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童年的模樣
林尚頤 / 財團法人慈心兒童教育基金會 執行長
童年(Childhood)是每一個人都曾擁有的特別時光,多數人對於童年生活的印象是模糊的,或許依稀留存著一些畫面、顏色或感受,但隨著一天天的長大,忙碌而豐富的生活逐漸沖淡了這些印象。直到有一天長大成人、為人父母,我們幾乎都忘了自己也曾經是孩童,但遺忘就表示不存在嗎?我們的童年經驗,是否真的隨著時間而消散無蹤呢?又或者,童年經驗會在生命中留下什麼?產生什麼影響呢?
回顧教育史,古典教育家如:盧梭、裴斯塔洛齊、福祿貝爾、蒙特梭利都一再強調童年以及早期教育的重要;精神分析學派的創始人佛洛伊德以及個體心理學的創始者阿德勒認為童年經驗對於人格發展以及各種形式的精神病理學有重要的影響。到了近代,美國在1990年進行大規模的ACEs研究指出,童年創傷與成年時期的各種身心狀況有關聯,像是飲酒、藥癮、肥胖、高血壓、憂鬱症、自殺或是心血管疾病等等。
201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James J. Heckman在芝加哥大學成立人類發展中心,[1]Heckman被譽為全球十大最具影響力經濟學家,在計量經濟學及微觀經濟學有領先的成就,該中心由經濟量化的角度揭露「童年經驗」對於「人類社會」的影響。
2016年,該中心發表的研究報告表示:「針對弱勢兒童的優質幼兒發展投入的每1美元,每年會為每個孩子帶來13.7%的回報!」。
2019年,另一份長期追蹤研究(高瞻研究計畫)則發現:「兒童早期教育和生活品質提升所產生的效益,可以延續到兒童成年後的家庭生活,甚至對於該兒童的下一代產生效益!」,這項自1967年就開始進行的研究,追蹤機構中3-4歲兒童的生命歷程直到中年後期(約55歲),結果發現學前教育和照護品質,對於學習成就、智力發展、自我控制、情緒管理、健康情形、就業收入、認知和非認知技能、犯罪機率、家庭風險以及下一代子女的教養品質等,均有長期而深刻的影響。
上述論點和研究均表明優質的學前教育能產生巨大的投資回報。因此,如何提升幼兒教育的品質?從而建立優質的學前教育環境?便成為當代各國政府共同致力的目標之一,「投資幼兒就是投資未來」也逐漸成為一股國際趨勢。
然而,優質的學前教育包含了那些元素?童年的樣貌是如何形塑?我們又如何形塑孩子的童年呢?
80年代,曾經風靡一時的經典歌曲《童年》,歌詞描述的池塘、知了、夏天、草叢、稻田、等待、發獃、幻想、孤單的樣貌,勾起許多人遙遠的童年記憶,但若對比當代的生活環境,我們可以感受這些圖像距離當今大多數的孩子是很遙遠的。
現代化的文明生活帶給童年全面性的改變,緊湊的生活節奏讓孩子幻想發獃的時間越來越少;相較於過去,我們更關注孩子的飲食、睡眠、運動、衣著、教育、媒體使用等各個議題,但這些關注也隨之帶來新的難題和挑戰,許多家長越來越難以作出判斷!越來越仰賴專家的建議和分析!但是,孩子們是否越來越健康?是否對世界充滿好奇?是否更有力氣和勇氣呢?
兒童透過成人的照顧在生活中成長和學習,其中所涉及的範圍實在非常廣泛而複雜,我們都希望能給予孩子好的童年生活,但身處於VUCA時代的我們,在這充滿易變性(volatility)、不確定性(uncertainty)、複雜性(complexity)和模糊性(ambiguity)的年代,社會中的變化越來越快且不可預期,新的科技、新的職業、新的家庭型態、新的社會關係、新的學習模式快速的迎面而來,太多片面而零碎的觀點,生活樣貌的快速更迭與變化,讓我們的認識和理解難以追趕,面對未來種種不可預期的各種轉變,我們希望透過定期的跨領域論壇,邀請各界的專家和師長,針對童年教養的各個領域進行多元且多樣的思辨和討論。
在上述諸多議題和領域中,我們首先關注媒體使用的面向,2020年在全球迅速擴散的Covid-19疫情,台灣也在2021年5月經歷近兩個半月的三級警戒和居家停課。這段期間,各級學校開始實施停課不停學的遠距課程,《親子天下》2021年9月刊專欄報導〈後疫情時代的學習樣貌〉,宣告台灣進入「數位教育元年」,這波疫情加速了數位媒體穿透家庭生活和學校環境,我們對於這個強而有力的工具是否有足夠的認識呢?我們是否知道工具本身的限制和可能的危害呢?
