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條鐵路的誕生,其軌跡最初並非鋪設於大地,而是描繪於圖紙,爭辯於廟堂。南迴鐵路,這條穿越臺灣最南端天險的鋼鐵巨龍,其從無到有的過程,便是一部濃縮了臺灣戰後數十年政治變遷與國家發展策略的活歷史。它在議會的檔案中沉睡了數十年,歷經無數次的「紙上選線」,最終在時代的推動下,才得以破土而出。
議會的三十年吶喊:從請願到「反攻」的漫長前奏
南迴鐵路的夢想,其源頭可追溯至日治時期。當時,臺灣總督府雖已完成縱貫線、屏東線、宜蘭線等主要鐵路幹道,但在東部,僅有一條從花蓮到臺東的窄軌鐵路(臺東線)。由於沒有與西部鐵路網相連,臺東線長期孤懸於後山,獨立營運,東部地區的交通極為不便。為此,總督府早有興建鐵路連接蘇澳與花蓮(北迴線)、以及屏東與臺東(南迴線)的宏大計畫,但這份「環島鐵道」的藍圖,隨著二戰的終結而未能實現,留下了一個橫跨時代的未竟之夢。
戰後,這個夢想由臺灣的民意代表們莊嚴地接續傳承。根據史料,最早的官方倡議來自1948年(民國37年)8月,臺東縣參議會便已正式函請省參議會,協同建議政府開築南迴鐵路。隔年,來自臺東的省參議員陳振宗,也是日後第一位台東縣民選縣長,正式在省議會第一屆第七次大會中提出「開築南迴鐵路案」,為這個夢想注入了強大的政治動能。當時的連署人中,除了有日後同樣為此案奔走多年的議員馬有岳,還包括了時任臺灣省農會理事長的殷占魁議員。
陳振宗議員對南迴鐵路的倡議,源於他對臺東發展困境的深刻洞察與沉痛感受。在他眼中,臺東空有豐富的林業、漁業資源,卻因南迴公路路況不穩、天災頻仍,加上缺乏良港,長期處於經濟孤島狀態,導致物價高漲,民生困頓。他曾力主將臺東盛產的優質枕木供應給鐵路局,以取代昂貴的進口貨,但運輸瓶頸始終是無法跨越的障礙。因此,他將興建南迴鐵路視為打通臺東任督二脈、讓「後山」不再落後的根本大計。面對戰後財政的窘迫,他更務實地提出「三到五年的專案分段換建」構想,以求這條生命線能早日實現。
陳振宗的振臂一呼,開啟了長達數十年的議會倡議史詩。進入1950年代,「完成環島鐵路」逐漸從地方的期盼,凝聚為議會的共識。1952年,議員尤明哲與林壁輝提案建議將屏東線延長至楓港、臺東線延長至太麻里,為環島鐵路的南段缺口,首次提出了具體的銜接方案。1955年,議員陳振茂在議會中直接向省府質詢,要求提出「環島鐵路完成之具體計畫」,展現了民意代表從提案到監督的持續追蹤。
進入1960年代,倡議的聲浪達到了第一個高峰,論述也愈加多元。出身臺南的議員洪掛,自1960年起,為了「國計民生」在議會中多次提案與質詢,是議事錄中一位從不缺席的南迴線代言人。1961年,早年連署陳振宗提案的馬有岳議員,提出極具建設性的觀點:他要求政府應就「花蘇鐵路」(北迴線前身)及南迴鐵路的「建設經費及經濟價值」進行實地勘測與比較。這項質詢,象徵著民意代表的訴求,已從單純的「請願興建」,提升到要求政府進行「理性評估與科學決策」的更高層次。
此後,各方力量紛紛匯流。1962年,議員郭岐以「發展東部經濟,使全省繁榮」為由,力促環島鐵路修建。1963年,以屏東的張豐緒、林亮雲為首的六位議員,聯合提案興建一條途經恆春、滿州的路線,直接點明了「俾利恆春地區之運輸及繁榮地方」的具體目標。同年,議員吳一衛亦提案將南北迴線的興建,視為「加速東部開發」的關鍵。從1965至1967年,林亮雲、洪掛、黃占岸等議員更是持續不斷地就南迴鐵路的調查進度、經濟價值與財源籌措等問題,向省政府提出質詢,展現了民意機關鍥而不捨的監督精神。
在回顧南迴鐵路的催生歷程時,論述的焦點不時也會集中在1968年(民國57年)9月,是由當時的屏東縣省議員陳恆隆領銜提出,所領銜的一份提案上。這份提案的重要性,更多在於其「政治包裝」的巧妙,其案名直白地揭示了時代背景與政治訴-求:《為請政府早日興建南迴鐵路加強反攻復國準備,繁榮該省南端案》。在那個「反攻大陸」仍是國家最高綱領的年代,陳恆隆展現了敏銳的政治智慧,將南迴鐵路從地方的交通建設,提升至「鞏固復興基地」的國家安全戰略高度。這種論述策略,無疑是為了敲開由中央政府緊握的資源大門,在當時的政治氛圍下,任何建設若能與「反攻復國」的宏大敘事連結,便更有可能獲得層峰青睞。
儘管陳恆隆的提案成功地讓南迴鐵路在政治議程上更具討論度,但「研究」二字,往往意味著漫長的等待。這段等待的背後,是國家建設在多重考量下的戰略排序。
