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共創生活的和諧律動 • 找回生活中的主動性
雞蛋花兒童教育專刊編輯室 / 張馨尹
世界衛生組織於2020年2月11日將新型冠狀病毒所造成的疾病稱為COVID-19(Coronavirus Disease-2019)至今兩年半,台灣各級學校歷經兩次停課不停學的措施,學齡階段的孩子開始接觸線上學習、確診隔離的人際情感疏離與健康照護、層出不窮的病毒株變異等,都讓教學與家庭的生活節奏陷入失序與混亂。
乘載著以辦學作為一種文化社會運動的責任,以學校做為健康社群種子的理念,慈心兒童教育基金會、慈心華德福幼兒園與外社非營利幼兒園在這段時間裡戰戰兢兢,不斷探問我們還可以為孩子和家長做些什麼?
慈幼與外社教師團隊踩穩步伐,以「心定神足」互相提點,穩穩地支持家長與孩子。慈心兒童教育基金會於2021年6月與慈幼親師生一起打造「生火料理廚房」,9月創辦以兒童為主體的兒童教育專刊—「雞蛋花」,回應新時代的學習需求創立「慈心線上教育學院」。
今年4、5月本土疫情攀上新高峰,感染人數破9萬例,我們邀約人智醫學吳靜雯醫師、許文婷醫師,以及花蓮慈濟醫院小兒部張雲傑主治醫師分享邁入「與病毒共存」時代,在疫情中如何如常維持生活,提升免疫力。
台灣已於10月13日開放國境,逐步恢復正常生活,然而基於國際疫情還在變化,相關應該有的基本防疫措施,還是需要符合各項防疫規範要求。面對即將可能而來的解封政策,如何從大環境的變動中,找回家庭生活中的理想節奏,尋回身心健康的家庭生活,共創生活的和諧律動,是本期想要與各位分享的主軸。
我們能做什麼?我們的孩子及其家人現在需要什麼?
歌德館醫學部暨教育部/懷孕-出生-幼兒期工作小組在〈孩童與新冠病毒——你可以在這裡成長茁壯行動基礎〉一文中提到,[1]許多父母、祖父母、教育工作者、教師和醫生都想知道當前的流行病對孩子的健康有何影響。
作者認為專注於孩子的基本需求是至關重要的:「孩子無論何時何地,無論是否有大流行,都有這些需求。而它們的滿足,是童年健康完善發展的先決條件。當我們認識到許多孩子在大流行中感受的痛苦是什麼,以及為什麼有些孩子在大流行中卻愈發茁壯且健康成長,我們就會明白孩子們(尤其在今日特別)需要什麼,而這就是我們必須給予他們的!」當然,成人自身的關照與鍛鍊也是關鍵前提,當成人獲得內在平穩的力量,能夠給予並支持家庭及孩子的會更多。
文中另一個值得一提的觀點是,當我們過度將焦點放在孩子個體時,往往忽略了孩子週遭的群體環境,而孩童越來越不健康的個體狀況,往往歸因於一個越來越不自然、侷促狹隘的生活環境。享譽盛名的瑞士兒童發育科醫生雷莫·拉格(Remo Largo)在2017年就疾呼:「不能再這樣下去了!」他呼籲要為兒童和跨世代生活群體提供更多的個別發展空間,並指出:「我們不是生來造就活在匿名的大眾社會中。我們需要一個穩定可持續的生活群體。核心家庭不足以達成這個目標!」
反觀台灣全球最低的生育率並在3年後將成為超高齡社會的此刻,我們如何共創一個穩定可持續的生活群體?讓長者的愛與溫暖,智慧與經驗不被衰老的體能及孤獨感淹沒?如何讓世代之間的愛流動?這些關懷帶來本期想要與您分享的內容。
我們如何共創生活的和諧律動 • 找回生活中的主動性?
