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四面環海,沿海居民也以擁有獨特的自然資源及便利的生活圈為傲。但近海漁業面臨枯竭、海漂垃圾汙染海域、海岸周邊生態系也遭到巨大變動,經數年淨灘資料統計,海洋廢棄物中,80%左右為生物無法分解的「一次性塑膠產品」,廢棄物中有漁業及水產養殖用具如保麗龍浮具、漁網、釣魚線、浮標、水產養殖的用具…,還有民生方面的塑膠袋、塑膠吸管、塑膠瓶罐、塑膠蓋,也有醫療廢棄物如塑膠針筒、軟管等。細細觀察海灘細沙,更可發現塑膠廢棄物經過日照與海水沖刷後,已裂解為難以分離及撿起的塑膠微粒。

根據各國專家學者研究,塑膠廢棄物及塑膠微粒可能已成為海洋生物覓食或誤食的對象,因此也成為海洋生物致死原因之一,要維持藍海清潔及海洋生物棲地健康,減少或全無塑膠垃圾進入海洋,是唯一而且必要的環境守護手段。推動減塑或無塑的生活、推動減塑或無塑的環保政策、推動減塑或無塑的包裝、推動塑膠製品的重複利用及循環再生等,為達到清淨藍海、無塑海洋的重要面向。或許每個人可以從減少生活中的塑膠製品做起、也可以在購買或利用時以可分解材質取代塑膠製品,更可以將塑膠製品好好的回收及再利用,以教育的面相推動從自身減塑做起,以政策面推動從減塑要求來推動,以行動方案推動淨灘及淨溪方式,讓海洋沒有新增的塑膠廢棄物,也將舊有堆積的塑膠廢棄物清除,期望終有一天能達到清淨藍海的樣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