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小論文寫作比賽 第1111015梯次【特優】
建三忠王文伶、彭詠暄、林祐豪
一、研究動機
在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疫情過後,線上教學已成為現在流行的學習方式,傳統的教學老師在指定的時間與地點進行教學。在人手一機的世代,若能設計「行動學習教室」,將紙本的筆記轉變為數位教學,由同學瀏覽教學網站,進行自主學習,將為實作課程帶來不一樣的學習方式。
「材料與試驗」是技術型高中建築科二年級的實習科目,教導同學建築工程上常用材料的性質及試驗方法。老師通常在教室介紹各種試驗器材(例如李氏比重瓶、費開氏儀、吉爾摩氏針),同學們不容易瞭解試驗的詳細步驟與應注意的地方。
本研究使用手機拍攝「材料與試驗」操作步驟影片,將影片上傳到YouTube ,並製作《專題網站》,同學在實作課程中,可以經由行動載具(例如智慧型手機),進行數位學習,確實進行每個試驗步驟,提高學習成效。
二、研究目的
(一)蒐集相關文獻,瞭解「行具載具」與「數位學習」之意義。
(二)使用手機拍攝「材料與試驗」試驗影片。
(三)使用OpenShot剪輯影片、製作教學影片。
(四)使用Google協作平台,製作專題網站。
(五)實施「行動載具進行數位學習」問卷調查,瞭解同學的學習體驗。
一、行動載具( Mobile Device)
「行動載具係指具基本電腦功能且可運用無線通訊介面存取網路資源的可攜式裝置。」(宋曜廷、張國恩、于文正,2006)。因此行動載具要件為:「連接網路透過無線通訊技術,方便使用者不限時瀏覽網路資訊及接收即時訊息。」(呂少君,2013)。行動載具為便於攜帶使用,故需要具有高度的輕便性。國內常用的行動裝置包括:筆記型電腦(Notebook)、平板電腦(Tablet PC)、個人行動助理(PDA)及智慧型手機(Smart Phone)等。
在學校的教學現場,資訊融入教學已經成為不可或缺的一部份,「有許多現象是傳統教材無法具體呈現,老師若能利用多媒體教材,可以彌補傳統教材的不足。」(孫秉文,2009)。使用行動載具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瀏覽多媒體教材,正是目前教學趨勢。但若使用「行動載具」做為行動學習之工具「須重視個人化學習及個人學習風格與適合之多媒體教材。」(何詩欽,2008)。
二、數位學習(E-Learning)
「數位學習指透過電腦和網路設備學習各種知識或技能」(吳美美,2004)。數位學習包含:「線上學習」(Onlinelearning)、「網絡學習」(Networked Learning)、「遠距學習」(Distance Learning)。「英國將數位學習定義為:利用資訊傳播科技(ICT),協助學習活動。」(吳美美,2004),數位學習屬於「彈性學習」(FlexibleLlearning),使學習者的時間、地點和學習方式更具有彈性。
「均一平台教育基金會」董事長呂冠緯,在聯合新聞網《倡議+》中說:「學習真正的目的,是根據每個人的獨特性、不同人狀況,掌握自己的學習進度。」(劉嫈楓,2022) 。2021年隨著新冠疫情,教學方式面臨轉型,各校開始實施線上教學,但「數位教學不只是應付疫情下的被迫隔離,更重要的是帶領大家重新思考老師的價值。」(邱于瑄 ,2021)。
三、材料與試驗(Materials and Testing)
「材料與試驗」是技型高級中等學校「土木與建築群」課程綱要二年級的實習科目,上下學期各兩學分。「材料與試驗」課程,介紹建築工程常使用材料之性質及試驗方式,「配合構造與施工法、營建技術實習、設計與技術實習等相關專業課程,讓理論與實務契合。」(教育部,2019),期待藉由合作學習,展現團隊精神,建立優良的職業態度。
本研究依據研究目的,以網際網路搜尋資料,並到圖書館借閱書籍,經由文獻探討,瞭解「行具載具」與「數位學習」之意義。使用手機拍攝「材料與試驗」影片,使用OpenShot軟體剪接與製作《教學影片》,最後使用Google協作平台,製作《專題網站》。為瞭解同學學習情形,進行問卷調查,蒐集同學對於數位學習之意見。
一、拍攝「材料試驗」試驗影片
本研究於111年9月3日(六)、7日(三)、10日(六)等3天,在本校「材料試驗工場」,依據《材料與試驗》課程內容,使用手機拍攝「材料與試驗」影片,包括:「水泥比重試驗、水泥標準稠度試驗、水泥凝結時間試驗、細粒料篩分析試驗、粗粒料之比重及吸水率試驗、粗粒料之單位重及空隙率試驗、粗粒料之磨損率試驗、混凝土抗壓強度試驗」等8隻教學影片。
