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點亮生命的語言之光
編輯室 林尚頤 / 財團法人慈心兒童教育基金會 執行長
語言不僅作為人類的溝通工具,乘載了文化、情感、價值和知識,語言的教育更是教育中重要的一環,語言教育除了讓兒童具備閱讀文字的能力,也能傳遞隱藏其中的價值觀和信念,因此也常因種種因素而產生不同的教育樣貌和衝突,例如:白話文和文言文之爭或是全語言教育(Whole language approach)和溝通式教學(Communicative approach)的對抗。
近年教育部推行的雙語政策,引起許多不同的討論,從學齡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從英語、人文、自然到綜合科目,在台灣實踐華德福教育的過程中,語言教學也是許多人關切的議題,例如:如何轉換異質文化的內容?如何轉換拼音文字和圖像文字?這是教育在地化的挑戰和歷程。
本期很榮幸能邀請多位長年關切教育的教育者和學者,就「語言教育」分享個別的觀察和省思,希望能夠提供讀者更多元的理解;首先是學齡前英語教育的議題,很高興臺北市立大學的林佩蓉教授接受專訪,談論學前教育中的雙語學習和教育現象,林教授長年關心學齡前教育,對於學前教育的政策、理論和實務層面都有深刻的見解。
另外,在華德福的本土教學面向,很感謝多位教育者提供專文,引領我們略窺台灣華德福的語言教學世界,也希望能作為對話的開始和省思,特此感謝慈心華德福高級中學的尤清老師,提供華德福教育中一至八年級的英文教學圖像;謝易霖老師從華德福教育的哲學觀,探討語言教育的目的和價值;林芸亘老師從自身生命經驗,描述對於台語文教育的關切,並從音樂教育和實務經驗結合當代理論;花蓮港口部落TAMORAK母語共學園的創辦人林淑照老師,從華德福的兒童發展論連結語言教學,再談阿美族母語的教育和社會價值。
本文誠摯地感謝上述教育者的分享和貢獻,另提供一點淺薄的梳理和省思,描述華德福兒童發展觀點中,語言所扮演的角色與影響以及發展前提,並討論當代數位科技對幼兒語言發展的影響。
l 語言的萌芽和思考的覺醒
關於華德福的兒童發展觀點,我選用奧地利兒科醫師karl könig (1902-1966)的著作《The first three years of the child》作分享基礎再做延伸,könig是人智醫學醫師也是坎培爾社會運動的發起人,對於特殊兒童有敏銳細緻的觀察,這本著作很清晰的從身心靈和感官發展的面向談論1-3歲的幼兒發展。
könig認為「語言」是連結內在世界和外在世界的橋樑,外在的生活環境中,有當地既存的語言系統(例如:華語、台語、客語、阿美族語等),將真實的世界思想透過「命名(語言符號)」連結到內在的思想世界(例如:「生氣」表示人的情緒、態度或威脅),每一個在生活中出現的人事物,幾乎都可以在系統中找到相對應的名稱;另外,幼兒出生後就開始使用各種聲音和肢體動作,例如:哭泣、牙牙學語、吼叫、歡笑、手勢來表達內在的自我感受,幼兒透過「表達」和「回應」在生活中獲得修正和調整的機會,於是,原本不成熟的語言能力,透過生活情境中的互動溝通,慢慢以符合在地文化的形式萌芽(知道用什麼方式可以達成什麼不的),語言除了能作為當下的溝通媒介,也能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能夠表達過去或是遠方的事件,讓原本只存留在內在思想的記憶圖像再現,也能透過語言來理解自己沒有經驗過的事件(例如:我告訴你一個很久很久以前聽阿嬤說過的事情),幼兒也會在使用語言的過程中,逐漸體會當地語言所隱含的世界規則,逐漸學會如何使用這樣的規則來表達(例如:英文精確的時態、台語的「咱」與「阮」說的是不同的「我們」),更高層的記憶、敘述和聆聽能力也透過語言逐漸發展,「語言」成為串連個體和世界的橋樑,豐富了幼兒理解自我和世界的層次和面向,也藉此照亮了內在的思想世界。
