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民國三十八年四月一日成立公田國民學校,隙頂分校,草山分校。
2.民國四十三年一月二十三日獨立為隙頂國民學校。
3.民國五十六年六月一日成立隙頂國小永興分班。
4.民國五十七年九月一日成立隙頂國小永興分校。
5.民國六十年九月一日永興分校奉准獨立。
日據時代,在隙頂地區因為地處偏遠、人口不多,日本政府並沒有在社區內設置學校單位,當時最近的「講習所」在奮起湖,學生必須一早起床來回步行四小時,再加上當時多數人家生活困苦,所以兒童就學情況並不踴躍。
有鑑於此,民國三十四年台灣光復後,地方人士開始積極爭取設校,當時是考慮在隙頂、巃頭擇一設校,由於兩地競爭激烈戶不相讓,最後僵持不下,只得由抽籤的方式決定。抽籤結果由巃頭的代表抽中,但是巃頭社區當時只有兩鄰,十幾戶人家,隙頂社區有三鄰,三十幾戶人家,經由大家再次討論與溝通,最後隙頂社區的人同意負責開闢隙頂到巃頭之間的道路,並維護道路的通暢,方便巃頭地區的學童上學的條件交換,才決定將學校社於隙頂。
當時設的只是公田的分校,只接收一、二、三年級的學生,至於四、五、六年級,還得走老遠的路道公田本校上課。隨著地區人口的增加,在社區內設立學校的需求愈來愈迫切,地方有心人士於是積極向政府爭取設置完整的學校,隙頂分校終於於民國四十三年一月獨立出來成立隙頂國小,至此之後,不但隙頂地區兒童的就學率提高了,也間接的提升了社區的知識水平與文化水準。
阿里山公路開通後,學匡發展種茶經濟,帶動地方繁榮,人口回流。 因此,學生人教逐年增加,教室嚴重不足,由於校地狹窄無法興建教室 ,經七十八丶七十九學年度家長會品會長玉林全體委員、顧問及地方人士頼炳楠先生等,為擴充校地全力奔走,出面協調地主,鑑於教育為百年樹人工作,特同意捐地供學校興建教室,解決教室不足之困難。曾仕家長會長長達二十多年的陳會長長川先生捐地102坪丶李連名先生捐地82、黃金財坪丶故黃五寶先生捐地213坪、黃金財先生捐地76坪及472坪。可供興建二棲教室十間、 活動中心丶宿舍丶廁所廚房各一間,為感謝地主熱心教育慷慨.捐地造福地方,特做記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