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就知道今天一早要用久違的10K慢跑當作暖身,再加上對於地圖判讀的陌生,對於今天充滿了毫無把握的低落感。
結果由wanda領跑真的舒適很多,沿途可以聽教官導覽地貌,遠方的蚋仔尖或是轉折的溪谷看起來都很明朗,跑完心情變好了,開始覺得說不定這堂課其實沒有我想像的這麼困難。
一開始帶我們這組的是小杜總教,他一直跟我們說想要判斷自己此時此刻站的點位正確與否,往前往後走個一百公尺確認地形是很重要的,我們在判別C1時說熊空溪的對面有一個谷,小杜就直接說:你們真的要確認就直接下去看吧!這個點為也因此成為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個,我們下了溪,跨到對岸還看到了一個漂亮的瀑布。不過之後就得開始趕路了,午餐時間我們抵達C3前的休息地點時,大家都差不多吃飽了。後來換了教官,印象很深的是元誠提示我們沿著等高線腰繞去撞那個地圖上的谷,應該就可以找到C6,但是直到我們終於遇到谷時,才發現好像也不是他,因為我們根本已經走在我們的目標谷裡面了(登愣),原來他這麼大!
走到晚上七點多才終於到達營地,其實我注意力已經渙散,趕路的後半段幾乎只能專注走路,對於地形的敏感雷達模式(如果有的話...)好像也自動關閉了。
這次是獨宿,但和第一次不同的是,我們已經變成社區型態了,周遭充斥著鄰居,搭帳煮飯生火都不孤單。
第一次室外課的火是僥倖生起來的,這次終於好好跟Marco再學一次生火技巧,附近還有坤廷慷慨提供的大型母柴,真不虧是我的共乘好夥伴嗚嗚嗚,那我到底又貢獻了甚麼?想到這邊又心虛起來,我連帶來的辣味小捲罐頭也不算好吃。
自己搭帳也很開心,好像在和第一次驚慌失措的自己和解一樣,不過帳的部分才和解完,又因為風向改變和集合回來後實在很懶得動,變成一條煙燻一夜干。客觀來說,營務各方面還是偏失敗,地點傾斜,火堆方向也不正確,同學的帳都在進化,我的很普通,繩子也依然拉太遠,但每個失敗都可以體驗一次也是不錯,睡眠時間也有以分鐘為單位走在進化的路上(樂觀)。
隔天大家集體出發,拿著小筆記本和筆,準備一路記下山,回家再靠著筆記畫出路線,我覺得這個課程設計聽起來真的很酷很好玩,但身在其中就......會開始討厭自己,走的當下越記越迷茫,想到未來的自己要依靠這些屎一般的資訊畫出路線,就覺得很殘忍,但我沒有辦法,我資質駑鈍,後來只能勉強記下時間高度和左右是否有稜谷之類非常粗淺的資訊,渙散的心在到達老營地之後瞬間來到頂峰,前面的同學開始飆速,我也就一路上再也沒有拿出筆記本......
我覺得嚮訓對我而言最大的鍛鍊是,不管準備的如何,目前的狀態怎麼樣,時間到了就是要上,沒有任何逃避的機會,甚至要在這樣的時候更勇於練習。這對於喜歡用自己的節奏掌握事情的我而言很痛苦,明明毫無把握,還是要去試試看。
好像處在一個深深的谷裡面,但如果把尺度縮回整個人生來看的話,這段過程其實我可能是走在很陡的稜線上,只是山頭還很遠也不一定。
1.繩結的部份需要再好好練習。少了普魯士加平結固定外帳與主繩。沒有接繩結,繫木結打錯。
2.大D方向不對,沒有鎖緊。
3.營釘直接釘在地上就好,不需再額外綁繩,要貼地才夠擋風。
4.帳上面的縫線和主繩平行更能掌握位置。
5.因為繩結不對,也沒有好好拉緊,所以外帳容易鬆脫。
6.忘了挖水線。
7.生火的地點離帳太遠,無法有效取暖。生火時必須先將地上清空,不能留有樹葉或離植物太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