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陵蘭望遠鏡計畫對臺灣社會帶來什麼啟示?

對臺灣社會帶來什麼啟示?

天文學的確會為社會帶來實際層面的技術應用。但以格陵蘭望遠鏡計畫為例,最重要的我們希望傳承下去的經驗故事是:灣能走在最前沿,可以在一個領域中扮演領先者而不僅只是一名參與者,在國際上我們能貢獻我們的「願景」、「抱負」、「方向」、「目標」。台灣雖小,但只要想法夠好、人肯努力、政府願意支持,就能證明一切都是有可能。這是一個自由的社會給我們的獎勵。

(引用來源:2022年5月,賀曾樸院士)

青年世代帶來什麼啟示?

關於這個問題,賀曾樸院士2017年曾表示,在規劃格陵蘭望遠鏡計畫之前他已確定的一個方向就是:長程目標將會是「由技術主導」,正因此,「考慮到,本來南極就已經有很多天文台,但是在北極區,則完全沒有。因此,格陵蘭望遠鏡將是第一個,並且還是由台灣主導的一個創舉。這個構建出全地球最大的望遠鏡的計畫,對年輕人來說很有意義,因為表示我們在技術上,在國際上達到一個很高的標準。這讓年輕人知道,在台灣我們可以有最先進的科學。第一次架設出這樣的東西,讓我們知道,台灣很小,但是人才很好。

「在最先進的科學領域方面,要是控制到關鍵的技術,也就是儀器設備的製造,那會贏得工作的機會。譬如以增加一個格陵蘭望遠鏡的方式去形成一座全地球最大的望遠鏡,它不只比其他單一型望遠鏡大個2倍3倍,而是大了9千倍。掌握到一個技術讓你可以去鑽研、掌握,那就有未來可以發展。

「在天文所的電波天文這一塊,格陵蘭望遠鏡是來自阿塔卡瑪大型毫米及次毫米波陣列望遠鏡(ALMA),在ALMA望遠鏡之前則先是有次毫米波陣列望遠鏡(SMA)的技術,每一步我們都在求進步。如果當初一開始沒有掌握技術,沒有人才,現在我們就沒有機會參與最好的計畫。」

賀院士在2018年接受某媒體專訪時表示:「我的夢想是在下一代。有句老話說,我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們不是靠自己做就做出來什麼東西的,是以前的人做了什麼,所以現在我們可以繼續做。我們的責任是幫下一代做好準備,讓他們比較有資源、比較有能力、比較有技術、做得更快,能做出最好的東西來。我要幫我的學生著想,讓他們在一個對的環境下,可以去想出好的辦法,做新的東西。我只是幫忙鋪路。未來總是變得更好。要是下一代沒有比我們強,未來也不比現在好,那我們就完蛋了。所以我們當然要想,明天總是會變得更好。總之,『人才』是最重要的。 」(中研院天文所天文推廣組黃珞文記錄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