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光臘樹、光蠟樹
學名:Bischofia javanica
科屬:大戟科(Euphorbiaceae)光臘樹屬(Bischofia)
別名:黃桷仔、五爪楠、牛筋樹
原產地:東亞、東南亞地區(中國南部、台灣、日本、菲律賓、印尼等地均有分布)
葉子
奇數羽狀複葉,通常為3小葉(有時為5),小葉橢圓形,邊緣具鋸齒
花朵
雌雄異株,小花成圓錐花序,呈黃綠色,花不明顯
果實
小型核果,熟時呈紫黑色,常見成串掛於枝頭
樹皮
灰褐色,有時稍帶縱裂;年老樹幹筆直高聳
樹形
高大喬木,可達20–30公尺,樹冠開展、枝葉繁茂
行道樹/公園樹常見樹種,適應力強、病蟲害少
材質堅硬,可供建材、傢俱、木雕等用途
葉與果具鞣酸成分,可作染料或民間藥用
果實可吸引鳥類,對都市生態友善
台灣中南部低海拔常見,廣泛栽植於學校、公園與道路兩旁
像台中、嘉義、高雄等地都能見到大量光臘樹
整棵樹景觀:高大筆直、枝葉繁茂
葉子特寫:3裂複葉明顯、有鋸齒
果實特寫:成熟果為紫黑色
樹皮紋理:灰褐色、略帶裂紋
「光臘」一詞指的是葉片表面有光澤、略帶蠟質,因此得名「光臘樹」。它同時是少數原生於亞洲並廣泛應用於都市造林的樹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