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踩高蹺

高蹺原為古代農民,業餘的一種遊戲。

在大陸北,方每逢新年、元宵、迎神賽會,均會有高蹺的演出。

高蹺之戲實際是一種高腳化戲,演員全需經過相當的訓練。踩在高蹺之上不但要能活動自如,還要能歌、能舞。古之高蹺戲,實等於一個活動舞臺,所有演員粉墨登埸,十足是戲臺上盛的戲子。各人更按其所裝扮戲中人的身份,手持各種道具,如馬鞭、刀槍、扇子……等,全體演員合演一套完整的故事或戲文,有情節、有歌曲、有臺詞,更有鼓樂絃管伴奏。隊伍行進間,遇有空曠之地,即展開表演,按故事的情節,作部份或全套的演出,而這些都有賴平時的演練,始能於高蹺之上作純熟的表演。

高蹺陣的成員並無一定的人數限制,七八個、十多個都可組成一陣。由於農業社會的閒暇時間較多,若有年長藝高之人出面號召,就會有許多年輕人參予高蹺的學習。只要利用數月的時間,練習平衡技巧,以及舞蹈、戲曲、歌唱、拳術功夫等,待至各種技巧純熟,即可到街頭或廟會中表演。如此不但帶動民眾的興趣,又可提高自身的信心,高蹺就這樣傳承了下來。

另有一說:

相傳很早以前,天下一連三年大旱,顆粒無收,餓死的黎民百姓成千上萬。皇帝聞之,即下了一道聖旨,開倉放糧,並令家有存糧者開倉賑濟災民。但有一知府存糧百石而一粒不放,非但如此,還拼命抬高糧價,搶發災荒財。

當地有一青年,姓高名蹺,天生一副俠義心腸,見知府如此兇狠,決心偷其糧食救濟災民於饑餓之中。然而,知府糧倉週邊盡築高牆,怎樣才能進去?一日高蹺上山砍柴,忽見一棵樹梢上有一團冬青,而冬青則是治凍瘡之良藥,他決心取下。苦於樹高,如何上去,尋思再三,見樹幹上有不少枝枝杈杈即踩踏而上。於是,他也悟出用樹杈用作攀沿高牆之用。他砍下兩根樹杈在山上勤學苦練,終於練就樹丫綁在腳上行走自如、蹦跳如飛的本領。此後,他日復一日在夜間翻過知府糧倉高牆竊取糧食救濟受餓村民。終一日,被知府護衛發現,用繩索將其絆倒抓獲投入監牢,並處以斬首。

消息傳到鄉鄰中,大家尋思搭救高蹺良策。一老者提議,全村青壯年學成高蹺踩樹杈的本領,行刑之日營救高蹺。數月後,知府揚威耀武將高蹺押赴刑場。誰料,午時三刻未到,場外湧進一大群踩著高蹺的青壯年把高蹺緊緊圍在中間,一邊與劊子手博斗,一邊掩護高蹺逃離刑場。知府見狀,氣得七竅生煙,無可奈何。

此後,人們為紀念高蹺,即將踩樹杈,取名為"踩高蹺"。每逢節日村村寨寨都踩高蹺,扭秧歌,玩雜耍,熱鬧一番。

參考網站:

http://www.zhes.tn.edu.tw/sweb/s54/new_page_4.htm

http://ms2.htps.tn.edu.tw/~htps12/4-8.1.htm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12050821147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