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3/14、3/15營務課心得與檢討
1.繩結不熟練甚至有錯誤,如栓馬結、普魯士結、細木結、接繩結等。
2.營繩連接外帳與固定物(木、草)應選擇更好的角度(45度)使帳棚盡量拉撐,如果真的沒有合適的固定物,可使用登山杖或其他樹枝等固定方式,也不一定執著要連結在天幕對角處。
3.生火部分這次帶了內胎作為火種,但使用方式不對以致有如石沉大海般燒完就沒了,最好靠學姊贊助的兩顆火種順利生起火。發現幾個注意事項自己沒做好:應確實打底隔絕地氣;應確實將小材、中材、大材分類好;燒材時應讓下方表持空氣流通。
4.應持續強化個人打包即搭帳的效率,外帳類應放在易拿取處以因應迫降時能及時使用。
5.生態還原步驟:澆水、挖土、再澆水、挖別處土回填、種蕨類只留根部、葉子砍掉覆蓋土上後澆水;沒燒完或沒用到的殘餘木頭應括掉炭,將木頭立起擺靠著樹擺放。
2020/3/21、3/22地圖判讀心得與檢討
1.熟練了過往陌生使用的地圖和指北針,也會使用交會法和高度來對應位置。
2.帶的油性奇異筆沒有辦法畫在貼有膠帶的地圖上,以至於只能使用粗筆,未來應更留意準備工具的細節,以免學習折扣打折。
2020/3/28戶外繩索、3/29溯溪簡要紀錄
1.戶外繩索相關繩結應用:繩結工程蝴蝶結(尚無運用、可用結繩隊或是繩索斷裂讓斷裂部分落在繩環)、歐洲死亡結(用繩子自我確保、可收繩)、義大利半扣+Auto block(下降確保使用)、優勝美地+類栓馬+單節(困難地形確保繩架設)、簡易吊帶+雙漁人節(打繩環)+普魯士繩結(做普魯士上升與下降)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jRy_iBRUyk
2.溯溪以下引用瓦旦副教的文字
a.兩端架設固定點
※分三個點做分力,以岩釘、岩楔固定(如有大樹可固定更好)
※注意分力角度、分力固定點如未固定好,有彈出的可能(危險!!)
※需要裝備:快扣、sling、扁帶等等
b.做1/3 or 1/4省力系統拉緊繃繩
※其中一端固定點A,取主繩A,採"雙環八"扣回大D
(雙環八較好拆,對繩子承受力的減損也較少)
※主繩B至另固定點B固定後後,雙股拉回
※分別以兩個普魯士繩環固定在主繩B之雙股尾端,扣回主繩A
※使用省力系統繃緊主繩B (雙股)
c.爬繩
※座帶以快扣固定在雙股上
※上繩,取平衡,其中一腳後勾,另一腳取平衡
(like大型貓科動物的大尾巴,平衡身體)
※類似普魯士攀登的概念,一鬆一緊的匍伏前進
2020/4/11、4/12意外事故心得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除非有地圖。
可是惜我資質平庸,拿著地圖和指北針還是無法領悟箇中奧秘。
教官:「你們看那邊,是稜線還是谷線?」
我:「…」(線在哪啊?)
教官:「你們看到那個兩個假山頭了嗎?在地圖找到用後方交會法確認我們的位置,報座標給我」
(這次是看到假山頭了,但在地圖哪啊?)
同學A:「XXX、XXX」、同學B:「XXX、XXX」、同學C:「XXX、XXX」
教官:「搖擺人你呢?」
我:「額,是XXX、XXX」(其實是聽某同學的座標分別加減五,逃跑)
其實這周課名是意外事故,地圖判讀只是開胃菜。
今天中午吃完午餐整完裝背包上肩集合,教官請大家依序發表感言,以為課程結束了嗎?
教官:「全員注意,各組現在有一名夥伴腳受傷不能行走,要如何把他送到山下,給大家15分鐘討論和作業,動作開始。」
一時人生跑馬燈倒帶到昨天操課所學,雙人搬運、雙人擔架、扁帶背負等。雙人的就不考慮了,因為我們一組才四個人,雙人搬運加傷者,剩下一個人要背四個背包,又不是㹈牛。
突然想到幾年前大專山訓有學一個背負方法,使用背包搭配登山杖組合背負傷者,記得這個方式可以直接利用登山背包的背負系統,同時登山杖可以固定被背負者的雙腿,分散吊掛重量並增加舒適度。總之,我記得是個背著和被背著者都能舒服的背負方式。
簡略跟組員說明後,被採納了,大家開始分背包。但心裡很慌,因為太久沒操作,一時間無法憑空想起登山杖要插哪裡。「插哪裡?」在心裡盤旋,該不會到最後大家花很多時間確功虧一簣。
拿到空背包和登山杖後,研究了一下,突然開竅組裝完成,成功將夥伴上肩。
各組展示背負成果,教官說我們的方式看起來很不錯,充分運用現有裝備,大家可以學起來。「不過如果傷者無意識,是不是容易往後傾倒?」組員聽了就用課堂所學,用一個扁帶環加大D,固定傷者跟我的上半身,就成為照片中的改良加強版背負系統。
昨夜的雨和氣溫實在挑戰極限,每次人體的破壞再重建會更強,這就是超級賽亞人啊!(洩漏年齡)
最後同學們課後揪吃火鍋結束這一趴,為何我比的十不像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