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函提供審查委員一個不同的視角來認識申請者,因此目前研究所甄試大多要求推薦人填寫一份表格,有的學校額外提供空白處供推薦人自由撰寫。評審委員通常希望從推薦函看到其他文件沒有的資訊,例如在實驗室與指導老師、同儕相處的情形、做研究的潛力與態度等從旁觀察的具體描述,而不是履歷已出現過的得獎紀錄、GPA等內容。這些客觀事實看似冠冕堂皇值得稱讚,但其實一看就知道是學生擬稿的,影響觀感。若推薦人要求先擬稿,請多揣摩教授的口吻與視角,分享其他文件(履歷、自傳、讀書計畫等)不會提及的內容,例如求學態度、師生互動等具體事蹟,以收互補之效果。
但在目前推薦人大多怕影響學生前途、與人為善的操作下,推薦函並不是一定重要。若希望推薦函有較大的加分作用,推薦人需要具備以下條件:
與審查委員熟識:重視朋友講的話這是人之常情,因此若申請他校研究所時,可以詢問推薦人是否認識在他校任教的教授。
很熟悉你:包含專題指導教授(含國科會大專生研究計畫)、導師、修過多堂課且表現傑出的授課教授,這會比名氣響亮但與你不熟的推薦人(如:沒修過課或做專題的系主任、院長)來得有幫助,也容易寫得出具體且有獨特觀察的推薦函。
以往樂於稱讚你:推薦函出現負面評語時會嚴重影響觀感,平常便吝於稱讚學生的教授在推薦函中可能以高標準來評分。
文筆好:有時不大認識學生的教授會寫出不慍不火的評語,沒太多的具體推薦內容,反而看起來偏向乏善可陳,也會影響觀感。
確定會幫你寫好話:以往曾遇過一口答應幫忙寫推薦函的教授,但通篇都在批評學生,或者內容空洞抽象,充滿華麗詞藻但無具體事蹟,因此在找推薦人時請確認。
確認推薦人時,請與推薦人確定後續流程,包含:
推薦人的聯絡資訊,尤其是電子郵件信箱。
推薦人的deadline以及願意寫幾封。
告知學校申請的期限以及總共申請幾間學校與科系。
是否需要先行擬稿提供給推薦人。
提供相關文件與資料給推薦人。
之後定期追蹤推薦函上傳進度,一週提醒推薦人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