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長wodor1738莊福道:2007年7月9日 更新 2018年1月17日 更新2019年9月9日
社寮之形成緣自明鄭時期永曆十八年,林圯率部入墾水沙連,至永曆二十三年西元一六六九年,北拓至社寮,後埔仔,但只設置【社商草寮】以與原住民從事貿易。社寮位於濁水溪南畔,土地遼闊。據《道光:彰化縣志》解釋【社中擇公所為舍,環堵邊竹,敝其前,曰公廨,或名社寮,通事居之,以便差遣】。
康熙末年起至乾隆十年公元一七四五年間,福建漳州報墾移民接踵而來,並合力興築波圳(隆興圳原雛形)從事勞力農業後,則容許更多人口的聚集及生長。迨至乾隆二十五年(一七六0)弛禁攜眷入台後,陸續移入墾民,行成漢人聚集,社寮十庄大聚落。
本廟之創立及奉祀開漳聖王、其歷史悠久,香火鼎盛、舊稱「水沙連 開漳聖王公廟」。起源於乾隆年間、隨福建漳州移民開拓水沙連。據《道光:彰化縣志》載【聖王廟:乾隆二十六年,鄉眾建于縣城西,一在西門,曰小聖王廟,一在沙連保社寮】此時期社寮地區,土地已開發完竣,地處沙連保往內山,南北,及雨季水路交通之據點。因此農工商及文學發達,來往旅客必在本宮參拜,祈求旅途平安順利,有求必應,本廟遂成為本地區之宗教信仰及活動之中心。居民並於乾隆末年(一七九五)割香於福建省,漳州府詔安縣,南閩內公建聖王廟。
迨嘉慶五年(一八00)由居民陳恰氏就社寮十莊等附近居民募款,予於原址第一次擴建完成,廟貌基礎雄偉。
嘉慶廿四年(一八一九)由水沙連社,通事丁首黃林旺等,捐資第二次大整修。並將未開墾土地,給墾收租,捐置本聖王廟之香火田,立碑存證,自嘉慶,歷道光,以至咸豐年間,當時社寮地處行政中心,商號雲集、文教大興,文武生員眾多,社區祥和,未發生漳泉戒鬥之事件。及至咸豐末十一年(一八六一)由內閣中書大臣,林鳳池等人,以石材雕刻『敬聖亭』建於廟側學堂旁。以提倡敬惜聖賢字。
迨同治十一年,因數十年未重大整修,傾圯不堪,乃由庄董莊鐘英,十庄總理陳玉峰兩氏,首倡募款,予以第三次重大改建,至光緒三年(一八七八)十一月竣工,古色古香,廟貌煥然一新。
日據大正初年,本 廟左廂學堂權充林圯埔公學校,之社寮分校,以致失修,乃由居民陳克己,張登邦兩氏捐資並就本轄內六保(溪洲仔保、水車保、後埔仔保、社寮保、過坑仔保、山腳保)募款第四次擴建,於大正十四年三月(民國十四年:西元一九二五)始告竣工,同時冠:北中宮。
民國六十二年,居民籌劃第五次重建,推舉張崇烈為重建主任委員,幸得各地善信協力捐資,於民國六十六年(一九七七)宣告絡成,並易名為:武德宮。並於十二月二十七日,就區內四里(社寮、中央、富州、山崇)舉行謝土建醮,復於七十二年十一月七日,舉行圓功建醮,閭里歡騰,盛況空前。
民國八十八年台灣遽遭百年僅見災難之九二一集集大地震,達芮氏規模七點三級餘震連綿數月萬餘次,據南投縣政府統計,本縣房屋全倒四千五百多棟,半倒二萬四千多棟,死亡二千二百餘人,傷殘者眾。本 廟主體及敬聖亭古蹟同遭其害,總體大環境亟待整建,本第七屆主任委員莊福道率管理委員會成員,火速於十月廿四日展開搶修。
蒙各地善信大德及友廟進香團員,挹注龐大修繕經費,乃得以順利分三階段竣工, 聖王前殿於同年農曆十二月六日安座,觀音後殿則於八十九年農曆九月九日安座,於是輪奐頓復舊觀,忝為全省受災大廟整建最快速者,另廟外設施亦於九十年九月廿一日配合縣政府復建敬聖亭古蹟同時完工。本次整建總工程費達六百一十九萬元,捐資人次計一千二百餘人,收款達二百八十萬元,不足之數悉由本宮歷年結餘款支付,此皆仰賴 聖王公之顯祐及眾善信之相贊。
溯自先民,草來初闢,創立家園以來,聖王忠魂庇佑,始有今日繁榮景象,略述緬懷今昔,用昭來者。
年代 史料整理
--------------------------------------
◎中國最早有關臺灣的文獻指出,漢人從黃河流域向南推進,移居福建沿岸之前,臺灣已被一些勇猛的非漢人的南洋系原住民定居着。據歷史文獻記載,臺灣和大陸的拉鉅式衝突,至少已有二千年了。
◎十五世紀末葉,大陸漳泉粵等漢人、倭寇、荷蘭、西班牙、葡萄牙、英國等為貿易航運等,活躍於太平◎1623(民前289年)荷蘭放棄馬公,正歸地移入臺灣,為太平洋西岸諸島嶼貿易之據點,奠定了安平和現在臺南市。
◎1626(民前286年)西班牙從呂宋進駐臺灣島北端,設立堡壘和傳道所。
◎1642(民前270年)荷蘭新教徒把西班牙的天主教徒從他們狹小的北部立足點趕出。
◎荷蘭人掌握此島達卅八年之久,管轄地設學校及傳道所,其勢力為島的部份未達內山和東部。洋西岸及南洋諸島,時有衝突之。
--------------------------------------
永曆15年(1661)
(民前251年)四月二十一日中午,鄭成功起兵二萬五千人、船隻九百艘大舉進攻荷蘭人所佔據的台灣。五月先攻佔赤崁城,即改赤崁為東都明京為承天府,總名「東都」,設一府二縣。把荷蘭人從島上逐出,於堡壘內以東都王策劃反清復明。
(1662年民前250年 )6月18日農曆5月8日鄭成功亡,享年三十九。第二代鄭經繼位興兵反攻大陸數次不成,怠福建等地失守後退守臺灣(1680)永曆34年2月。
--------------------------------------
明鄭 永曆18年(1664)
