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臺灣可以主導格陵蘭望遠鏡計畫?

格陵蘭望遠鏡計畫裡不可或缺的主角當然是那座望遠鏡,如今設置在格陵蘭島圖勒空軍基地裡的望遠鏡,原屬於「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名下所有,是一座口徑12米的電波天線--在電波天文學中,天線和望遠鏡兩個詞經常可以互換使用。阿塔卡瑪大型毫米及次毫米波陣列望遠鏡(ALMA)的北美團隊在一開始建造ALMA時,為了確定規格與標準完全符合,而製作了這部所謂的「原型機」。

2011年4月,「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經過徵求使用計畫及委員會審查等程序,同意將這座天線提供給由中研院天文所所主導的團隊使用,這個團隊所提的計畫因具有前瞻性的科學目標而勝出,同時這個團隊成員也包括美國哈佛史密松天文物理中心(Smithsonian Astrophysical Observatory)。按團隊當時所提議,該天線將被移放到非常適合次毫米波段觀測地點的格陵蘭島,並把它和本所同時也擁有使用權的ALMA陣列、SMA次毫米波陣列,以及其他位於世界各地的次毫米波電波望遠鏡相連,讓這座12米天線成為全球特長基線干涉陣列的一部分,如此一來,可完成更有意義的科學目標,譬如:觀測黑洞。

夏威夷-智利-格陵蘭,構成了三角,也形成幾乎和地球一樣大的次毫米波特長基線陣列,口徑有9千公里(地球直徑是1萬2千公里)。

(Image Credit: Google Earth, re-work by ASIAA/Lauren Hu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