一帶的「普洛灣類型十三行文化人」。直到1916年日本政府開始在立霧溪下游開採砂金,經過18年探墈才在中游發現黃金礦脈,同時開放民間申請淘採砂金,於是申請者日眾,當時的台灣總督府還特別開闢一條「產金道路」,正要計畫大規模開採時,卻爆發了太平洋戰爭,迫使採金計畫中斷。
二戰後時期,由退輔會接收立霧溪出海口採礦權;屏風山金礦採礦權為私人申請取得,但因品位不高,開採成本日增,且粹取金礦廢液污染立霧溪,後由太魯閣國家公園補償退出。礦區因為劃入太魯閣國家公園而禁採,加上出海口所獲之金礦價值不敷成本,亦於民國80年(西元1991年)停止作業,使得淘金熱潮也逐漸趨緩,只有在颱風過後,可以看到鄰近居民帶著鐵盆及簡易的篩具,在出海口淘金的景況,立霧溪四百年來的採金史也終告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