(民前248年)林圮:鄭成功部將,福建同安人,乃率所部二百餘人赴斗六門開墾,再東進拓地到(今竹山),將士番逐到東埔蚋(今延平)以東。
1668(民前244年)士番來襲,林圮與都下糧盡被殺。先民前仆後繼,續墾斯土,乃成聚落。居民為紀念林圮開拓之功,遂以『林圮埔』名之 。
--------------------------------------
永曆23年(1669)
(民前243年)北拓至社寮、後埔仔,設置【社商草寮】以與原住民從事貿易。社寮位於濁水溪南畔,土地遼闊。
據《彰化縣志》解釋【社中擇公所為舍,環堵邊竹,敝其前,曰公廨,或名社寮,通事居之,以便差遣】。
※公廨為平埔族(平地原住民)公廳聚會場所。
--------------------------------------
永曆37年(1683)康熙22年
(民前229年)施琅八月十三日從澎湖進入台灣,八月十五日東寧王朝第三代鄭克塽降清。鄭氏王朝三代掌握此島達廿三年。
--------------------------------------
康熙23年(1684)
(民前228年)四月十四日將遷延不決有八個月之久的台灣歸屬問題,才決定將台灣納入大清帝國的版圖。此時台灣並非全島都納入版圖,而僅將漢人已開發之地納入而已。設一府三縣,即台灣府,台灣、鳳山、諸羅三縣。產生後來臺灣人民反清三年一亂五年一叛之時空,百年內不分族群約卅多次。
--------------------------------------
雍正年間(1722-1735)
(民前190-177年)雍正先後添設彰化縣,增設淡水廳,升澎湖巡檢司為澎湖廳,將臺廈道改為台灣道,在高山族聚集區設巡檢衙門,以此加強對台灣的行政管理。本社寮隸屬彰化縣。
--------------------------------------
乾隆10年(1745)
(民前167年)福建漳州報墾移民接踵而來社寮開墾、並合力興築波圳(隆興圳原雛形)。
--------------------------------------
乾隆10年(1745)
(民前167年)總理杜夫首創,就社寮、後埔仔一帶居民募款興建,多次整建,後易名社寮紫南宮。
--------------------------------------
乾隆25年(1760)
(民前152年)弛禁攜眷入台後,陸續移入墾民,行成漢人聚集。社寮十庄(社寮、大公、後埔仔、田中央仔、獅尾窟、水車、溪洲仔、山腳、水底寮、他里溫)。
--------------------------------------
--------------------------------------
乾隆39年(1774)
(民前138年)彰化知縣告示:總都許可圳頭耕戶常年維修惡圳可減則。
--------------------------------------
乾隆52年(1787 )至嘉慶15年(1810)年間
◎(民前125年)吳沙開始籌劃有計劃的開發宜蘭首先召集居住於淡水的漢人同伴,先到蛤仔難交界的三貂社為基地,三貂社與蛤仔難(宜蘭)僅一山之隔。
◎(民前116年)1796 嘉慶元年農歷九月十六日,吳沙率漳泉粵三籍移民一千餘人,鄉勇二百餘人,善番語者二十三人,從雞籠出發,乘船一舉占據烏石港,登陸后在南邊築土圍,稱頭圍(即頭城)。
◎(民前104年)1808 嘉慶十三年吳化等人將業已在宜蘭開拓的人製作住民戶口清冊,攜至台北艋舺呈繳給閩浙總督.方維甸。要求把蛤仔難(宜蘭)編入滿清政府版圖。
◎(民前102年)1810 嘉慶十五年滿清政府即核准設「噶瑪蘭廳」,廳治設在五圍(今之宜蘭市),將台灣東北部的宜蘭劃入大清帝國版圖之內此時才將宜蘭劃入滿清版圖。
◎怠今宜蘭地區公設開漳聖王廟約25單位。
--------------------------------------
乾隆60年(1795)
(民前117年)居民於乾隆末年,割香於福建省漳州府詔安縣,南閩內公建聖王廟
--------------------------------------
--------------------------------------
嘉慶19年(1814)
(民前98年)地方財力雄厚賢士整修並收租,後處處良田開發完竣。
--------------------------------------
嘉慶19年(1814)
(民前98年)黃林旺結合彰化陳大用,及嘉義的郭百年等,率眾強入埔里24社(番界)開墾土地。
--------------------------------------
嘉慶24年(1819)
(民前93年)社寮人黃林旺:水沙連通事捐資整修。
--------------------------------------
嘉慶24年(1819)
(民前93年)水沙連通事黃林旺立。將靠山邊未開發地給墾收租,交聖王廟使用。
碑文:施主水沙連社通事社,丁首黃林旺等、有本社界內清水溝西勢山場、自舟芳坑起、至澇水坑止、東至清水溪、西至山巔、凡水流歸一帶山面、溪洲、清水口、牛埔厝、頂寮止、屋突起、頂厝止。施落聖王廟、以為油香之資。隨即給墾、交僧執掌、永遠抽收、以為廟祀之費、勒石存據。 嘉慶二十四年花月 日立
--------------------------------------
