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ㄟ,哩咧衝啥米?

-解讀青少年的衝動行為

| 許濘宴 諮商心理師


是否對以下的新聞片段或場景不感到陌生呢?

A縣市B地區於昨晚發生青少年群體鬥毆事件,據了解起因為,其中一名青少年與同齡友人在網路上互相嗆聲,雙方相約出來談判,一言不和而砍傷被害人。警方獲報時少年們已鳥獸散,只剩下被害少年一方在場……

在眾多對青春期的迷思裡頭,其中最常聽見的是「狂飆的賀爾蒙」,因而多認為青少年通常是抓狂的、易失控的…等,彷彿只要一進入青春期,孩子就會進入成長的風暴期,令父母無所適從。確實,在這個時期的少男少女會想要追求刺激、新奇,而讓自己陷入危險。然而這些並非只是賀爾蒙增加的影響,青春期所出現的改變,主要是因為腦部發展的結果,因此,青少年的身心都正在經歷巨大的變化,他們需要父母的理解與幫助。


青少年不是故意不思考,而是大腦尚未發展成熟

青春初期,腦內的邊緣系統(處理情緒與進行抉擇)逐漸強化,然而負責「成人」功能的前額葉皮質(掌管衝動與理智判斷的認知控制)仍在發展(於成年初期才逐漸成熟),也就是說,青少年是憑著「直覺」來與他人互動、辨識自身感受,並做出決定。這也就是為何多數青少年的行為看起來充滿戲劇性或傾向冒險,青少年腦部結構的發展差異可解釋部份的原因。因此,在此生理基礎之下,青少年的思考有其限制與特色。


青少年易輕忽風險,強化可能的好處

青少年不是無法判斷那些冒險行為的負向後果,而是在思考過程中只檢視情況的表相,強調其帶來的好處,而不是潛在的風險,尤其是經驗當中令人興奮的潛在益處,例如破壞規則的興奮感。因為青少年的腦內多巴胺(dopamine)酬賞機制,讓青少年傾向去追求那些充滿刺激與興奮感的生活經驗。


陪伴孩子,打造活力青春

藉由了解青少年腦部發展的變化,我們知道青少年需要去練習整合性的思考,以促進發展掌管認知控制的前額葉皮質。因此,父母所要做的就是,減少說教與懲罰,多提供支持與引導,與青少年一起去討論問題如何應對,適時導入具建設性的方向。其實,青少年若能適當地發揮願意冒險與挑戰規範的特質,青春期就不會是一個需要被平復的風暴期,而是有機會去展開創新的探索,為生命注入更多的活力與創造力!


  • 參考資料:

Daniel J. Siege (2015)。《青春,一場腦內旋風-「第七感練習」,迎向機會與挑戰》。臺北市:日月文化。

Jane Nelsen, Lynn Lott (2017)。《跟阿德勒學正向教養-青少年篇》。臺北市:日月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