l 語言發展的前提
語言不僅照亮內在的思想世界,也照亮了豐厚的人類文明並開啟未來的無限可能,語言賦予自我成長和學習的能力,是現代教育中很重要的領域,而語言的發展也有前提條件,首先,語言發展需要有生理上的器官支持,könig列舉了三個生理支持面向:(1)空氣和血液的交換和流動,透過氣管、肺葉、支氣管、肺泡和血液不斷的重複交換,聲音才有產生的可能;(2)正確的發音形塑,有賴於口腔器官如:牙齒、嘴唇、舌頭、臉頰和上顎的雕塑,也需要鼻腔的共鳴;(3) 咽鼓管、中耳、耳鼓膜、內耳等聽覺器官的支持,讓幼兒能夠理解聲音的形式和表達。有了上述的生理支持,幼兒才能有足夠的基礎,再藉由社會互動的支持,經由不斷的說、表達、命名、交談、傾聽和理解的過程,邁向成熟的語言發展之路。
語言發展的前提是「身體的發展」,除了上述的生理器官的成熟,能夠自主的透過身體和世界互動,也是語言發展的重要前提,肢體運動能促進自我意識的覺察,幼兒需要能夠自主的移動身體,並藉此獲得感官經驗,觸摸能夠讓幼兒聚焦認識世界,也藉由重複的運動熟悉身體組織的運作(我們可以看到孩子多喜歡重複做一件事情,例如:把玩具丟出去和放進嘴巴),空間經驗如:遠近、大小、相對位置、距離、形狀、前後、上下等,都能幫助幼兒辨識自我和世界的相對關係,有了這些具體的身體經驗,抽象的語言世界所描繪的文字才會被賦予意義,如果幼兒從來沒有遊戲、奔跑的經驗,要如何分辨快慢、輕重代表的意義?或是開心、捨不得和不公平的意思?理解的前提是先有感官經驗,實際的經驗和情緒感受是非常複雜的,語言僅能約略描繪既有經驗的輪廓。
每個孩子都會用獨特的方式和身體建立聯結,並透過獨特的方式產生互動經驗,即使語言有文化隱含的規則性,但由於每個人的體會和使用方式截然不同,使得生命衍生出截然不同的樣貌,如König所言:「幼兒藉由身體意志的能力,讓原本無法移動的身體得以脫離地心引力的掌握,進而得到自我的獨立和個別經驗,幼兒藉由語言再次和世界產生連結和意義,而語言能力的發展成熟,點亮內在的思考能力,讓幼兒獲得獨特的生命主體意識。」
l 數位環境對語言發展的影響
從早期的報紙、雜誌、廣播、電視、錄影帶、CD,到今日的網路、行動通訊以及AI人工智能工具,各式各樣的數位工具透過各種形式延展我們的生活經驗,在現代社會生活中,幾乎沒有人能夠將自己和數位工具區隔,數位工具已經超越了物件的本質,成為社會、教育和環境的一部分,根據2023年的調查,有6成的1歲幼兒有使用3C的經驗,2歲後更高達9成每天使用超過1小時,幼兒3、4、5歲時平均每天使用3C產品的時間分別為2小時17分鐘、1小時59分鐘及1小時36分鐘(國科會、臺灣師範大學,2023)。
當今孩子的生活環境,往往已建置完整的數位環境,以及可隨時接觸的數位設備,現今在Apps Store有超過4萬種的應用程式和遊戲被歸類於「教育學習」,許多網路影片也和音樂、律動、手做、藝術或語言學習相關,成人自然合理的認為孩子或多或少能學一些東西,因此數位工具必然對幼兒有巨大、廣泛的影響,但是究竟它對幼兒帶來哪些影響?那些好處?哪些危害?哪些可能性呢?
