隙頂之美
本區視野極為廣闊,包括曾文水庫的風光,台灣四分之一的山脈都可看見。天氣晴朗時可遙望東石與布袋外港,往東邊可眺望玉山主峰與南北峰,欣賞冬季霜雪籠罩的景色以及日出跳動的生命力。在秋冬季節因為低氣壓之故,雲瀑、雲海、日落、彩霞是常見的景色。春季時,夜晚天氣清朗、星空清晰,星象肉眼可辦,帶狀銀河時常可見;嘉南平原夜景亮麗,就在腳下,臨場感十足。另外還有大象山與仙井瀑布等特殊地理景觀,都是難得一見。
仙井瀑布
相傳曾經有位神遊四方的道士路過隙頂,發現當地有很強的靈氣盤踞在此。便拿起來羅盤,判定了方向沿著山路蜿蜒而下。最後在海拔650公尺左右的地方發現了一個瀑布,而瀑布底下有個深潭。道士在離開隙頂之時,告訴了當地的居民,瀑布的地方靈氣盛極,有著五隻神龍在那修行,不要去打擾牠們。幾年之後,道士重遊隙頂,順道去拜訪那五隻神龍,不過卻已經不見蹤影。想必是得道升天了吧,道士如是說。
自此之後,居民使得見到「龍窟」的真面目。只見滔滔溪水從天傾洩而下,宛若一條白龍騰雲駕霧,若隱若現,變化倏忽,瞻之在前乎焉在後。以為飛龍在天,卻見蛟龍戲水。至此使知李白「長江之水天上來」是如何得磅礡氣盛。
除了瀑布之外,旁邊的懸崖峭壁也是雄壯威嚴,宛若靈塔寶剎座鎮兩旁。與中間的飛懸白瀑相互輝映,亦詩亦畫,「何似在人間」。
瀑布底下的是個深潭,形狀很像「桃子」又像個井,直徑大約十公尺。「桃子」尖尖的尾端,正是潭水的出口。溪水順流而下,最後匯入曾文溪裡。而這潭水,清澈碧綠卻又深不見底。那時的居民為了一探潭的深度,曾經以麻繩綁石頭垂入潭中探查。結果是令人驚訝的,足足有三十幾丈!真是個不可思議的深度。
不過後來因為天災的關係,枯木樹枝、石礫沙土紛紛的沈積在潭裡。現在大約只剩十幾丈左右。後來居民就因為「像仙桃的井」將此地取名為「仙井瀑布」。
「仙井瀑布」的入口位於阿里山公路三十九公里處右側,有指標標示。沿著指標的指的方向小路前進,大約二十分鐘到達車道的終端。之後的小路非常不好走而且指標不明顯,而近來連續幾個颱風的侵襲,通往瀑布的路線有多處的坍崩,使的整個路線更加的艱難。必須要有當地人帶路才行。單程的行程大約需80分鐘。
仙韭菜大峭壁,比草嶺的「峭壁雄風」足足大了二十倍,上下長度三百餘公尺,坡度最大將近六、七十度,是全台最大的峭壁。放眼看去,峭壁無邊、氣勢磅礡。對面則是象山的鼻子,下方則是曾文溪的支流之一。
仙韭菜大峭壁,傳說曾有仙人在此種植韭菜,致使整個大峭壁上長滿了韭菜。早期的居民常常來此地拔韭菜回去煮。不過近年來過渡的採食使得目前韭菜已不多見。
另外在附近的岩石上,曾被發現有大腳印,每個約有三十公分大,每步約有兩公尺,相傳有先人留下的腳印,不過後來也因為山崩的關係而被掩埋了。
前行至大峭壁的路線需詢問當地居民,大概是往溪尾的方向直走,不過路況非常糟,沒有當地熟人帶路非常危險。
象山
象山,隙頂的精神地標,高度大約1050公尺。從隙頂地區俯瞰下去,宛若一頭大象,象頭、象鼻、象背皆栩栩如生。
