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平等教育】
跟別人不一樣
《如何讓孩子勇敢做自己、愛自己》
專任輔導教師/陳家輝
【性別平等教育】
專任輔導教師/陳家輝
我是男生但同學都說我像女生 – 但我喜歡我這個樣子
某日下午一如往常的在周五時打開輔導信箱收信時,在數十張用白紙摺成的紙條中,有一張顯眼的粉紅色便利貼摺成的小紙條,這樣的大小頓時將我拉回國中時期上課時偷偷的與同學傳紙條聊生活、聊秘密的記憶。當我打開了紙條,國字與注音教疊使用著,信中寫說:加菲貓老師你好,同學都說我像女生,但我不覺得我是。寫信給我的是一個小四男童,當我看到信中內容時,很擔心他是否因為性別氣質而受到同學的欺負,於是回信的內容先了解他是否有因此被同儕欺負或是排擠,回信後的我有點忐忑不安,但又期待、著急男童何時會再次寫信。
一個禮拜後,信箱裡再一次的發現熟悉的粉紅色小紙條,期待著這孩子會再跟我分享些甚麼?信中說同學沒有欺負他,只是覺得他跟班上的男同學很不一樣,但我自己很喜歡我這個樣子!看完紙條的內容心中鬆了一口氣,國小男童在這個階段很容易因為性別氣質不符合大眾所期待的而遭受到取笑甚至是欺負,導致其自我認同感到挫敗。多數保守家庭然仍存在著性別刻板印象,以我的經驗,在一年級進行性別平等課程中就不難發現這樣的狀況還是是存在著。男童上課回答說:我爸爸說男生不能玩洋娃娃,那是女生的玩具。還有部分孩童也認為留長頭髮跟穿裙子的就是女生,推測小一孩童有這些觀念,家庭對孩童的男女的性別刻板印象有極大的影響。
家庭教育在塑造孩子的性別觀念和行為方面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個角色模型,可以通過自身的行為和言語來影響孩子的性別認知、性別角色和性別態度。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家庭教育對於性別教育的影響可以解釋為社會學習理論的一個例子。社會學習理論認為,人們通過觀察和模仿他人的行為來學習,並根據他們的觀察和模仿經驗來形成態度和價值觀。因此,父母的言行舉止對於孩子的性別認知和行為模式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響。父母可以通過他們的言語和行為來教導孩子性別角色的定義和期望。例如,如果父母強調男孩應該勇敢、堅強和獨立,女孩應該文靜、體貼和聆聽,孩子們可能會在他們的性別角色方面遵循這些期望。相反,如果父母鼓勵孩子探索自己的興趣和才能,並不因為性別而限制他們的行為,孩子們可能會更容易接受和尊重不同性別的人。其次,家庭教育對於孩子的性別態度和性別刻板印象的形成也有著顯著的影響。父母的觀點和價值觀會對孩子的態度產生深遠的影響。如果父母教育孩子尊重不同性別的人並且避免貶低任何性別的人,孩子們會從小就接受性別平等的觀念。相反,如果父母經常傳達性別刻板印象和貶低其他性別的言語,孩子們可能會學會歧視和不平等的態度。
❤️營造性別友善的氛圍可以透過以下幾個方面的努力:
提供多元化的體驗
提供孩子多元化的經驗,例如讓男孩子參加舞蹈課程或女孩子參加運動隊等等,以幫助孩子開放心態、了解不同性別的能力和特質。這樣可以減少性別刻板印象,並提升孩子對於多元性別的理解和接納度。
提供平等的機會
給予孩子平等的機會,無論是男孩或女孩,都可以平等地接受教育和發展自己的興趣和專長。應該避免限制孩子的行為和興趣,以免造成性別歧視。
培養孩子的自信
鼓勵孩子發展自信,不論是男孩或女孩,都應該能夠自信地表達自己,不受性別刻板印象的限制。透過給予孩子正面的肯定和鼓勵,可以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溝通和教育
和孩子進行溝通和教育,討論性別平等和性別刻板印象的相關問題。可以向孩子介紹不同性別的角色和特質,以幫助他們了解性別刻板印象的問題。鼓勵孩子尊重不同性別的人,並對於性別歧視保持警覺
覺察自我性別歧視
花一些時間回想自己過去學習和生活中的性別觀念和價值觀。思考自己的性別態度、行為和言語是否存在刻板印象的成分,並試著找出其背後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