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立沿革
玉山國家公園是中華民國第二座國家公園,前身為日治時期成立之新高阿里山國立公園(1937–1945)。1985年4月6日公告計畫,1985年4月10日成立管理處,總面積103,121.4公頃,涵蓋台灣本島行政區域包括南投縣、嘉義縣、高雄市、以及花蓮縣,為台灣陸域面積最大之國家公園。園區位居台灣本島中央地帶,地理位置獨特,奇峰兀立,雄偉壯麗,為台灣高山少數仍保存原始風貌之地區。其間包括有台灣第一高峰,海拔3952公尺之玉山,鄰近地區崇山峻嶺,溪谷深邃,天然植被隨海拔之變化而異,由亞熱帶、溫帶以至寒帶林相次變化,野生動物遍布;以玉山為中心,垂直分布的遺址發現有石器與陶器等史前遺蹟,近代並具有清朝所建歷史遺跡八通關古道;因此,全區蘊藏許多珍貴之生態資源及人文史蹟。
地理位置景觀與範圍面積
玉山國家公園面積居於臺灣中央,面積103,121公頃,園內高山崢嶸,以東北亞最高峰、海拔3,952公尺的玉山為首,共涵蓋全臺3分之1的名山峻嶺,連綿不絕的山頭怎麼望也望不完,真不愧是臺灣的屋脊。
此區不只有高山,還包含古老的地層結構及斷崖、峭壁、峽谷等雄奇的地形,在降雨豐沛、森林繁盛的條件下,成為臺灣三大水系的搖籃。此外玉山國家公園的生態,受高山深谷的極端地勢影響,造成垂直各異的植群帶與動物棲息,亞熱帶到亞寒帶景觀一應具全,走一趟這個區域就像走進縮小版的原始臺灣。
另外,此區還有著一級古蹟—八通關古道,此道是清政府對臺灣經營,由消極抵制轉為積極開發的重要里程碑,而日治時期開闢的2條警備道,則為日人在臺理蕃政策下的產物,訴說著布農奮勇抗日18年的英雄史蹟。
生態
據初步調查,本園區至少有58種哺乳類,占臺灣哺乳類物種數之74%,幾乎包含所有臺灣中大型哺乳動物,尤其是臺灣野山羊、臺灣水鹿、臺灣黑熊、臺灣野豬、山羌、臺灣獼猴等為本區常見,樂樂溪流域為目前臺灣黑熊族群數量最多之區域[12][13]。本園區鳥類約有191種,其中23種臺灣特有種鳥類皆可在園區發現。本區的爬蟲類與兩棲類數量較少,爬蟲類有蛇類14種,蜥蜴4種,以阿里山龜殼花、梭德氏遊蛇及斯文豪氏攀木蜥蜴等數量較多。兩棲類共發現有13種,其中有尾類有阿里山山椒魚及楚南氏山椒魚2種,均為臺灣特有種,為世界山椒魚分布帶之最南界;無尾類有11種,以盤古蟾蜍、莫氏樹蛙及褐樹蛙為臺灣特有種。園區內共紀錄有魚類4科12種,其中有臺東間爬岩鰍、高身鏟頜魚、何氏棘魞、臺灣石賓、粗首鱲為臺灣特有種。園區內昆蟲826種,蝴蝶種類達282種,約占全臺蝴蝶種類400種的70%,在東埔溫泉及塔塔加一帶有相當數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