早期的時候,只要天氣好時聽到象山發出轟隆隆,就知道天氣開始要變壞了。而當天氣不好時,只要聽到轟隆隆的聲音就知道要放晴了。當然這不是大象在打噴嚏,也不是大象在放屁。而是山上滾動的落石。聽當地的居民說滿準的喔!不過現在已經聽不到了,可能是長期下來鬆動的土石已經脫落的差不多了吧。也有居民說是因為近年來文明的發達,受汽機車、及一些電機用品的的影響,當地已經沒早期那麼的清幽,所以即使有落石也聽不到了。至於事實真相如何也無從考證。
根據地理師的說法,以地理學的說法有分為活象與死象。而活象與死象的區分在於象鼻的地方有出水與否。根據實地踏查發現,象山的象鼻處確實終年出水,也說明的象山是座活的山(擁有的人會飛黃騰達)。不過實情並非如此,因為以整體的地形來看,象山的周圍的五座山,其山稜線的終點都位於象山旁。恰如五隻劍抵住象山的四周,以致象山雖活卻也不敢亂動。也因此,整做象山並非生氣勃勃,尤以越靠近山頂越明顯。整個山頂(象背)只有一片草原,再加上零零落落的幾棵樹,也形成了極具特色的景觀。
另外還有一說,則是象山周圍的五座山象徵五行(金、木、水、火、土),而仙韭菜大峭壁為「獅」,象獅顧守著水(仙井瀑布),水即是財;又象鼻朝向隙頂,如此守住財庫,使得隙頂經濟蓬勃發展,在阿里山各社區的經濟成長比較之下顯得格外突出。
至於前往象山的路線,由於象山地形特殊,四面幾乎都是陡峭懸崖,要不就是光禿禿的峭壁,想登象山並不容易。在加上近年來的天然災害,想登象山就更加的艱難了。
二延平自然步道
二延坪自然步道位於隙頂國小學校旁,亦可由阿里山公路旁的土地公廟旁進入。
沿途均已鋪上柏油,走在其上少了一份悠遊山林的親切感。但兩旁的日本杉、竹林及附近農家的柿園、茶園,仍可讓人沈醉於綠色的迷宮。出發十分鐘後可抵大眾廟和公田休閒步道,前者在路下方已少有人往,後者經地震與颱風摧殘已沈寂山林間。
沿著步道再往上行有一段長長的林木步道和竹木小徑,走在其間體會山林的幽靜,是現代快節奏社會的一大快事。本步道全長約兩公里,步行約需三十分鐘。
二延坪山,標高1420公尺,位於二坪頂自然步道終點。本區視野極為廣闊,包括曾文水庫的風光,天氣晴朗時更可遙望東石與布袋外港。
在秋冬季節因為低氣壓之故,雲瀑、雲海、日落、彩霞是常見的景色。春季時,夜晚天氣清朗、星空清晰,星象肉眼可辨,帶狀銀河時常可見,嘉南平原夜景亮麗,就在腳下。
茶林山
茶林山,標高1470公尺,又稱公田大山,今改名為「隙頂山」。滿山都重滿了茶樹,也有摻雜了些甜柿。沿途風景秀麗,處處茶香。茶林山頂的遠眺,可俯瞰整個嘉南平原,近望可看到筆直的大湖尖山。
隙坑古道
隙坑古道位於茶林山山腰,原是居民與外界往來的要道,由於古道夾於二延平山與茶林山之間,沿途陡峭,隙隘難行。
然而,隨著社區的發展,中興產業道路的開通,隙坑古道自此人煙罕至。
隙坑古道從公田經過「百二嵌」(一百二十個台階)、三層溪再到雨岩、粉腸階,最後由大眾廟旁出來。近年來因雨水、颳風與地震的侵襲下,部分路段崩落,無法通行。
後來經鄉公所整合地方資源,規劃出「公田休閒步道」,由社區發展協會的全力支援重新整修,之前路況大致良好。不過後來的桃芝颱風侵台,再度使得古道坍崩多處。目前要來古道尋幽的必須有人當地人的帶領,並且要裝備齊全。
附近風景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