2017年進行的「106年網路沉迷研究調查」,推估我國12歲以上民眾約有105萬人口有網路沉迷的風險,數位媒體普及所引發諸多的副作用,例如:網路成癮、睡眠困難、近視、肥胖、社會互動疏離與學習等問題。教育部為了讓學生、教師及一般民眾瞭解媒體素養,並可容易擷取相關資源,做為自我學習或教學資源之用,教育部以分階段方式投入資源逐步建置「媒體教育素養教育網」。
世界衛生組織在2018年最新版的《國際疾病分類》(ICD-11)中,正式將「遊戲成癮症」歸類為精神疾病,顯示全球對遊戲成癮問題的重視,而網路電玩成癮的人,在腦部電腦斷層影像下,大腦會出現結構性的改變,包括:前額葉、基底核明顯萎縮,認知及活動功能也明顯下降,大腦神經的受損程度,類似酒精或藥物成癮的患者。
雖然媒體工具的使用有許多的潛藏風險,但也有許多教育學者提出媒體科技之於學前教育的價值,如:方顥璇、廖衾儀於2005年發表於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之專文〈資訊科技融入幼稚園教學之研究〉;林葙葙2013年於幼兒教保研究期刊發表之專文〈當科技與人文相遇:科技融入幼兒園教學之再思〉以及王生銘2018年於臺灣教育評論月刊發表之專文〈資訊教育融入學前教育課程之理念與思考〉,均提出資訊科技融入學前教育的諸多可能性、必要性與價值。
2012年美國幼兒教育協會( NAEYC )與 Fred Rogers 中心共同發表的〈Technology and Digital Media in the Early Years-Tools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則綜合了當代數位媒體研究結果、兒童發展理論、發展適性教法、師資培育教育、專業成長等文獻,針對如何有效率且適性地運用科技與數位媒體到幼兒教育,提供了具體與實用之指導原則,可供幼兒教保服務人員培育機構、專業成長及在職教育機構等之參考。
交通大學張維安教授在2003年發表〈網路時代中孩童的電子邊疆〉一文,便以「非預期的結果」探討新的科技所帶來的意外,例如:電力的發明帶來觸電的意外、車輛的發明帶來車禍的意外、拼字檢查軟體帶來拼字不嚴謹、中文文書處理系統帶來手寫的不正確等等,科技文明變革所帶來的副作用往往會在若干年以後才會發生,媒體工具的影響隨著科技進步和社會需求不斷演變,涉及日趨龐雜的面向和領域。
為了提供教育現場的教育工作者以及幼兒父母清晰客觀的資訊,我們很榮幸在國教署的補助和指導下,於2021年底與台灣另類暨實驗教育學會、台北市和平實驗國小、臺灣華德福幼兒園學會、台灣人智學健康照護平台整合協會共同舉辦「後疫情時代的兒童媒體生活環境線上跨領域論壇」。
同時,我們也非常感謝台灣另類暨實驗教育學會理事長薛曉華教授願意擔任大會召集人,會中邀請教育學、媒體傳播、醫療、治療教育、學前教育、實驗教育等各領域專家學者參與,對現場的教育工作者和家長提供許多寶貴的觀點,當天的發表文我們將集結出版作為論文集,本期雞蛋花兒童教育專刊也很榮幸徵得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劉慧雯副院長、親子天下媒體中心蘇岱崙副總編輯以及童綜合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暨兒童發展評估中心葉怡嘉主任醫師同意,將當天所發表的內容編整後刊登,內容涵蓋台灣媒體環境的分析報導以及台灣媒體環境對兒童身心健康的影響,特此致謝!本次論壇還有許多精彩而重要的發表,我們也將於未來徵得師長同意後刊登。
教育本需要連結人、家庭、機構與社會,並在其中不斷創化嶄新的樣貌,但在這不斷變化和創化的過程中,我們仍需要努力保有內在的安定,就如同孩子需要先擁有安全感和規律的作息與界限,他們才能夠自在的探索嘗試新的環境和事物。因此,身為孩子的教師、照顧者和家長,如何保有內在的平衡和安定是最核心的關鍵!
「資訊和知識」是理解世界的外在條件,如同帶著光的思考力量,幫助我們照耀並穿透複雜的現象,但生命的成長還需要感受到溫暖、理解、支持、陪伴以及信任,這需要成人具有內在的安定和智慧,「智慧」不僅只有知識,還需要纖細而堅定的心,以及有意識的行為,這些內在的信任、理解、接納和有意識的言行,都涉及教育者和成人的自我教育,畢竟,想要教養什麼樣的孩子?我們就需要先成為什麼樣的人啊!
教育涉及最廣闊、複雜而深奧的論述,但需要觸及最平實而如常的生活,唯有如此,學習和生命才能彼此連結,每一天的生活都是獨一無二的!每一個人的生活也都是深具價值的!雖然生活總是披著瑣碎、忙亂的外衣,讓深陷其中的我們難以辨識其中的光芒!但是,真正重要的生命課題,往往就隱藏在這些細微而易被忽略的地方,需要透過清晰的辨識、敏銳的覺察和堅定的行為,讓生活中的努力將成為最好的教養元素,孩子也將感受到身旁的成人正努力不斷成為更好的自己。
孩子每天都在長大和變化,我們也總是在尋找新方法來回應,這提供了機會讓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學習生活的藝術,藝術和美感並非僅從智性而來,而是需要感受、想像並不斷的實踐,我們總是需要不斷的重新活化生活和教育方式,讓生活保有鮮活的生命力,讓自己也保有鮮活的模樣。兒童透過模仿而學習,童年的模樣反映了社會和家庭樣貌,童年的模樣也就是我們的模樣,當我們能每天好好的過生活,就是童年最好的模樣!
[1] 該中心與生物學家、心理學家、神經科學家和社會學家合作,關注研究社會問題的干預措施,相關出版品和發表均可於線上下載https://cehd.uchicago.edu/?page_id=2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