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每年到清明這個節氣,我們本著慎終追遠的心,都會到祖先墳前掃墓,整理環
境。而這時候有一種猛禽---灰面鵟鷹,牠們也會飛過校園天空,把附近樹林當作大飯店,
休息一下,好像是來清明祭祖,所以又叫做「清明鳥」。
灰面鵟鷹屬於冬候鳥,每年十月都會過境台灣,有人稱牠為「國慶鳥」,而到隔年春分
過後,牠們從溫暖南方北返,我們可以在這時候抬頭觀察這些猛禽成群飛過,有時會有
鷹球、鷹柱形成,可說是一項奇觀。
灰面鵟鷹都是成群遷移,天氣好時可以看到大量的鷹群飛過,形成壯觀的鷹流。
有時候會很靠近校園,小朋友可以好好觀察牠們的英姿。
通常公鳥會先飛回去北方,3月初的時候,可見到這些先鋒部隊的身影。
銳利的鷹眼,隨時都在觀察地上的一舉一動。
頭部灰色特徵明顯,就是牠們之名的由來。
找到夜間休息的點後,立刻縮翅疾飛,好像子彈般的落鷹,真叫人嘆為觀止。
灰面鷲身長約49公分,翼展約110公分,翼型尖長。頭、背部為褐色,頰部灰色,雌鳥胸部夾雜有白色羽斑和雄鳥為整片赤褐色區別,而幼鳥胸腹部為縱斑。
灰面鷲主要繁殖於西伯利亞及中國大陸東北、朝鮮半島、日本本州地區。
十月中旬是牠過境恆春半島的高峰期,鷹群會先在滿州鄉山區集結過夜,隔天再經鵝鑾鼻越過巴士海峽前往南洋地區渡冬。此時適逢雙十國慶,因而灰面鷲就被稱為「國慶鳥」。
每年四月間,灰面鷲會由南洋地區北返時,再次光臨台灣,但牠此時不會在滿州鄉過夜,而會在彰化縣八卦山臺地聚集,這時鷹群由南向北飛,所以彰化人稱牠為「南路鷹」,意思就是指由南方來的鷹,此時又逢清明時節故又有「清明鳥」及「掃墓鳥」之名。
事實上灰面鷲這個名稱也是臺灣早期鳥類研究者沿用日名而來,因為使用得早而廣為留傳,而後來正名的的中文名字「灰面鵟鷹」,一般人反而較少使用。 (引用網路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