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中-高美濕地
臺中-高美濕地
行政區域:台中巿清水區
地理座標:24.312117, 120.549892
海拔:0~2公尺
面積:701公頃
溼地生態系(海岸自然溼地)
「高美」北鄰大甲溪出海口、南接清水大排,沿岸全長約3.5公里,面積約為大肚溪口溼地的十分之一。在清道光年間,《彰化縣誌》中稱此地為高密,座落在大甲溪南岸河口沙洲,是清水早期重要的聚落之一,日治時代改名為「高美」。台中港建設後,因沿岸洋流改變,高美地區逐漸由沙洲形成泥質及沙質灘地兼具的溼地,孕育出豐富又複雜的海岸溼地生態。
高美溼地內提供多樣化的棲息環境,如:潮溪區、草澤區、沙地區、碎石地區、雲林莞草區、泥灘地區及低潮線等諸種類型的棲地,蘊含著多樣性的生物相,形成乾溼相間並伴有植物生長的複雜地形。因為地形多樣,代表的即是其中生物歧異度非常高,各種底棲生物及魚貝類豐富,亦是重要的鳥類、水禽類棲息場所。豐富的食物、多樣性的棲息環境供養著難以計數的底棲生物與大量的鳥類族群,間接地也為遠道而來的候鳥在漫長旅程中提供舒適的度冬地或資源豐富的中繼站,以補充其消耗的體力。
據東海大學林惠真教授於1998年之調查,高美溼地共計有植物27科105種、鳥類34科104種、蟹類7科25種、貝類7科8種及魚類3科6種記錄。
根據中華鳥會資料庫(1995~2014年),高美溼地至少有190種鳥類,其中保育類有黑面琵鷺、唐白鷺、東方澤鵟、魚鷹、彩鷸、燕鴴、小燕鷗、蒼燕鷗等。
互花米草入侵問題
自1990年代中期以後,外來植物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 Loisel)因其促淤造陸和消波護堤作用顯著而被許多國家引入,中國大陸於1979年開始引進互花米草,原作為護灘固岸植物,但因生長快速,從天津至廣西沿海灘地已幾乎淪陷,面積估計有20餘萬公頃。
因為地緣關係,金門地區首當其衝也被互花米草入侵與迅速擴散,造成大面積的危害,其溼地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正受到嚴重威脅,近年來更登陸台灣本島地區,如:淡水河口、塭寮溪口、清水高美溼地及彰化大城溼地等地亦陸續發現互花米草族群,大致呈零星分布,而高美溼地於2007年時發現已形成大量族群,並逐漸排擠蘆葦及雲林莞草的生育地。
為避免其族群擴大而造成危害,須監測沿海溼地,即時防除。且需要更多民眾認識互花米草及其負面影響,以防止人為傳播,及協助監測工作。因此,控制互花米草對確保台灣河口與溼地的生物多樣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和必要性。
1.2013年起,台中分會透過與靜宜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台灣省野鳥協會、台中市文山社區大學、台中市政府農業局、環保署及教育部等許多個公私立的機關團體,分工進行高美溼地互花米草的清除活動。
2.期待在2015年後,透過舉辦清除全台互花米草生長面積最大的高美溼地,讓中部地區更多參與者了解溼地環境教育很重要的一部分就在於入侵種的生態災害預防,讓更多人可以透過實際行動,來預防台灣沿海溼地未來得以免於消失的危機。
目前現況
目前工作假期計畫已結束,持續定點觀察。
高美濕地工作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