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花開的季節中,總會出現一些嬌客到校園的花餐廳飽餐一頓,灰背椋鳥就是其中的一
員。輕盈的身影,來回穿梭在橙黃木棉花朵間,點綴出生動的畫面。這時侯可以在南棟教
室二樓,拿著望眼鏡好好欣賞這場大自然的派對,也可以觀察牠們的鳥喙、毛色、生活型
態、鳴叫聲.......鐵定會收穫滿滿,印象深刻喔!
觀察地點:
校園前庭花園
東側木棉樹
觀察季節:春季
灰背椋鳥
噪林鳥
Sturnus sinensis
不普遍的冬候鳥,樹棲性,出現於平地開闊地疏林的樹上,成群活動,叫聲嘈雜。本種繁殖於中國華南一帶,冬季主要遷移至中南半島及台灣。通常成小群活動,在某些年度曾出現數百隻的大群。身體修長,飛行能力佳,飛行路徑呈直線。雜食性,主要在樹叢間覓食,有時也會在空中獵食,以漿果及昆蟲為食,也會攝取花及種子。
[型態特徵]
體長19cm,整體大致為灰色。翅膀黑色、肩羽處有醒目白斑,尾巴黑色但末端為白,嘴、腳亦呈灰色。公鳥體色較淡,頭部顏色亦較白,翼上白斑範圍較大;母鳥體色為偏暗之灰褐色,翼上白斑較小。
[生態習性]
華南地區的夏候鳥;度冬在中南半島、海南島、菲律賓、婆羅洲、日本南西諸島(九州到琉球之間的島群)及台灣等地,於廣東部份地區終年可見。台灣地區每年九月至翌年三、四月間出現。群棲性鳥類,活潑好動,常與其它椋鳥、八哥混群,並在傍晚前聚集於樹枝、屋頂或電線等明顯目標上,然後進入樹林一起夜棲。由於成群活動,聲音吵雜,所以也稱做噪林鳥。
[棲地環境]
冬候鳥,在台灣以南部屏東、高雄、台東等地數量最大、出現次數也最頻繁(2001/1/20台東利嘉溪南岸曾有800隻的記錄);北部的宜蘭、臺北次之;其它縣市僅有頻率極低且不穩定的過境族群。鳥群分佈集中於台灣島的南北兩側,顯然與從華南繁殖地,往南(東南亞)、往西(日本)的遷徙路線關係密切。每年十月墾丁地區有大量且穩定的過境群。 出現在平原及丘陵之開闊地帶,尤其喜好附近有樹林之旱田環境,亦在零星住家的周邊活動。
(引用網路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