一般同學常使用YouTube學習知識,因此錄製「動手實做」教學影片,是一個很好的「教與學」。錄製教學影片時,首先撰寫腳本與字幕,如此才能省時有效的拍攝影片。雖然每個「材料試驗」時間超過2小時,本研究只拍攝重要的試驗步驟,內容以精簡為宜,每隻影片以不超過3分鐘為原則,同學有需要時,可暫停倒帶重看。
接著準備拍攝的儀器與材料,首先將手機固定在三腳架,一位同學負責錄影,另一位同學手持「燈光」。依據預擬的腳本,進行拍攝與錄音。注意不要讓畫面反光,也不要有太多陰影,另外要將試驗桌面整理好,不要太凌亂。
二、剪輯「材料與試驗」教學影片
本研究使用OpenShot Video Editor剪輯影片,OpenShot編輯軟體免費、無浮水印,可用影像方式,紀錄學習成果,剪輯影片步驟如下:
Step1:先挑選影片,並粗剪影片(去頭去尾,刪除NG片段),接著錄製語音旁白,或將撰寫好的文字稿,使用《雅婷》將文字轉為語音。
Step2:建立新專案,匯入影片(mp4)、相片(jpg)、語音(mp3),請將全部檔案放在相同的資料夾內。
Step3:增添視訊影片與圖像相片,依序將檔案下拉到「時間軸」,設定轉場效果,接著添加字幕、增加語音旁白與背景音樂。
Step4:將製作完成的檔案,匯出為MP4檔案,格式建議為HD 1080p,25fps,1920*1080。匯出路徑應與「視訊、音訊、圖像」放在同一個資料夾內,否則更換電腦時,將遺失檔案,最後上傳到YouTube平台。「材料與試驗」教學影片,共有8隻影片,影片合計26分秒8秒,網址為https://tinyurl.com/2zhh8acs。
三、製作「材料試驗」專題網站
本研究使用Google協作平台,製作《材料與試驗專題網站》(王文伶,2022),Google協作平台是一個十分簡易製作網站的工具,有如編輯文件,只要簡單的編輯與排版,就能夠製作精美的網頁。Google協作平台,屬於RWD響應式網頁,可以自動調整螢幕大小尺寸,適合於各種行動載具(手機、平板、筆電)瀏覽。
Step1:版面主題。設定「頁面標題」為數位學習教室,設定「網站名稱」為材料與試驗,設定「佈景主題」,請選擇一張主題相片後上傳。
Step2:新增頁面。選擇「頁面→新增子頁面」,並新增「教學影片、水泥試驗、粗細粒料試驗、混凝土抗壓試驗」等4個頁面。
Step3:新增圖文。新增材料試驗的標題文字、圖片、頁尾。
Step4:發佈網站。網頁設計完成,將《材料與試驗專題網站》發佈到網站,包含「教學影片、水泥試驗、粗細粒料試驗、混凝土抗壓試驗」等4個網頁,網址為:https://tinyurl.com/2hn9558b。
四、實施「數位學習」問卷調查
本研究依據研究目的,擬訂「如何以行動載具進行數位學習」問卷,包含「行動載具、數位學習、學習體驗」3個面向,7個題目。有關問卷設計、調查方式、填答對象、調查結果,分述如下:
(一)問卷設計與調查
本研究於111年9月13日(二)、9月15日(四),分別針對高雄○○高工建築科三年級忠班、孝班進行「普查」。本問卷使用Google表單,網址為 https://tinyurl.com/2kuzpq7g。建三忠、建三孝合計50人,除2位同學居家隔離請假外,共完成48份問卷。有關問卷調查日期、填答對象、回收數量。問卷調查結束後,使用EXCEL進行統計分析。
(二)行動載具
【經常使用的行動載具】依據調查統計,同學經常使用的「行動載具」依次為:「智慧型手機」(95.8%)、「筆記型電腦」(33.3%)、「平板電腦」(8.3%)、「PDA個人數位助理」(4.2%)。問卷調查發現:超過9成以上同學,使用手機或智慧型行動載具,上網瀏覽與查詢資料。
【搜尋課本知識的頻率】依據調查統計,同學使用「行動載具」上網搜尋課本知識的頻率為:「經常使用」(45.8%)、「不常使用」(45.8%)、「未曾使用」(8.3%)。本研究發現約有4成學生,經常使用「行動載具」上網搜尋課本知識內容,約有6成學生,未曾或不常使用「行動載具」搜尋課本知識內容。
(三)數位學習
【學習動機】使用「數位學習」是否可以提升「學習動機」?問卷調查結果如下:「可以而且效果很好」60.4%)、「可以但是效果有限」(31.3%)、「無法提升學習動機」(8.3%)。研究發現:6成以上同學認為,將手機做為數位學習工具,可以提升學習動機。
