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隙頂
隙頂(Yauvakaz’na原住民鄒語,意思是各種動物聚集的地方),高度1250公尺,此地區原是鄒族的狩獵區。清朝中期隨著清政府對台灣海禁的解除,大陸沿海居民大量移民至台灣開墾,平原地區人口漸漸飽和,許多漢族和平埔族為了獲得更好的生活,逐漸往山區發展。隙頂地區最早落籍的紀錄大約在西元一八六○年,迄今約一百四十年。記錄中只有六戶人家(俗稱六丁)設籍。那時候會來山上居住的人,通常都是在平地生活遇到相當困難,而轉往山區謀生。
當時居民除了狩獵以及自己種的蕃薯與蔬菜滿足生活所需之外,為了改善生活,更發展出「燒粳仔」的經濟活動。利用當地大量生產的野生山蕉與木材,製成「天然鹼」(將山芭蕉莖部耙成絲狀,以柴火煮爛過濾後曬乾,可防腐),再運用送至平地販賣,加上當時製作鹼的材料平地不易取得,這項產業獲利還算不錯,因此,當地的居民幾乎都有從事這項產業。
而在當時進入山區討生活,除了要克服自然的環境之外,和原住民之間的衝突與融合,更是先民每日必需面對的問題,所以先民有句話:「嫁入隙頂山,沒死嘛黑乾」。此一課題在田野調查中,根據隙頂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陳文益先生提供的資料顯示,當時「六丁」在進入隙頂時,原住民對於獵區的區域觀念很強,「六丁」是以酒、鹽、糖等民生必需品,與原住民建立良好的友誼關係,之後再達成協議,劃訂出可以開墾的區域。為了表示友善與避免發生衝突,「六丁」並不攜帶殺傷力大的槍械與大型刀具,即使狩獵也只是配戴小型的刀具。這也促成了隙頂地區長期以來與山地原住民的和睦相處。
隨著清朝割讓台灣給日本,日本人的勢力進入台灣(約西元1889年),對山區資源開發不遺餘力。許多平地人因現實因素的考量紛紛移居山區,各山區的人口呈倍數成長,伴隨人口成長居民的經濟活動也有所改變。隙頂山區的居民依居住環境的自然資源衍生出新的產業(樟腦油、麻、筍乾)與平地的貿易往來,促使社區對外交通的改變。台灣光復之後,人民經濟逐漸起色,平地社會對於竹子、木材的需求量大增,隙頂山區因天然的條件,居民的經濟活動由日據時代的樟腦、麻演變成以製紙、伐木(包含孟宗竹、福州杉)為主要產業。及至民國四十八年前後,中興產業道路開通,由於交通的便利,隙頂的製紙、伐木產業達到最興盛的時代,帶動了整個隙頂地區的繁榮發展;而民國六十年代的山地林木保護政策與八十年代建築鷹架的進步,製紙與伐木在短短二十年間先後沒落,取代而起的是高山茶的生產,七十一年阿里山公路的通車,提高了隙頂地區的競爭力,茶業一躍成為居民最大宗的收入來源,而茶園風光也成為社區特色。
隙頂地區可包括鞍頂、公界巃、麻竹湖、二延坪山、隙頂、茶林山、潮州湖、內湖、十三模等地,各地居民在宗教信仰、生活作息及交相往來有相當高的交集,逐漸形成現今隙頂地區聚落。各地名的沿革變遷大致介紹如下:
隙頂
隙頂(Yauvakaz’na原住民鄒語,意思是各種動物聚集的地方。)原是鄒族的狩獵區;明末清初原住民沿著溪谷下至觸口與平地交易狩獵來的獸皮,到了清中葉後始有平地居民沿著山徑至此燒木炭、燒粳仔,古道夾於二延平山與茶林山之間,沿途既陡且峭,隙隘難行,蜿蜒曲折直至山頂,故稱之隙頂。而據說遠望二延平山與茶林山交界之處,略有壟起成圓弧之狀,故前人又稱為「隙頂之珠」。
公界巃
日據時期,日本人武裝軍力進入台灣山區後,覬覦山區原始自然資源,於是開始規劃土地使用權限,概分為國有林地、農耕地、居住地…等;相傳當時日本地方政府給隙頂的居民五根石釘(作地標用的石柱),讓居民自己去界定農地範圍,範圍之內為居民的農耕地,範圍之外將屬國有林地,而公界嶺因位於地標之處,故以為名。
鞍頂
原是一座小山的山稜線,因外形上看似馬鞍,故稱之鞍頂。
麻竹湖
早期台灣先民多以竹子為建屋的主要材料。而麻竹因其質地較其它竹種來的堅硬,形狀亦較直挺,是以一直到民國四十年代,建築業對麻竹需求量有增無減。再加上當時的麻竹筍為高價的經濟外銷農產品(主銷日本),使得該地的地主以種植麻竹為主業,再加上地勢相對的較低,久而久之居民因而名之為麻竹湖。
二延坪
沿著阿里山公路上行至隙頂,從福德廟旁的小路往上走,步行約二十分鐘,路旁兩邊呈現平坦的地勢,因位於半山腰,地勢特殊易於區分,居民慣以二延坪稱呼。
溪尾
由於當地位於靠近溪水下游的尾端,故稱之溪尾。
茶林山
據傳300年前諸羅山的先民來此種茶(蒔茶),茶樹自然衍生覆蓋面積漸漸擴大,以致整座山長滿茶樹,故稱之茶林山
漳州湖面
因地形成山谷狀的關係,故稱之湖。而潮洲名稱的由來眾說紛紜。有一說是早期先民來自大陸潮洲,另一說是早期先民來自屏東潮洲,還有一說是,因山勢起伏恰似波浪潮水,故稱之潮洲湖。其中以第一種說法較被接受。
內湖
內湖位於茶林山旁,因地形成山谷狀的關係,故稱之湖。而位置又靠近茶林山較深的內側,故稱之內湖。
十三模
早期的居民為了標示自己佔領的土地都會做記號,而當時有人就在此地周圍種植了十三模麻竹做會劃分地界的標誌。之後此地就被稱為十三模。
雞柔尖
雞柔尖位於潮洲湖上方。雞柔是櫸木的意思,當地曾經生滿了櫸木,所以稱為雞柔尖。
巃頭
本地的山稜線都稱之巃,而巃頭位於山稜線的最起端,故稱之巃頭。
資料來源:蔡泳銘、劉紋君等合撰(2002)。隙頂人文景觀探索,嘉義縣:嘉義縣 隙頂國民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