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 長 的 話
校長/朱富榮
校長/朱富榮
前言
現代社會的快速變遷和家庭結構的改變,對家庭教育和家庭倫理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透過小團體輔導,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面對這些問題,並幫助他們建立正確的家庭倫理觀念和價值觀。透過小團體輔導,學生可以在一個安全和支持性的環境中進行探討和對話,這可以幫助他們更深入地了解家庭倫理和價值觀的重要性。同時,由於小團體輔導是由同儕之間進行的,這可以提供學生一個學習和模仿的機會,從而更有效地改變他們的行為和態度。此外,小團體輔導還可以幫助學生發現並澄清他們的家庭倫理觀念的偏頗和錯誤,從而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和適應現代社會的價值觀。這將對學生的成長和發展產生積極的影響,幫助他們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和倫理觀,並更好地面對未來的挑戰。透過小團體輔導,可以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家庭倫理觀念和價值觀,從而幫助他們更好地面對現代社會的挑戰。這將有助於促進社會秩序和穩定,提高社會的整體素質和幸福感。
家庭教育內涵中「家庭倫理」之發展脈絡
政府在推動家庭教育方面的政策措施和法令,可以說是反映了政府對家庭教育的高度重視。從民國57年開始,教育部就積極推動家庭教育的辦法,其目的在於加強倫理道德教育,改善國民生活,建立現代化家庭。之後,政府陸續提出了多項加強家庭教育的五年計畫實施方案、社會教育工作綱要、鄉鎮市區家庭教育等,並於民國92年公布實施家庭教育法,這些方案或法令的實施內涵均著重「家庭倫理」的議題。
此外,為解決日益嚴重的家庭問題及青少年問題犯罪比率增高之現象,民國76年10月政府於各縣市成立「親職教育諮詢中心」,後來改名為「家庭教育服務中心」,再於民國88年更名為「家庭教育中心」,旨在提供家長和學生更專業的諮詢和服務,以加強家庭教育的品質和效果。這些措施的實施,對於推動家庭教育的普及和提升,以及維護社會穩定和發展,都有著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在臺灣,家庭教育一直是社會關注的議題。根據家庭教育法第十三條規定,各縣市應對優先接受家庭教育之家庭推動家庭教育活動。因此,許多家庭教育中心都積極推動各種形式的家庭教育活動,以提升家庭的功能與積極性。
本文將探討家庭倫理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透過小團體輔導的方式實踐家庭倫理教育。家庭倫理教育是指教導家庭成員認識倫理價值,並建立健康穩定的家庭關係,以達到家庭功能的最大化。透過家庭倫理教育,家庭成員可以學習如何相互尊重、關心、溝通,並建立健康的家庭價值觀。
而小團體輔導是一種能夠有效提升家庭功能的活動形式。小團體輔導通常由具備心理學或輔導學專業的專家主持,以小組形式進行。透過小團體輔導,家庭成員可以在輕鬆的氛圍中,分享彼此的困擾、疑慮,並從專家的引導中學習解決問題的方法。此外,小團體輔導也能夠增進家庭成員之間的溝通與互動,並建立更親密的關係。
因此,推動小團體輔導的家庭倫理教育活動,能夠有效提升家庭的功能與積極性。此外,由於小團體輔導是以小組形式進行,因此能夠針對弱勢族群家庭進行更為具體、專業的輔導與協助,使得弱勢家庭能夠更有效地解決家庭問題,建立健康穩定的家庭關係。
三、何謂家庭倫理
家庭倫理是一門探討家庭關係與家庭成員之間互動的學問,它關注的是在家庭中,如何建立健康、穩定、和諧、互相尊重的關係,並培養家庭成員的道德、價值觀和倫理觀念。家庭倫理涉及到家庭成員之間的情感交流、溝通、互動和行為規範等方面,旨在幫助家庭成員瞭解自己和他人的需要和感受,增進家庭成員之間的互信和尊重,解決家庭中的問題,提升家庭功能和積極性。
家庭倫理的定義也常常涉及到一些基本的價值觀念,例如關懷、尊重、平等、公正、責任、自主、忠誠、榮譽、誠信等等。這些價值觀念在家庭倫理中被視為基礎,有助於建立健康、穩定、和諧的家庭關係,促進家庭成員之間的溝通和理解,增進家庭成員的幸福感和滿足感,提高家庭的整體功能性和積極性。
