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與蒼蠅 -- 知識領域的再造
網路文章,作者不詳
如果將一隻蜜蜂和一隻蒼蠅放進一個玻璃瓶中,然後將玻璃瓶平放,瓶底朝向較光的窗口,再打開瓶蓋,你猜會怎樣?何者會逃出生天?
實驗證明,勤勞的蜜蜂會不斷地在瓶底找出口,直至力竭而死;而蒼蠅卻可以在不到兩分鐘的時間內,從玻璃瓶口逃出。
隨機智慧戰勝傳統教條
蜜蜂之死,是因為被傳統智慧和邏輯所誤。
牠們以為,「密室」的出口必然是在光線最明亮的地方,因此只管拚命撞向瓶底,重複這種牠們認為合乎邏輯的行動。對牠們來說,自然界並無玻璃這種不能穿透的透明物體,因此牠們的智力愈高,愈重視邏輯和經驗,這種奇怪的障礙物就愈發不可理解。
相反,智力較低的蒼蠅對邏輯毫不在意,只管四下亂飛,卻誤打誤撞地找到了出口,構成了一個智者消亡、頭腦簡單者卻得救的警世故事。
這不單是一個寓言,而是美國一個著名的組織行為學者卡爾偉克的實驗。
他總結這個實驗的教訓時指出,冒險、試錯、即興發揮、隨機應變以及迂迴前進,都有助應付瞬息萬變的世情。 這樣的問題之所以緊迫,是因為模糊和不確定性,已成為當今企業管理的難題。 面對複雜的世界,我們需要的是隨機性的智慧,而不是教條式的智慧。
&&& &&&
香港「思方網」的兩位哲學教授劉彥方和陳強立,談到思考方法時,把美國組織行為學者卡爾偉克(Karl E. Weick )的實驗,重又提出來討論:偉克把一隻蜜蜂和一隻蒼蠅放進一個玻璃瓶中,然後將玻璃瓶平放,瓶底朝向光綫較亮的窗口,才打開瓶蓋,結果,勤勞的蜜蜂不停向瓶底衝衝衝,直至力竭而死;而蒼蠅卻不到兩分鐘內,從瓶口逃出生天。
說明蜜蜂之死,是被傳統智慧和邏輯所誤,以為玻璃瓶的出口,一定在光綫較強的方向:而蒼蠅急得沒頭沒腦,随處亂飛,反而找到活路。偉克總結實驗的教訓:面對瞬息萬變的世局,随機應變、迂迴前進,往往勝過傳統教條。
兩位教授於是發問,此實驗能否真的証明邏輯和經驗並不重要?當然不是。台灣一位念工程出身的施明煌,早在 2003 年,便根據偉克的簡單實驗,重做一次,只不過蜜蜂和蒼蠅各增加到5隻,結果發現不到一分鐘,蜜蜂由其中一隻找到生路,帶領其他蜜蜂集體逃出瓶口,其時 5 隻蒼蠅仍在瞎飛。施明煌指出,台灣的蜜蜂不比美國蜜蜂聰明,台灣的蒼蠅也不比美國蒼蠅愚笨。
說明我們往往過分相信外國權威,不經思辯驗証,便直接引用。施明煌本來批評的是台灣的教育改革,他說:借鏡不等於一成不變的移植和複製。既然偉克的實驗有問題,前提不成立,結論可以不理。
人也不同於昆蟲,面對傳統智慧和典範不能解決所有難題時,他先起懷疑,修正舊方法和工具,甚至設計不同的新模式,決不致對着惑人的透明玻璃瓶壁,繼續衝撞,他會調轉方向,朝別的方向嘗試,尤其面臨生死攸關的大問題,會竭盡所能去應付和解決,如果真的無法找到活路,也只好認命;某些定命的宗教思維,才會不經鬥爭,坐以待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