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臨危不亂>第六章-豐收時刻
2013年初的時候,劉銘展打電話邀我同去台灣旅遊,我想過年前出去走走也不錯,於是我帶著老婆跟小孩,來台灣玩了8天,從桃園機場下飛機後,先往南下,到新竹的北埔老街逛逛,然後去了,台中跟南投的日月潭,也去了阿里山跟台南與高雄,最南到了墾丁玩水,然後坐高鐵到台北,這趟旅程下來,我發現台灣真是適合住人的地方,到處都有便利商店跟賣場不說,想去上山、去海邊開車幾個小時就能到了,而且物價又便宜,想吃什麼一條街上幾乎都找的到,真的是很方便,這讓我動起了想要定居在台灣的念頭。
在這之前我就很常來台灣玩,但從沒想過要定居台灣,畢竟很多朋友都在香港這邊,但這次的感覺不一樣,我覺得是時候退休來陪伴孩子們成長了,畢竟這也是人生很重要的一部分。
這個時候我的資產帳面價值差不多有1500萬港幣了,在香港要退休這點錢還很困難,加上我沒有房地產,每個月的房租就吃掉我的股利蠻大的一部分,在我聽過我朋友跟我說台灣的房價與租金狀況後,我發現來台灣就可以安穩退休了,那個時候港幣兌台幣匯率大概是1:4,也就是我大概有6000萬台幣的資產,以一年3%的股票殖利率來算,我一年大約可以拿180萬的現金股利,平均下來一個月可用的資金大約是15萬。
以台北市來說,月租4萬台幣大概可以租到30~40坪大的房子,我跟老婆和孩子一個月的生活費估算是6萬塊台幣,還會剩下5萬塊台幣可以用來付水電費跟孩子的學費,還夠一年出國旅遊2~3次,仔細想想這樣也不錯,但是也不知道要辦些什麼手續才能定居,但是要找房子,孩子要轉學跟搬家也都是麻煩事,就慢慢弄吧。
時間到了2013年的4月,我發現葉氏化工(股票代碼:0408)又漲回了每股8元以上的水準,我看上次2010年到2011年歐債風暴之前,葉氏化工也是漲到8~10元的水準後就往下跌到每股剩下4.75元,我在想是不是該逢高出脫一些股票了,我看了看葉氏化工的財報,殖利率有3~4%還算可以,近幾年的營收部分都是增長的,然而在持有葉氏化工的這段時間,我注意到了它在2011年的時候,營收雖然是成長,但是銷售成本大幅度的增加,2011年的EPS只有0.363元,主要是因為原物料價格大幅的波動,加上主要業務溶劑市場競爭激烈,才造成葉氏化工在2011年時,EPS滑落這麼多的原因。
在2012年,葉氏化工的營收有繼續增長,EPS站回了每股0.494元,主因是產能擴充與原物料價格回穩,這讓我覺得葉氏化工這家公司受到成本價格變動的影響很大,到了2013年,股價又因為原物料價格的上升而上調,到了8塊錢的水平已經比2008年金融海嘯時期還要高了。
2010年的高點也在8~10元這個水平,雖然它各項財務數據都蠻穩健的,但是我從2.16元買葉氏化工抱到現在也漲了2.7倍了,我想了想還是決定居高思危,有2.7倍的報酬率我已經很滿意了,於是我從4月中開始一路小小的賣出葉氏化工,直到5月底,葉氏化工從最高8.78到跌破8元,我就把手上的葉氏化工全部都出脫掉了,賣出的平均價格是8.1元,當然會把葉氏化工全部脫手賣掉的原因不僅僅是因為我覺得它漲多了,還有同一時間我有想要買進其他的股票,但手上現金不多,只好把它全賣了!
葉氏化工是我自學習巴菲特等投資大師的方法後,在08年危機入市的持股之一,當初投入的30萬港幣,5年後變成了114.3萬港幣(含股利),報酬率281%,當初考慮的只是它是全球最大的醋酸酯溶劑生產商,其他廠商要進入的障礙很高,因為後進廠商沒辦法跟它比生產成本,但我沒有考慮到它會受到原物料價格波動這麼大的影響,導致它就算營收年年增加,但銷售成本上升的更快,以至於公司無法維持穩定成長。
在2013年的五月,我還賣了另外一檔股票,是股票代碼:0045的大酒店,因為它跟葉氏化工一樣,在2011年漲到了14元的水平後回檔,到2013年又回到13~14塊的水平,我查了它過往股價在2008年金融海嘯之前,它最高也只來到了15元的水平,我想現在13塊的價格還真算是高了,再加上它的每年現金股利配的實在很少,每年的殖利率1.5%都不到,我想想還是把它賣掉換股吧,反正都已經賺了1倍了,雖然它的獲利很穩定,但我覺得它很難有業績大幅成長動力,而且殖利率實在是太低了,隨便買些地產股都比它好很多,於是我用平均13.3元的價格把手上的大酒店股票都賣掉,當初每股6.12元買的,報酬率117%,賺了35萬港幣。
13年的五月我還賣了迪生創建(股票代碼:0113),因為我看它自從2011年最重要的業務Tommy Hilfiger中國地區的品牌授權提前終止後,股價就一路的走下坡,我原本想等看看迪生能不能拿到新的品牌授權來彌補這塊的損失,結果到了2013年五月,它居然又丟了一個品牌代理授權,這次是American Eagle Outfitters(AEO),我仔細的回去看它08年之後的財報,我發現它居然在2009年的時候把Polo Ralph的代理權也丟了,持有迪生快五年,就失去了3個品牌,尤其是Tommy Hilfiger的中國授權部分,中國中產階級正興起,消費力正強的時候,丟掉一個大品牌對營收是很傷的。
我發現迪生一直在開新店舖,但是銷售的品牌並不是市場的主流,而且原本看好它在大陸精品市場的卡位跟經營,但我發現幾年過去,迪生在大陸市場並沒有取得一個好的成績,我對迪生的公司經營能力有很大的疑問,於是我在13年5月的時候,以平均4.3元的價格賣出,含股利的報酬率是37.32%,賺了11.19萬港幣。
賣完這三檔股票後,我算了一下,這三筆投資總共投了90萬港幣,賺了130萬港幣,加上之前賣掉的壹傳媒的70萬,手上的現金也來到了290萬港幣,我開始來佈局新一輪看中的標的。
下章待續…
後記:這是我自從08年危機入市之後,第二次的調整持股,第一次是調整掉我覺得表現不好的與順勢獲利了結的股票,而這一次也是,把業績會大起大落的葉氏化工、殖利率表現不佳的大酒店跟業績要走下坡的迪生創建賣掉,當初危機入市,我大部分的持股都有撿到便宜,現在的我只專注在自己的持股上,仔細研究企業近況才能提早避開風險,把品質不佳的股票換掉,逐步調整自己的投資組合。
寫這篇文的當天,葉氏化工收盤只剩下3.2元,大酒店是8.7元,迪生創建是2.8元,都比在2013年的時候還要低,而他們之後幾年的財報更加凸顯我當初所注意到的問題,也慶幸當時自己的想法與做法是正確的,才能在投資的道路上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