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恍然大悟>第六章-血本無歸
時間很快到了2009年,恆生股市從11月打到最低12618點後,稍微反彈到了15042點,看來這波金融風暴應該快到尾聲了,手上的股票有賺5%的也有賠了66%的,但我認為這些都會隨著時間過去,股價遲早會回來它該有的價值,但我沒想到的是剛跨完年,股市就又開始盤跌,我心想原來還沒跌完啊!
1/19號這天,我看到了一則新聞消息,北泰汽車工業宣布因遠期澳幣和日圓合約虧損和被上海工業投資集團興訴索償而發出盈利示警,看到這則新聞我的心都涼了一半,該不會這家公司會倒閉吧?我可是買了整整50萬港幣啊!
時間到了2月,北泰集團宣布進入清盤程序,我看到這則消息後呆坐在椅子上,我完全傻掉了,我居然就這樣虧了50萬,這公司怎麼說清盤就清盤呢?我從來就沒遇過這樣的狀況啊!要怎麼做才能把錢拿回來呢?我當場被自己氣暈了過去。
結果當然是一毛錢都拿不回來,我第一次遇到公司倒閉清算的狀況,再看看自己手上的持股,居然幾乎清一色都是賠錢的,我的心情不由得更加鬱悶,還好有家人的陪伴,以及每天都出門做生意,不然這懊悔的心情真的讓我心如刀割,時間來到了3月份,這時候我基本上已經很少看股票了,只是每天看看大盤又跌了多少個點,有天下午,趙然打給了我。
趙然說:「香老闆啊,你介紹的大酒店到底行不行啊?都已經跌了35%了!」
我說:「有跌這麼多嗎?老趙你是幾塊錢買的?」
趙然說:「7塊啊!我可押了100萬港幣在上面呢。」
我說:「什麼!你押這麼大啊,我是覺得大酒店應該不會出事吧,畢竟都有百年的歷史了。」
趙然說:「英國那家有百年歷史的霸菱銀行(註1)不也被個小營業員弄倒了?我看我還是止損好了,誰知道這個盤要跌到什麼時候?」
我說:「別這樣老趙,相信我,它會漲回來的!」
趙然說:「可是你之前投資的那個北泰集團不是在上個月倒閉了嗎?老香我看你也趕快停損吧,不然這麼多年的辛苦錢可是要打水飄了。」
說罷,老趙氣哄哄的掛了電話,聽起來很不愉快的感覺。
我想了想,我還沒仔細的算過到現在自己是賠了多少錢,於是我開始把每檔股票的對帳單調出來,結算到3/10號的收盤價,信義玻璃來到了2.53元;北泰集團清盤下市;廣州藥業收盤是2.43元;中國燃氣來到了1.11元;中國鋁業是4元;白馬戶外收盤價是1.56元;世貿房地產的收盤是4.71元;大酒店的收盤價是4.76元;迪生創建是1.89元;香港飛機工程是65.4元;德昌電機收盤來到了1.07元;創科實業的收盤價是2.51元;最後葉氏化工的收盤價是2,08元。
算出來的結果,我投入400萬港幣,到現在居然賠了141萬港幣,整整負35.25%的報酬率,尤其北泰集團跟信義玻璃,最讓我損失慘重,面對這個結果我也只好接受,內心裡我還是深信著市場總會有一天會恢復過來的,等到那個時候就是我收割豐碩果實的時刻!
在那個時間點,常常看到新聞上面報導著很多股市大戶被累計期權商品(Accumulator註2)搞到負債累累,據說全市場累積虧損高達6000億,從另一個角度看,金融海嘯發生這麼久之後賣壓仍如此之大,有一部分原因也是這些衍生性金融商品所導致的吧,因為發生了很多投資人買了Accumulator發生虧損的新聞,所以很多媒體跟分析師都戲稱這種商品應該叫”I kill you later.”。
未完待續…
後記:這是我第一次買股票遇到公司倒閉的狀況,這讓我深深的覺得,凡是報章雜誌所報導和推薦的熱門股票要特別的小心,雖然我持有的12檔股票裡面有10檔到現在都是虧錢的,總資產也虧了35%,但是我對我新買入的10檔股票還是很有信心的,相信他們漲回來只是時間的問題!
註1:霸菱銀行創立於1762年,是英國歷史最悠久的銀行之一,1995年2月26日因為一名在新加坡分行任職的交易員尼克.李森在衍生性金融商品超額交易,導致損失14億美元,霸菱銀行因此破產,這個故事後來拍成了電影跟個人傳記《A錢大玩家》(Rogue Trader),而霸菱銀行以1英鎊的象徵性價格賣給了荷蘭ING集團。
註2:是一種合約形式的衍生性金融工具,由投資銀行當莊家跟投資者對做的場外交易,一般合約時間是1年,合約裡面有個K.O.價與行使價(Strike Price),行使價通常比簽約時的市價來的低,造成折價,投資人可以在合約期間內用行使價的價格買到連結標的的股票,股票市價若是高於取消價則合約取消,若連結的標的股票大漲或平盤整理都還好,投資人履約都會有獲利,但若是標的大跌(行使價>市價),投資人必須用約定的行使價買入雙倍,甚至四倍的約定資產價格的股票,直到合約到期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