【學習成效】使用「數位學習」是否可以提升「學習成效」?問卷調查結果如下;「可以,而且效果很好」(62.5%)、「可以,但是效果有限」(31.3%)、「無法提升學習成效」(6.3%),。研究發現,6成以上同學認為,若將手機融入「數位學習」,將可提升學習成效。
(四)學習體驗
【教學影片】有關材料與試驗《教學影片》,對於同學的學習是否有幫助?問卷調查結果如下:「非常有幫助」(60.4%)、「有幫助」(31.3%)、「沒有幫助」(8.3%)。研究發現,6成以上同學,認為材料試驗《教學影片》,有助於學習,教師若能善用多媒體教學,將可提升同學的學習興趣與專注力,進而提高同學的學習成就。
【專題網站】有關材料與試驗《專題網站》,對於同學的學習,是否有幫助?問卷調查結果如下:「非常有幫助」(68.8%)、「有幫助」(27.1%)、「沒有幫助」(4.2%)。研究發現,接近7成同學,認為材料試驗《專題網站》,對於自己的學習有幫助。
【瀏覽時間】在「材料與試驗」實作課程中,同學使用手機瀏覽《教學影片》,瞭解試驗步驟的時間,問卷調查統計結果下:「沒有使用」(6.3%)、「2分鐘以內」(27.1%)、「2-4分鐘」(20.8%)、「4-6分鐘」(29.2%)、「6分鐘以上」(16.7%)。本研究錄製的教學影片,每隻約為2分鐘,研究結果約有6成以上同學,為瞭解試驗操作步驟,瀏覽教學影片超過2次。
本研究拍攝「材料與試驗」教學影片,製作專題網站,並進行問卷調查,最後依據研究結果,提出以下4點結論與2點建議。
一、結論
(一)錄製教學影片:本研究拍攝8隻《教學影片》,合計26分8秒,另外製作《專題網站》,方便同學在「材料與試驗」實作課程中,瞭解試驗步驟。
(二)使用行動戴具:問卷調查發現,超過9成同學,使用「智慧型手機」蒐集相關資料,接近5成學生,使用「行動載具」上網搜尋課本知識內容,但亦有接近1成學生,未使用「行動載具」搜尋課本知識內容。
(三)數位學習成效:問卷調查發現,6成以上同學,認為將智慧型手機,做為「數位學習」工具,可以提升「學習動機」與「學習成效」,在材料與試驗課程中,有助於學習新知識。
(四)數位學習體驗:問卷調查發現,超過6成以上同學認為,教師錄製《教學影片》並設計《專題網站》提供同學學習,非常有幫助。超過9成同學在「材料與試驗」實作課程中,使用手機瀏覽《教學影片》,瞭解材料試驗的操作步驟。
二、建議
(一)建議教師鼓勵同學,平日多使用「智慧型手機」行動載具,蒐尋與課本相關的知識,將手機轉換為「數位學習」工具,激發同學的學習動機並培養自我的學習能力,進而提高學習成就。
(二)建議教師錄製《教學影片》並製作《專題網站》,建立「虛擬教室」,整合課程內容,並補充相關資料,除可提升同學的「學習動機」增進「學習成效」外,更可克服時空的限制,進行「數位學習」或「遠距學習」,提供同學更多元的學習機會。
1.教育部(2019)。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技術型高級中等學校群科課程手冊。教育部。
2.呂少君(2013)。Show出學習力—「行動載具」在教學上之應用。新竹縣教育研究發展暨網路中心。
3.宋曜廷、張國恩、于文正(2006)。行動載具在博物館學習的應用:促進「人—機—境」互動的設計。博物館學季刊,20(1),18。
4.吳美美(2004)。數位學習現況與未來發展。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30(2),92-106。
5. 何詩欽(2008)。多媒體教材在行動載具上不同呈現方式之學習成效探討-以高一生活科技為例。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科技與數位研究所:碩士論文。
6.孫秉文(2009)。教材在不同行動具備上載的負擔與學習成果之研究-以高一地球中空的多媒體地球載物科學「地球科學」為例。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科技與數位研究所:碩士論文。
7.邱于瑄(2021)。疫情顛覆實體校園,均一讓遠距教育零距離。遠見,422,157-159。
8.劉嫈楓(2022)。有數位工具≠數位轉型-均一呂冠緯,從心教育。聯合新聞網。
9.王文伶(2022)。材料與試驗專題網站。https://tinyurl.com/2zhh8acs。
建二忠王文伶、彭詠暄、林祐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