嘉慶24年(1819)
(民前93年)水底寮他里溫一帶居民募款興建。
--------------------------------------
--------------------------------------
--------------------------------------
同治5年(1866)
(民前46年)後埔仔庄人陳光藝,鑑於村民聚會及往還社寮參拜不便,首倡興建,奉祀玄天上帝割香於松柏坑帝爺廟。易名中央里靈天宮。
--------------------------------------
--------------------------------------
光緒元年(1875)
(民前37年)鎮軍吳光亮親率營兵社寮為起點,開山撫番打通八通關便道。
--------------------------------------
光緒 5年(1879)
(民前33年)童生董榮華倡議建義渡困難重重,鎮軍吳光亮捐俸置義渡租栗,立碑設規章對抗地方強權。
--------------------------------------
光緒13年(1887)
(民前25年)巡撫劉銘傳,將彰化縣濁水溪南岸社寮十庄,納入雲林縣,便於開山撫番之政策。建署於林圯埔街,至光緒19年遷至斗六。
--------------------------------------
--------------------------------------
--------------------------------------
光緒21年(1895)明治28年
(1895)光緒21年明治28年:(民前17年)臺灣民主國成立,馬關條約清政府台灣割讓給日本,臺灣島民開始反抗。
--------------------------------------
明治29年(1896)
◎日據翌年(民前16年)日軍進抵林圮埔,居民抵抗各聚落遭受嚴重破壞,包含火燒社寮大公街等,人口遷移失散很多。
◎日軍進攻鐵國山之兒玉中隊平定大坪頂(今集集)後,日兵傷亡慘重認為雲林縣無良民,開始自林圮埔(今南投縣竹山鎮)撤回雲林時,沿途縱火,九芎林、石榴班、海豊崙各庄盡成焦土。日本事後自己統計報告計焚燬村莊五十六處,縱火民房四千九百二十五戶,無辜百姓逾三萬名無端被殺,受害範圍廣及五十餘村庄。斗六街及石龜溪庄遭受最為慘重。史稱雲林大屠殺。
--------------------------------------
--------------------------------------
--------------------------------------
大正3年(1914)
(民國3年)與林圯埔信用組合同時成立,部份土地納入組合用地。
註:目前全省各大古廟旁公有地,前身均為廟地,日據重測細分割土地為公有地。
--------------------------------------
大正9年(1920)
(民國9年)台灣行政區改制,採州郡市(街庄)(相當於現在的市鎮鄉)制,全台設五州二廳,台中州(下轄今之台中、南投、彰化縣市)廳(即州政府)置於台中市。
本雲林縣之社寮十庄,改為社寮六保(社寮保、溪洲仔保、水車保、後埔仔保、過坑仔保、山腳保),並納入臺中州。
--------------------------------------
--------------------------------------
--------------------------------------
大正11年(1922)
(民國11年)二水到外車埕間的集集線鐵路開始營業。
--------------------------------------
--------------------------------------
大正14年(1925)
(民國14年)金尊多次遷址,於大正14年山腳保居民相議割香於松柏坑受天宮,並於山崇巷山頂成立青天宮,民國四十五重修易名山崇里北天宮,民國七十九年擴建完成,廟貌雄偉。
--------------------------------------
昭和9年(1934)
(民國23年)集集吊橋興建完成後廢止永濟義渡。
--------------------------------------
--------------------------------------
昭和12年(1937)
(民國26年)第二次中日戰爭發生起,實行皇民化政策,打擊到宗族組織及寺廟,因此寺廟功能開始衰退。
--------------------------------------
昭和14年(1939)
(民國28年)日政府收買隆恩圳及…….改為公共埤圳
--------------------------------------
昭和16年(1941)
(民國30年)台西及員林客運兩公司成立。
--------------------------------------
昭和20年 (1945)
(民國34年)日本投降台灣回歸。
--------------------------------------
民國39年(1950)