四、團體輔導方案策略
小團體輔導能應用於家庭倫理教育活動,能夠幫助家庭成員建立健康穩定的家庭關係,提升家庭功能與積極性。在進行小團體輔導時,有一些可行性策略可以幫助提高輔導的成效。
首先,結構化和無結構化輔導活動可以交替使用。結構化的輔導活動可以提供明確的目標和指導,讓參與者更有方向性和成就感。無結構化的輔導活動則可以讓參與者更自由地表達情感,從而增進溝通和理解。
其次,運用「投射」、「面質」、「楷模學習」、「自省」、「間接」等手法可以提高輔導的成效。投射是指透過引導參與者觀察他人的行為和情感,從而了解自己的內在需求和情感狀態。面質是指透過表面行為和言語的觀察,了解參與者的內在情感和思想。楷模學習是指以他人的行為和態度作為學習的榜樣,從中學習如何處理問題和表達情感。自省是指透過自我反思和觀察,了解自己的行為和情感,並從中學習如何改進自己。間接是指透過隱喻、故事、圖像等方式,幫助參與者理解自己的情感和行為,並從中學習如何改變。
最後,適當地運用小團體輔導的技巧和方法,能夠更有效地提高輔導的成效。例如,建立良好的氛圍和關係,尊重參與者的意見和感受,進行有效的溝通和反饋,給予適當的支持和鼓勵等等。
五、以小團體輔導應用於家庭倫理教育的效益
小團體輔導是一種心理輔導方式,通常由專業的輔導師或心理學家負責引導,以小型的團體形式進行。在家庭倫理教育方面,小團體輔導可以提供一個安全、互動和支持的環境,幫助家庭成員更好地理解彼此、改善彼此之間的關係、提高相互支持和溝通的能力。
以下是一些可能對於小團體輔導應用於家庭倫理教育的效益:
(一)強化家庭互動:小團體輔導可以幫助家庭成員更好地互相交流和分享彼此的想法和感受。通過這種互動,家庭成員可以更好地了解彼此的需求和關注,並學會如何更好地支持和鼓勵彼此。
(二)解決家庭問題:小團體輔導可以提供一個安全的環境,讓家庭成員一起討論和解決家庭中存在的問題。通過與其他家庭成員的交流和分享,每個人都可以獲得更多的視角和解決方案,從而更好地處理家庭問題。
(三)增強家庭支持:小團體輔導可以幫助家庭成員更好地支持彼此,並在需要時提供必要的幫助和支持。通過這種支持,家庭成員可以更好地應對生活中的挑戰,並促進家庭關係的健康和穩定。
小團體輔導對於家庭倫理教育的應用,可能是一種有效的方法。它可以幫助家庭成員更好地了解和支持彼此,解決存在的問題,並建立一個更健康、更穩定的家庭關係。但是,如何進行有效的小團體輔導需要專業的輔導師或心理學家來引導和支持。
六、輔導成效與評鑑
輔導成效是指輔導活動所產生的效果或成果,評鑑則是針對輔導活動進行的評價和檢驗。評鑑的目的是為了確認輔導活動是否達到預期的目標,進而提供改進和發展的方向。
在評鑑輔導成效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清晰的評估標準:需要設定明確的評估標準,以便對輔導成效進行量化和評估。
(二)評估工具的選擇:需要選擇適合的評估工具來收集相關數據和資訊,例如問卷調查、訪談、觀察等等。
(三)評估的時間點:需要在輔導活動結束後,一段時間內進行評估,以確保收集到真實和客觀的數據。
(四)評估結果的分析和解讀:需要對收集到的數據進行分析和解讀,以得出有意義和有價值的結論和建議。
(五)反思和改進:需要將評估結果和分析結論反饋給相關人員,並提出改進和發展的建議,以進一步提升輔導活動的效果和成效。
評估輔導成效是輔導活動不可或缺的一環,可以幫助輔導工作者了解自己的工作效果,從而提高輔導服務的質量和水平。
七、結語
林萬億、蕭紫菡(2005)認為,這幾年臺灣的家庭結構出現了一些改變,有人少、老化、外籍配偶、模式多、家庭功能的萎縮等趨勢。因此,對於家庭倫理的觀念建立產生一些衝擊,如家庭的兄弟姐妹之間的互動減少;老人的照顧及雙薪家庭孩子的照顧;教育孩子社會化的功能,由安親班取代;家庭的組合型式單親家庭、隔代教養、同居、同志家庭等多元型式;外部社會系統安親班、補習班、學校教育代替了家庭的原有功能等。所以家庭倫理有一部分是必須去重新建立與認知的。透過學校的小團體輔導活動,可以讓學生面對自己家庭的真正本質,以表達自己的感受,進而調整自己與家庭成員的關係。小團體輔導活動可以從正確觀點的澄清、自我概念的提昇、良好態度的養成,直到良善行為的實踐,對於建立美滿和諧的家庭與情感性的親子關係是有所助益的。此外,文章也強調家庭是社會的基礎單位,家庭教育是無可迴避的重要工作,需要大家共同重視和努力,才能培養未來社會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