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隆恩圳開發史簡介及圳頭土地公寄祀於武德宮開漳聖王廟之始末
1、乾隆十年(1745)起福建漳州報墾移民接踵而來、並合力興築波圳(隆恩圳),才有社寮十庄,史料記載前清時期,地方財力雄厚人士,履次出資,相繼整修惡圳歷二百年(1745—1939)。
2、本人整理資料後發現,俗諺稱“喊水會乾凍”,本人認定本圳最具代表性人物為同治光緒年間十庄總理陳玉峰圳長,收租後剩餘財富建設地方及第三次整修聖王廟及捐贈土地於聖王廟。
3、陳氏歿後安奉於聖王廟長生錄位,官方資料俱排它性,本篇資料簡述之,陳玉峰之野史資料可讓後代人追思。
4、怠日據昭和14年(1939)日政府收買隆恩圳及…….改為公共埤圳,並成立竹山水利組合,自此之後水力工程由政府規劃之。
5、至民國六十年代之前,逢農曆七月九日(濁水溪南北岸五大祭祀圈初九社寮普)竹山農田水利會依據民俗,會指派顧圳員工,指揮富州里圳頭一帶居民,來配合隆恩圳圳頭普度工作,及八月十五土地公聖誕供品及其它事項等。
6、民國八十三年集集攔河堰工程,隆恩圳圳頭細長水路為武德宮持有地,納入工程用地,行文本廟得征收,地號為溪州子10-1,面積0.265公頃,於同年八月六日入帳武德宮,金額貳佰壹拾柒萬肆仟陸佰肆拾元整,本會於次年度備案之。
7、民國八十七年集集攔河堰壩頂,南岸道路引道用地施工問題,承包商新亞建設公司與竹山水利工作站(民國64年元月改制),很慎重的與富州里里鄰長及地方人士等協調,於同年二月十七日(農曆正月十三日)將圳頭土地公暫時寄祀於本武德宮,同時拆除隆恩圳福德祠,並逢農初二及十六,水資局及新亞公司員工,結伴隆重備供品入廟參拜 開漳聖王及圳頭土地公,至集集攔河堰全面竣工,新亞公司轍退止。
8、怠民國九十一年農曆九月十六日富州里長及相關人員,研議將拆廟補償金,金額計貳拾萬肆仟壹佰捌拾捌元,轉交本廟使用。至今隆恩圳圳頭土地公寄祀於本聖王廟,隆恩圳福德祠待重建中。
9、另誌:民國64年元月政府為配合實施加速農村建設,建全農田水利會方案,將竹山農田水利會全部2千6百多甲,及嘉南農田水利會之濁幹線係統,及斗六農田水利會之全部,合併成立雲林農田水利會,計5萬多甲,會址設在斗六市,原斗六農田水利會地址。(本水利會合併資料:由前竹山農田水利會會長莊秋福先生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