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立沿革
東沙群島是南海諸島的四大群島之一,位處國際航海重要的交通樞紐。
東沙群島於清朝康熙年間劃歸廣東省惠州府管轄,二戰時被日軍佔領,劃入台灣高雄州新南群島,戰後劃入中華民國海南特別行政區;1990年劃歸高雄市旗津區中興里代管。
東沙島目前無常住人口,但有海巡署官兵常態駐守於島上,2000年2月1日以前為海軍陸戰隊九九師派遣兵力進駐,中華民國政府亦於2007年1月17日在此成立東沙環礁國家公園,為中華民國第七座國家公園,並於該年10月4日成立「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管理之(隸屬於中華民國內政部營建署)。東沙環礁國家公園包含南海的東沙島與其環礁,及環礁向外延伸12海英里的附近海域,總面積為3536.6795平方公里,是目前中華民國總面積最大的國家公園,陸域面積為174公頃,剩餘部份為海域面積;國家公園管理處位於高雄市楠梓區高雄都會公園內,並於東沙島上設東沙管理站/研究站。園區主要為東沙島與包含前者的直徑25公里的圓形環礁,為熱帶季風氣候,距高雄市445公里。長期以來為了生態保育及國家安全,並未開放一般民眾觀光。
地理位置景觀與範圍面積
東沙環礁位在南海北方,環礁外形有如滿月,由造礁珊瑚歷經千萬年建造形成,由於地理、生態特殊,擁有豐富多樣的海洋生物,特別規劃為東沙環礁國家公園,範圍是以環礁為中心,加上環礁外圍12浬海域為界,海陸域總面積約為353,668多公頃。比現有6座國家公園總面積還大,相當臺灣島的十分之一,範圍涵蓋了島嶼、海岸林、潟湖、潮間帶、珊瑚礁、海藻床及大洋等不同但相互依存的生態系統,資源特性有別於臺灣沿岸珊瑚礁生態系,複雜性遠高於陸域生態。
東沙國家公園成立於2007年1月,這個名聲響亮但少人能親臨的小島與環礁,位於南海北端,介於香港、臺灣與呂宋島間,為臺灣海峽的南方大門。環礁距離東北方的高雄有240浬(444公里),南距南沙太平島640浬(1,185公里),面積廣達8萬多公頃,主要由造礁珊瑚建造而成,東沙島是環礁裡唯一出露海面的陸域,行政區域劃分由高雄市政府代管。
自然生態
陽明山國家公園因受緯度及海拔之影響,氣候分屬亞熱帶氣候區與暖溫帶氣候區,且季風型氣候極為明顯。
春季2、3月,陽明山上天氣乍暖還寒,冬天的茶花、梅花陸續凋謝,山櫻、杜鵑、華八仙、臺北堇菜、山寶鐸、烏皮九芎等緊接登場,高大的喬木也抽出嫩芽,紅、粉、白、黃、綠……繽紛的色彩一掃隆冬的陰霾、單調,而將大地粧點得分外動人。夏季在西南季風的吹拂下,午後偶有雷陣雨,霧雨初晴時,山區常可見「虹橋跨立山谷」的景緻,使雨後的陽明山更加亮眼。
當秋季來臨的10月份,白背芒形成一片隨風搖曳的花海;稍晚,楓紅點綴枝頭,樹葉片片金黃,交織成一幅盛名遠播的「大屯秋色」。冬季時因受東北季風影響,陽明山區經常寒風細雨,低溫高濕,雲霧瀰漫,別具一番景緻;若遇強烈寒流來襲,七星山、竹子山、大屯山一帶偶可見白雪紛飛,成為瑞雪覆蓋的銀白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