無可否認的,隨著科技的進展,許多國家大力倡導將科技融入學校的教學,以期能提升教學效能與學習成效,近年AI人工智能科技的發展,不但引發產業和金融的話題討論,其影響力也跨足教育和家庭生活領域,國外有研究主張AI科技對於學前教育會帶來以下6個好處:(1)紀錄幼兒的學習和行為(2)提升創造力和想像力(3)更個別化的學習(4)幫助幼兒更能理解困難的課程(5)提供虛擬學習平台(6)可遠距的連結家長、幼兒和老師,也有教育機構將AI應用在幼兒的營養監控、注意力監控或是音樂等藝術學習領域,可以看到數位工具隨著技術的突破,確實產生許多的可能性和價值。
但另一方面,2023年國科會和台師大的調查分析顯示,數位產品使用時間與認知、語言、社會、情緒、身體動作和整體發展則呈現顯著負向的關係,無論在幼兒3歲、4歲、5歲時,都得到數據上的印證,2021年,台師大使用全臺灣具代表性樣本,探究不同背景變項幼兒電子產品的使用情形,以及電子產品使用對幼兒身體動作發展、語言發展、注意力/執行功能、情緒發展的影響,以下摘要關於身體動作發展和語言發展的面向:(1)身體動作發展:「看電視時間」及「使用電子產品時間」與幼兒的「粗大動作」的發展沒有明顯的關聯,不過,會降低幼兒活動的意願和時間,也導致幼兒比較容易肥胖。
另外,電子產品的使用時間明顯不利於幼兒的「精細動作」發展。(2)語言發展:2-3歲幼兒觀看非教育性兒童節目的時間越多,越不利於使用語言和語言表達的複雜度,即使觀看教育性兒童節目,也對語言能力無明顯的助益,整體而言,電子產品的使用時間越長,越不利於幼兒的語言發展,長期追蹤結果顯示,幼兒在3歲時使用3C產品時間愈長,4歲和5歲的整體發展分數愈低。
l 點亮語言之光
「語言」彷彿帶著某種光芒照亮內在生命,讓每個獨特的生命經驗能藉由語言傳遞出去,也讓外在世界能夠藉由語言被理解和把握,在還沒有文字的年代或社會,語言只能透過人類的口語傳遞,每個人用各自的方式使用語言,每一次的發言都只存在於當下,即使是轉述和聽說,也需要透過另一個人的語言,雖然轉述的內容是超越當下的,但總是和「說的人」以及「聽的人」並存在於當下,幼兒學習母語的過程通常也是如此,往往是在無意識、沒有特別努力的情況下,日復一日浸泡在母語的語言環境中,隨著每天的聆聽和使用,語言就逐漸進入生命之中了,母語語言的光芒,透過生活周遭的人,強烈而直接的傳遞出去,每個人的口音和使用方式,也可以看到家庭和生活環境的影響,從小說台語、客語、阿美族語、華語、美語、日語或雙語的孩子,有不同的生命態度、表達方式和人際關係,這些影響很直接的顯現在孩子與世界的互動關係。
但是,如果為了投資孩子的未來,讓孩子進入全美語環境學習,卻沒有提供適當的語言轉換支持(語言的轉譯),孩子很容易因為找不到恰當的美語表達,只好選擇不說話,這反而不利於學齡前建構思考認知的發展階段。因此,學前語言環境的選擇,應該要依據家庭的語言環境和教育期待調整,單單只有幼兒園的語言環境支持,不見得對單一語言的發展有幫助,反而可能對整體的認知發展、情緒理解和社會表達造成負面的影響。
有了文字之後,人類透過文字符號傳遞語言的訊息,也透過閱讀文字理解外在的世界,個人和當下情境的影響減弱了,只要學會如何閱讀,每個人都可以透過文字得到資訊,也能夠將思想和經驗傳遞的更遠,但文字的使用比語言更受限制,需要有大量的先備知識才能避免誤解,例如:語法、語意的語境脈絡的理解,語言的光芒透過符號文字保留在洞穴、獸皮或紙張,需要透過閱讀的轉換和理解才能被釋放。
到了數位時代,我們用錄音、影像等形式保留語言,這種傳遞形式突破了文字符號的限制,更保留了聲音、表情和肢體等情境訊息,讓理解和傳遞變得更容易,但由於缺乏當下的互動性以及脫離真實情境,對於沒有豐富的真實經驗的幼兒來說,不容易透過這種形式理解和學習,即使能乘載各種多元的資訊,如:他國語言、知識技術、紀錄輔助和感官娛樂等等,但對於缺乏先備經驗的幼兒來說,如果沒有成人在旁邊協助,很難在複雜的媒體素材中,學會如何辨認、理解、確認和應用這些訊息,幼兒可以因為重複聽英文的影像,而學習仿說影像中的聲音,但這些聲音仍需要和實際的生活產生連結和意義,否則幼兒不僅無法從中得到收穫,甚至可能因為過度的使用,對健康產生負面的影響。
語言的光芒能夠幫助我們認識自己也認識世界,但需要透過身體的感官經驗轉換,才能對人產生真實的意義,否則會是許多漫天飛舞又難以理解訊息,這也符合當代腦科學對於學習的理解:「大腦會主動分辨新的感官經驗和資訊是否能和舊經驗配對,並在其中尋求意義建立組型,長期記憶需要在經驗中被編碼(意義化)才能形成。」因此,依據實際的生活環境,提供相符的語言學習條件和素材,幫助幼兒將語言轉化為思考和認識世界的工具,能夠奠定未來生命發展的基礎,成人應該謹慎的為幼兒做出判斷,在多元而資訊過剩的時代,挑選最適合的方式,將語言之光帶入幼兒的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