臺中縣轄之南投、能高、玉山、竹山等四區劃出另成立新的南投縣。本社寮日據六保改為社寮四里(社寮、山崇、中央、富州)。註:社寮成庄後至今重未更名。
--------------------------------------
--------------------------------------
--------------------------------------
民國49年(1960)
社寮國小分為二,社寮國小招收社寮里及山崇里。中州國小招收中央里及富州里學子。
--------------------------------------
民國50年(1961)
南雲大橋設立完成,迨清水溪橋完工後,易名名竹大橋,南雲大橋則成為清水溪橋,社寮至集集線遂成廢止狀態。
--------------------------------------
--------------------------------------
民國61年(1973)
八月成立延和國中社寮分部,迨民國65年8月獨立。
--------------------------------------
--------------------------------------
--------------------------------------
--------------------------------------
民國64年(1975)
元月,竹山農田水利會、斗六、嘉南濁幹線等合併為雲林水利會。
--------------------------------------
--------------------------------------
--------------------------------------
--------------------------------------
--------------------------------------
--------------------------------------
--------------------------------------
--------------------------------------
--------------------------------------
--------------------------------------
--------------------------------------
--------------------------------------
--------------------------------------
--------------------------------------
--------------------------------------
--------------------------------------
--------------------------------------
--------------------------------------
--------------------------------------
--------------------------------------
--------------------------------------
民國89年(2000)
經費來原教育部,紅十字總會,慈濟等,7月全校遷到聖王廟側公地(社寮谷倉),迨民國90年6月重建完竣後遷回校
--------------------------------------
--------------------------------------
民國90年(2001)
3月動工,經費來源教育部、慈濟等,同年12月3日完工
--------------------------------------
--------------------------------------
--------------------------------------
民國90年(2001)
鎮長許文欽於87年起,敦請出身本鎮之陳哲三教授主持編籑,延聘專家學者進行撰述,至90年12月完成並出版。
--------------------------------------
--------------------------------------
--------------------------------------
民國93年(2004)
廟側谷倉4月24日動工,同年7月3日竣工。
--------------------------------------
民國95年(2006)
2月9日開幕,由高瑞錚律師兄弟等私人捐資1.2億元興建於竹山鎮公所旁大勇路26號,此為中台灣文化界一大盛事。
--------------------------------------
民國95年(2006)
95年7月止,政府將征收濁水溪南岸農地109公頃,建消防署訓練中心。已於96年5月19日動工,預定於98年9月21日完工。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