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張純淑 | 財團法人慈心兒童教育基金會董事長
夢想多年,如果慈心華德福幼兒園和外社非營利幼兒園的夥伴們,可以在陪伴孩子以及與孩子工作中,體悟幼教的教職是自己的生命任務,就會有力道一起來深度探究幼小生命0-7歲的真實需要,也可邀約更多關心幼兒教育的國內外教師、孩子的父母和祖父母們,我們齊心串連愛孩子的心,集結祝福與期待的行動力量,共同來為孩子的未來以及未來的孩子,出版一本以兒童為主體的教育專刊。
在新冠肺炎(Covid-19)襲擊台灣之時,全國各級學校含幼兒園停課不停學的衝擊下,我看見教師團隊身處在瘟疫爆炸性的漩渦,不但沒有在恐懼中團購過多的醫療用品和衛生紙,反而在默契中互相提點:「我們要先靜下心來,要心靜神足地來面對這突如其來的挑戰和危機,先不要擔心要如何將自己的歌唱、室內外遊戲、故事、手工藝術、環境佈置以及整潔美感等等,都要教會父母。先讓居家生活的親子關係悠然自在吧!如何教呢?!
我們真的要透過3C產品傳遞給父母嗎?父母是否有能力成為『代課老師』?」老師們努力想著如何不要用「擔心」來陪伴家長與孩子,也不要散播「抗拒使用3C產品互動」的憤怒情緒。這期間也不曾發現有人在慌亂狀態下,到處投訴、抱怨或亂取暖,或是一有新訊息就像在茫茫大海中抓到浮木,四處轉發的混亂行為,反而有一股清明的思維力量,在教師團隊中散發著「心定神足」,一絲絲正向能量逐漸擴散至兩校的家長社群中,在這非常時期關鍵時刻,跨越陌生而不熟悉的鏡頭與媒體屏障,在臉書平台藉由直播節目「相遇與對話」,談談如何在家也可以有著理性溫暖的分辨與判斷力,在家校中交織生活經驗、生命體悟及居家照顧幼兒的方法,並在內在產生勇氣接受來到眼前的各種挑戰。
「停課不停學」對於一個華德福幼兒園的現場老師,也是很大的改變與挑戰,老師們一個個不斷地探問自己,此時此刻我可以為孩子和家長做些什麼?怎麼做才是最好的?要怎麼去做我不擅長的視訊溝通?在孩子與家庭正被資訊媒體肆虐的慌亂中,我們有能力共同協力而停止這些消耗性的干擾嗎?就在此刻,每週的教師視訊會議有了一個決議產出:「我們應該在這艱難的時刻,讓幼兒教育專刊誕生!」會議中,教師團隊請我撰寫一篇創刊詞。
那天夜裡我心沒靜、也沒定!不斷地來回思索著辦學以來的過去、現在與未來,這幼兒教育專刊帶著怎樣的命運在這關鍵時刻要誕生?!如何賦予這個專刊活生生的生命內涵?否則為什麼要誕生?慈幼團隊在台灣的幼教創新與實踐近半百年,四十多年來台灣經歷了戒嚴與解嚴,「一代人兩世情」的生存環境與辦學空間,目前的學前教育政策對私幼要保持正常化發展,又要有品質、有研究的營運下去,有著相當困難的生存挑戰與危機,再加上這蔓延全球的疫情,家家戶戶所面臨的困難,也都是事實。
從學前教育辦學開始,以華德福教育理論實踐台灣的教育革新工作至今遭遇的困難,一天也沒少過,從沒想到這幼教專刊竟讓我白了髮、視模糊、齒也搖,我猶如教師們不斷地捫心自問,此刻的我「生存意志是否已動搖?」
在教育正常化的理想下,我可以再是過往辦學堅毅,被視為不食人間煙火的理想主義者?!我還有條件肩負現實與理想的兩端傾斜嗎?還能保有一定的未來圖像嗎?我如何可以如同當年的初衷為孩子做對的小小事?不斷地為孩子找尋可以信任的大人?
