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機工程學系一年級 蘇明廷
一、創客的進化,全手工到全自動
了解機械背後的運作原理;自製所需的工具,這是每一位創客心中最崇高的理想,但受制於時間或是技術等限制,實現理想往往需要大量的成本去堆疊,甚至在現實的壓迫下變得遙不可及。有想要完成的計畫,但是因為課業原因遲遲沒有時間嘗試,只能隨著時間逐漸埋沒在雜務的風沙中,何其遺憾。
然而隨著科技與時代的更迭,3D列印機的出現讓事情有了轉機,3D列印機大幅減低了製作各式計劃所需的零件的時間,降低了研究與製造的成本,可以在電腦中預先進行3D繪圖,完成後則可以讓3D列印機自動進行生產製造的工作,實現了從全手工到全自動。
知曉3D列印機的優勢後,我即開始研究與自製3D列印機,我將需要突破的難點依據遭遇順序分為:3D列印機結構研究、3D列印機的組裝與操作、3D列印機的調整與除錯。
二、完善理論,廣泛學習3D列印知識
初期我對於3D列印機的各方面皆不熟悉,在硬體層面,我選擇大量且廣泛地觀看網路上的3D列印機文本與影片。學習的同時我也不斷嘗試提出問題,譬如某個零件為何會如此設計?能不能替換成其他的零件?此外我將部分的網站存為書籤,方便後續反覆閱讀以加深記憶。在軟體層面,我透過直接下載切片軟體、3D繪圖軟體等進行操作嘗試,熟悉操作介面。
經過一定時間的學習後,我首先確定了要自製的3D列印機型號為「Prusa i3」,原因是它的相關資源大都是開源的,因此在網路上容易取得,並且許多部件可以借用學校的雷切機與3D列印機製造,例如外框可以用雷切機切割木板製造,底座的部分零件則可以用3D列印製造,這大幅的降低了製造的經濟與時間成本。
三、實作演練,穩扎穩打
積累足夠的理論基底後,我開始收集一台3D列印機所需的零件,基於有限的經濟能力,3D列印機的部分部件我自行製作,如:外框、底座、3D列印件;部分購買二手零件,如:馬達、熱床、控制板、擠出頭與風扇、光軸;甚至有部分零件是在回收場碰運氣撿到的,如:螺桿及部分螺母。收集齊零件後即開始進行組裝,受益於之前廣泛閱讀3D列印機相關的資料,在組裝過程中並沒有遇到問題,以下是組裝完成後的外觀。
圖一、我自行組裝之3D列印機外觀
四、排除萬難,行百里者半九十
雖然成功的組裝了3D列印機,但是這並不代表列印的成功,調整與除錯3D列印機當屬最困難的,高達數十以至數百個參數可以調整,任何一個參數的偏差都可能導致列印失敗,甚至是機器的損壞,而每一次的損壞都可能造成長時間的維修與重新調校。曾經我因為操作不慎而短路了控制板不到一秒的時間,維修短路控制板造成的損壞就損耗了我數十個小時,反覆的用三用電表查看接線的完整、不斷閱讀控制板的電路圖,只為了最後在一個電子零件上發現一個不足半毫米直徑的小洞。
面對如此高的複雜度的困難,唯一的辦法就是細心的觀察與耐心的學習,我當時使用科學方法結合實驗研究法來解決遇到的問題,亦即為在遇到問題時先透過推測列出假設,再根據假設設計實驗來驗證假設是否正確,並且一次只改變一個變項,細心觀察造成的改變,若無法改善問題或者成效不佳,則重新設計實驗或修正假設,經過反覆實驗與測試,得出相對最好的解決辦法。
圖二、研究流程圖
接下來我將舉出一個實際的例子以利說明。
組裝完成3D列印機之後,測試3D列印機各項功能時發現使用加熱熱床功能一陣子後有燒焦的味道,隨後發現控制板上有一個電子零件在發燙。經過網路查詢得知此電子元件為「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場效應電晶體」,英文縮寫為MOSFET,功能類似為電子的開關。經過測量得知流過元件的電流約為5.7安培,會造成MOSFET產生高溫,這可能導致MOSFET本身損壞或者人員操作時燙傷,因此解決MOSFET溫度過高的問題具有必要性。
以下列表為我評估與嘗試過的解決辦法:
表一、MOSFET各變因之加熱結果
五、成功自製3D列印機
經過長達一個學期的研究,我成功自製了有完整3D列印功能的3D列印機,雖然過程中經歷了無數困難,而我也不是沒有放棄過,但是身為一個創客的執著總是讓我又回到了工作桌前,在這個痛苦的過程中我除了學習了很多新知外,也強健了內心的抗壓能力,讓我在未來更有面對困難的勇氣。
六、不盡完美,學海無涯
這次的計畫中我雖然做出了有完整列印功能的3D列印機,但其實還有許多值得精進的地方,列印時的噪音過大與列印作品表面粗糙等文中未提及的問題。不僅如此,因本次研究的3D列印機僅為FDM型的列印機,還有光固化列印機、金屬燒結列印機等數種列印機,我探索的僅為3D列印機領域中的冰山一角,這些種皆是未來能夠持續改進與探索的方向。
圖三、3D列印的成品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