隙頂的茶葉史:
隙頂標高1250公尺,又名茶林山,原本是原生茶林立的地方,日據時代末年,嘉義農校勘查團行經隙頂,看見茶林山佈滿原生茶樹,就曾召集當地士紳,研究推廣種植茶樹。阿里山公路開通以後,茶農相繼引進青心烏龍與金萱茶,因為本地氣候涼爽,終年雲霧不斷,茶湯滋味甘甜順口,品質優良,經廣泛種植後,已成為阿里山主要茶區之一。
隙頂茶的主要種類:
隙頂茶葉以烏龍茶為主,以前也有栽種"金萱",金萱的生長快,產量高,但是品質、氣味,不比烏龍茶,所以烏龍茶的市場接受度較高,也有栽種"佛手"、"鐵觀音",但屬於少數的品種。隙頂種的茶就有六七種,以分布比例而言,這裡並沒有做調查,但茶葉改良場大約統計各鄉茶園的公頃數,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烏龍茶
屬於小葉種,適合製造部分發酵的晚生種,由於本品種是一個極有歷史並且被廣泛種植的品種,因此有〔青心烏龍〕,〔種仔〕,〔種茶〕,〔軟枝烏龍〕等別名。樹型稍小,屬於開張型,枝葉較密生,幼芽成紫色,葉片狹長橢圓形,葉肉稍厚柔軟富彈性,葉色濃綠富光澤。本品種
所製成的包種茶不但品質優良,且廣受消費者喜好,故成為本省栽植面
積最廣的品種。
台茶十二號,系統代號- 2027,經過四十三年的選育後,才在民國七十年命名的新品種,由於所製造的包種茶具有獨特的香味,因此廣受消費者的喜好,加上其中早生,強健,高產且適合機採的特性,因此種植面積在穩定的增加中。台茶十二號樹型較大,屬於稍具直立性的橫張型,芽密度高,幼芽大,綠中帶紫,洱毛密度略少於青心烏龍,但製造時較不易脫落,故成茶上可看到明顯的洱毛。葉片大型呈橢圓型,葉緣鋸齒較疏,葉肉稍厚,濃綠且富光澤。由於樹勢強健,環境適應力強,高產,品質佳且廣受消費者歡迎,因此全省各茶區均有種植。
屬於小葉種,晚生種適製鐵觀音茶,樹型大枝條粗,但枝葉及芽密度很疏,幼芽稍帶紅色,葉型長橢圓至狹長型,平舖,葉緣起伏大,呈波浪狀,鋸齒大但不銳利,葉肉極厚且富有光澤,樹勢較弱且收成量少,本品種目前僅栽培於台北市文山區的木柵地區,是最佳的鐵觀音茶種。
(四)佛手茶:
烏龍茶的一種。
資料來源:資料來源:謝世達、宋玉芬、黃耀祿等合撰(2002)。隙頂產業經濟溯源,嘉義縣:嘉義縣隙頂國民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