依然帶著堅定與信任的意志,並有著正向能量的洗禮而有力氣屏除此時全球瀰漫病毒的負能量下,生存壓力與理想教育的平衡、挑戰?甚麼是我能力所及該做的?哪些是我能力所不及而不該踮腳走長路的?我還有力氣打開那不知不覺被未知未來所關閉的感官嗎?我清晰有力的思考力依舊敏銳嗎?我該如何在台灣這塊土生土長的蘭陽平原上,深情投入畢生的教育工作,繼續穩穩地紮根,使其延續並周而復始、日復一日?猶如四季循環的活力自在地陳述著:「成長、改變、開展、形變的力量與大自然的法則合而為一的形塑過程;種子生根、長芽、開花結果;果實熟而落地,土壤於黑暗中溫暖孕育後使其成為賦有生命力帶著光的種子,繼續循環成長。」片片斷斷的成長歷程,生生不息的自然生態,是創辦幼兒園的心願圖像,讓每一個孩子自在成長,在屬於自己的時光中成長自己,成為自己。
書寫至此,總算明白了,為何幼教夥伴們決議在這艱難的時刻讓幼兒教育專刊誕生,也明白了與幼小孩子緊密工作的夥伴們,為何能不斷地自我反思、自我改變、自我奉獻、自我教育,只因為每一段每一刻的付出,我們都認清了「生命任務」這件事,不是只單純的愛孩子、愛工作而已。我們早已在與孩子工作中體悟了「愛不是一個人的行動」,我們認清比起任何他人,都更明白孩子亦是我們生命中的老師,我們的體悟成為一種覺醒,一位幼教師的「自我認同」如同一座天堂人間的彩虹橋,我們喜歡也願意成為幼小生命在地球上可以自在長大的小橋河流,這座橋介於孩子的過去與未知的未來之間。
此刻的我們提供孩子成長歷程中的環境所需,守護他們與生俱來的天賦能力,是作為幼兒教師的本務工作,然而當今社會物質對價關係影響甚大,難以將幼兒教育視為重要的責任從而率先搭起這座橋;以幼兒為中心,建立家庭與幼兒園的關係,是家園親師間必須相互認可與尊重的,父母必須協助孩子做好進入幼兒園的準備,而幼兒園教師也要支持父母的準備工作,心存感恩地迎接孩子的到來,以及家庭帶來的參與和教育貢獻,幼兒教育需要連結人、家庭、機構與社會,並在其中不斷創化嶄新的樣貌,因此,這個屬於幼兒的教育專刊被命名為「雞蛋花」,清人孫元衡稱此為「三友花」,作詩〈詠雞蛋花〉:
爭迎春色耐秋寒,開向人間歲月寬。
嫩蕊澹煙籠木筆,細香清露滴銀盤,
繡成翠葉為紋巧,蒂並欉花當友看,
日日呼童階下掃,濃陰恰覆曲欄干。
我喜歡雞蛋花為三友花有五片花蕊,亦為佛教五樹六花之一,花語是新生、孕育希望、復活。在此特別的時刻,雖深具時代考驗,全球化的病毒疫情是危機也視為轉機。「活在當下,聚焦未來」是此幼教專刊被賦予的社會任務。
如同當年起心動念,超越對自己孩子的愛,持續為孩子做對的小小事,依舊集結民間社會力,舞動幼教政策下幼兒園的生命彩姿,開創幼兒園的生命力,感謝所有幼教師在此時代對幼兒生命樣態的看見與覺知行動的展現。感佩慈心兒童教育基金會的執行團隊全面性地守護幼兒相關所有的開展行動,相信幼兒園及其親師生的生命正共同開展著不可忽視的社會力。
願
雞蛋花兒童教育專刊帶來的新生命與關懷幼教的人們齊心共伴
醒悟 新生的意涵
共享 孕育希望的參與
湧現 復活的形變力量!
張純淑
財團法人慈心兒童教育基金會董事長
2021 六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