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麼可愛的小小鳥兒,在秋冬的季節會出現在操場的中間球場,不怎麼怕人的習性,正可以
來好好觀察一下。
這隻農夫口中的牛屎鳥,若在以往的農田中,總會在牛屎中找尋小蟲子,也因此而得名。
然而現在要看到水牛或黃牛的身影,已不是那麼容易,但牠們依舊搖曳著尾羽出現在秋冬的
台灣各地,成為最普遍的候鳥之一。
說到白鶺鴒,如果有到過日本的小朋友,一定對牠們不陌生,有著波浪型的飛行姿態,再加
上~唧~~的短促鳴叫聲,出現的頻率還真高喔!
每年秋風起,牠們就會從日本及其他高緯度的地方來到台灣,遠離冰冷的氣候來過個溫暖的
冬天,所以我們要好好地對待牠們,做個有水準的主人喔!
觀察地點:
校園操場中央球場
觀察季節:春季、秋季
這種苗條而修長的鳥,常迅速在地面快跑,並啄食地上的昆蟲。放慢腳步及停立時,會不斷上下擺動尾巴;飛行時呈波浪形。食物以水邊昆蟲為主,有時會飛起啄食低空中的白蟻。冬季會成上千隻的大群夜棲於市區高大的行道樹上,常在日落時分聚集在大廈頂樓站成一排,隨天色漸暗陸續降棲到樹上,旋即又驚起,直到日落後才會全部落定在樹上。
白鶺鴒喜好生活於海拔2100公尺以下的水域附近,也常在開闊的田野、道路、屋頂、溝渠、河床、河堤、池邊及校園操場活動。牠的身形苗條而修長,會突然在地面快跑以啄食地上的昆蟲,當牠放慢腳步及停立時,則不斷的上下擺動尾巴。以水邊昆蟲為主食,有時會飛起啄食低空中的白蟻。有夜棲於市區校園、公園及河邊、行道樹上的習性,基隆市停車場行道樹有夜棲紀錄。通常在日落時分聚集,於附近大廈頂樓站成一排,隨著天色漸暗陸續的降棲到市區高大的行道樹上,旋即又驚起,形成壯觀的景象,直到日落後再全部落於樹上,經過短暫的喧鬧及更換位置後,每隻鳥維持一些距離,各自整理羽毛,再將頭後轉插入翼下睡覺。這種夜棲行為在冬季特別明顯,常會出現上千隻的大群。在台灣繁殖期為3至6月,築巢於橋下、樹洞或岩石隙縫中,也有在市區大廈樓頂鋼架空隙繁殖的紀錄,以枯枝、棉絮、棕櫚纖維、軟木片、塑膠繩為巢材,堆疊成盤狀的巢。每窩產卵3至5枚,一年可孵育2窩。抱卵12至18日,雛鳥破殼到離巢須12至18日,繁殖活動由雌鳥獨立完成。台北市市區大樓頂有繁殖紀錄。
鑑別重點
● 雌雄同色。
● 台灣可見三個亞種,最常見為普通亞種,全年可見。
● 普通亞種俗稱白面白鶺鴒,無過眼線,繁殖羽頭頂至背部黑色;非繁殖羽,頭頂至背轉為灰色,嘴黑色、腳黑色、眼黑色。
● 黑背眼紋亞種(M. a. lugens Gloger 1829)為冬候鳥,有過眼線,背黑。
(引用網路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