本期由人智學(Anthroposophy)的三個支柱—教育、農業與醫學,與您分享不同面向的親職教養觀點。
教育專欄選錄了六篇文章,首先是〈活在當下—成為典範〉,出自資深人智學者Louise deForest的演講紀錄,Louise老師是北美華德福幼教聯盟(WECAN)理事也是慈心幼教師培講師,這篇演講深入淺出介紹人智學的六個基礎練習,幫助大人成為自己的主人,再來陪伴我們的孩子好好長大。
慈心幼兒園王海雯老師的〈生活裡的運動〉,透過遊戲和圖像的設計增強孩子信心,更願意嘗試肢體挑戰。外社幼兒園林欣梅老師的〈關於睡眠二三事〉,從生活經驗分享睡眠的陪伴、準備和重要性。吳昭伶老師的〈淺談律動按摩之實踐〉,分享律動按摩的實際施作體驗,以及由此啟動的愛的循環。
外社幼兒園家長林采歆〈華德福的教育,讓我成為心中所喜歡的媽媽的樣子〉,分享由幼教工作者轉換為母職,華德福教育帶給自身安心的存在。慈心華德福高中的李心儀老師的〈永續教育生活實踐〉分享在11年級的自然探究課中,回歸自然與土地情境中的永續生活教育實踐,是年輕生命與自然生態和諧共生共創的佳例。
醫學專欄選錄吳靜雯醫師〈學前幼兒的發展與支持〉由人智醫學角度論述對學前幼兒生命初期階段有重要影響的四個初階感官:觸覺、生命覺、平衡覺和本體動覺,提供給予孩子適切支持的珍貴建議。
許文婷醫師〈與病毒共存 鍛鍊後疫情時代的健康力量〉一文帶領我們思考真正的健康是什麼?並分享由四體來鍛鍊後疫情時代的健康力量。律動按摩治療師伊莎Isa的〈人智醫學律動按摩工作坊〉由人智醫學律動按摩觀點,分享自然元素以及人的四體階段與相互之間的連結關係,藉此能更適時地協助自己和孩子。
農業專欄中,湯譜生老師和李雅玲老師娓娓道來〈孩子的花園-淺談慈心華德福幼兒園的實踐〉,在這些看似無為的環境空間中,實則蘊含了多少奧妙與心思?孩子看似沒學到什麼,但在細細鋪陳的感官花園裡,他們學到的可能是「世界有多美好!」,湯譜生老師〈植物的應用-薑黃〉由植物中看到文學與生活的關聯性。
親子共學蔡文秋老師分享〈從土地到餐桌-代間米食樂〉紀實,祖孫三代拜訪有機農夫,認識稻米的一生,並藉由大灶炊煮割稻仔飯,拉近從土地到餐桌的距離,也讓孩子更認識傳統慶典文化內涵!
在這將近一千個日子裡,我們習慣性戴起口罩,架起用餐隔板,保持社交距離,這些物理性的隔絕帶來了看似健康安全的生理徵象,然而心理層面的感受:愛、溫暖與安全感,這些感受的短少是否隱性造成某些身體症狀而未能被覺察根本原因呢?
本期「童年生活」專欄,我們蒐羅孩子們的童言童語,親師們也分享了疫情期間的學校及居家生活:小精靈班呂雲英老師、王秋雲老師分享與孩子的按摩時光,帶動了父母親也在家找到支持的力量、人智醫學居家護理、睡眠、散步、飲食營養等面向,希望作為找回生活主動性的一種參照或靈感。
代間共學,永續發展
透過基地整理和環境預備,我們營造了代間教育生活場域—生火料理廚房、感官花園、親子共學教室與代間教室,都在落於慈心幼兒園美麗的後花園裡。
藉由不同主題工作坊的代間共學:印度香料魔法工作坊、義式蔬食工作坊、舞動健康人生趣味工作坊、Jade禪風拾趣生活陶工作坊、讀書會、質樸料理包等,孩子們看著自然建築從無到有,吃到了阿公阿嬤年輕時生火煮食的天然美味,不同世代間自然產生的互動與交融,不僅讓營養和健康注入生活與生命,也讓生態永續的環境教育溶入在生活教育平台中。
本期有不少參與心得與您分享,有空沒空,都歡迎您來走一趟!
[1] 引自宇宙織錦,「孩童與新冠病毒——你可以在這裡成長茁壯行動基礎」。(原文Anthromedics,Children and Corona,https://www.anthromedics.org/PRA-0979-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