在1970年代,面對國際能源危機與國內產業升級的壓力,政府的資源優先投向了見效更快、經濟效益更直接的項目。因此,連接北部工業區與花蓮礦產資源的「北迴鐵路」,以及將東部窄軌鐵路拓寬為標準軌距的「花東線拓寬工程」,被雙雙列入「十大建設」,優先推動。前者旨在打通經濟動脈,後者則是為實現環島鐵路標準化的基礎工程。相較之下,南迴鐵路因地形更險峻、工程難度與經費更為龐大,且短期經濟效益不如北迴,而被暫時擱置。
然而,議會的監督之火並未因此熄滅,反而燃燒得更加熾熱。就在北迴鐵路被納入十大建設的背景下,許多議員開始從「區域均衡」的角度,為南臺灣發出不平之鳴。1969年,議員蔡聰明、黃占岸、黃光平、章博隆等人共同提案,以「便利東部交通」、「解決人口壓力」為由,力促南迴鐵路的興建。1970年,議員蔡陳翠蓮更是提出了那段著名的質詢,她認為南迴鐵路對發展南部農林業至關重要,痛陳當時的交通建設有「重北輕南」之嫌。同年,議員董錦樹甚至提出了由「民營或公私合營」籌建南迴鐵路的創新想法,試圖為僵局尋找新的出路。而勞苦功高的洪掛議員,更在1974年北迴鐵路動工後,立即提案要求政府「於北迴鐵路動工後,續建南迴鐵路」,展現了緊迫盯人的決心與遠見。
南迴鐵路的命運轉折點,最終發生在1977年(民國66年)。當時,十大建設已近尾聲,行政院長蔣經國高瞻遠矚地宣布推動「十二項建設」。在這份新的國家建設計畫中,「興建南迴鐵路」赫然在列,與「拓寬臺東線鐵路」並列,共同指向「完成環島鐵路」的最終目標。這一轉變意義重大,它顯示國家的發展戰略,已從解決燃眉之急的經濟瓶頸,轉向更宏觀的「區域均衡發展」。
將南迴鐵路納入十二項建設的背後動機,已悄然轉變。此時,「反攻復國」的軍事口號雖未完全消散,但經濟發展與民生改善已成為更務實的施政主軸。政府的論述,從陳恆隆議員當年的「國防安全」,轉變為「改善東部交通」、「促進區域繁榮」、「完成環島鐵路網」。這條鐵路被賦予了全新的時代意義:它不再僅是為了戰爭準備,更是為了縫合臺灣東西部發展的巨大落差,將長期被遺忘的「後山」納入國家整體的發展藍圖。
在歷經戰後多次的選線勘察後,1980年7月1日,「南迴鐵路工程處」正式成立,宣告這條紙上鐵龍終於將要動工興建,騰躍於崇山峻嶺之間。到了1984年,為確保後續工程的穩定推動,該計畫更被納入接續的「十四項建設」之中。
回顧這段從議會請願到國家立案的歷程,可以清晰地看見,南迴鐵路的催生,是橫跨數十年民意呼喊與時代需求的完美結合。從日治時代的未竟藍圖,到戰後臺東縣議會的首倡;從陳振宗議員為故鄉的深情請命,到洪掛、馬有岳、林亮雲、蔡聰明等數十位民意代表,以經濟、民生、地方發展、區域均衡等多元視角,長達三十餘年不懈的倡議與監督;從陳恆隆在1968年那次極具政治智慧的「國防」倡議,到1970年代末,臺灣經濟起飛後,政府將目光投向區域均衡發展的大戰略。南迴鐵路的故事,深刻地烙印著臺灣從威權走向開放、從軍事優先轉向經濟民生的時代軌跡,最終成為環島鐵路網上,最晚點亮、卻也最為璀璨的一段圓弧。
南迴鐵路的催生,是臺灣地方代議政治史上一個教科書級的案例,其成功,很大程度歸功於一套持續演進、極具彈性的「編織式敘事」(Woven Narrative)策略。這套策略由前後數十位、橫跨多個縣市的議員集體構建,展現了在威權體制下,地方菁英如何透過靈活的話語權,推動巨型國家建設。
此敘事策略可分為兩個層面。在對中央的層面,議員們深諳威權時期的政治邏輯,以「國防安全」與「反攻復國」作為核心論述,將南迴鐵路提升至國家生存的戰略高度,以此敲開由中央政府主導的資源大門。在對地方的層面,他們則不斷將區域發展(如連結永豐餘紙廠與豐年機場)、民生經濟(促進農林漁礦運輸)、交通安全(解決南迴公路頻繁中斷的困境)等在地訴求編織進去,以此凝聚地方共識,鞏固其政治行動的民意基礎。這套上下兼顧、層層交疊的敘事,讓南迴鐵路的議題,得以在長達三十年的時間裡,始終維持著政治上的正當性與不可替代性。
當政治上的倡議終於轉化為國家政策後,南迴鐵路的建設便進入了具體的執行階段。「南迴鐵路工程處」的成立,標誌著這項轉變。該機構隸屬於臺灣省政府交通處,凸顯了在當時的政治體制下,「省級」政府作為中央政策執行者的關鍵角色。從勘探選線、隧道設計、橋梁工程到最終鋪軌,工程處整合了所有專業職能,成為實現這項艱鉅工程的核心驅動力量,指揮了這場長達十一年的建設戰役,最終將數十年來停留在圖紙與議案上的鐵龍,化為馳騁於崇山峻嶺間的鋼鐵軌跡。
※臺灣省議會南迴鐵路關鍵倡議摘要 (1948-1970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