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留此經 止住百歲
汝當恭欽 最後垂範
佛度有緣人!2025/2/15(六)9:50-10:50 空中佛堂共修『五祖弘忍大師 最上乘論』,歡迎大眾參加!
特留此經 止住百歲
汝當恭欽 最後垂範
西元一九九五年、如來以正徧知授記山海慧完整經文
欲得不招無間罪、莫謗如來正法輪!
惟願悉發菩提心、同生世尊極樂國。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
應觀法界性、一切惟心造。
若得有緣方遇此、今生錯過萬劫難、何以故、彼無量億諸菩薩等、皆悉求此微妙法門、尊重聽聞、不生違背。多有菩薩、欲聞此經、而不能得。是故、能遇乃大因緣、今生錯過、萬劫難再遇!今藉此護正法者、代我為今諸眾生、說此經 法、令得見我 無量壽佛、及我國土、一切所有。當今之世「經道」滅盡、我以慈悲哀愍、授記此經、止住百歲、其有眾生、值此經者、隨意所願、皆可得度。由於此法、不聽聞故、有一億菩薩、心生疑惑、復起瞋恨、不受佛語、退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有眾生、遇此經典、書寫供養、受 持 讀 誦、行深禪定、於須臾頃、為他演說、勸令聽聞、不生憂惱、乃至晝夜六時、思惟佛剎、及佛功德、於無上道、終不退轉、彼人臨終、假使三千大千世界、滿中大火、亦能於「彈指頃」超過、往生無量壽佛極樂國土。
當今之世、正法滅沒、幸有眾生、植諸善本、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已曾供養、無量千萬億諸佛。是人、已曾值過去佛、受菩提記、一切如來、同所稱讚、由於如來、加威力故、能得如是廣大法門、攝取受持、當獲廣大一切智慧、於佛 法中、廣大勝解、獲大歡喜、廣為他說、常樂修行。是人、一切世間、所應瞻奉、應以如來供養而供養之、當知此人、是大菩薩、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哀愍眾生、願生此間、廣演「分別妙法華經」。當知是人、自捨清淨業報、於我滅度後、愍眾生故、生於惡世、廣演此經。若有惡人、以不善心、於一劫中、現於佛前、常毀罵佛、獲無量重罪、其罪尚輕;若人以一惡言、毀訾此 法師、及其 弟子眾、其罪復過彼。當知是法師、以佛莊嚴而自莊嚴、是如來所譴、行如來事、為如來肩、荷擔一切眾生超生死海、是人歡喜說法、須臾聞之、即得究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當知是人、大威德者、示凡夫身、能生佛法廣大異門。是故、諸善男子、及善女人、能於是法、若已求、現求、當求者、皆獲善利、汝等應當依止此經、安住無疑、種諸善本、應常修習、使無疑滯、勇猛精進、勿入一切種類珍寶、成就牢獄。是故、應當專心信受、持、誦、說、行。如來興世、難值難見。諸佛「經道」、難得難聞。遇善知識、聞法能行、此亦為難;若聞此經、信樂受持、難中之難、無過此難。若有眾生、聞此佛語、慈心清淨、誦躍歡喜、衣毛為起、或淚出者、皆由前世、曾修佛道、故非凡人;若聞佛語、心中狐疑、更懷瞋恨、於佛 經 語、都無所信、皆從惡道中來、宿殃未盡、未當度脫、故心狐疑、瞋恨退轉、不信向耳!
諸佛 如來、無上之法「十力、四無所畏、無礙、無著」甚深之法、及「波羅蜜」等、菩薩之法、非易可遇。能說法之人、亦難開示。雖有菩薩、堅固深信、欲聞此法、時亦難遭。
我 如來佛、今如理宣說、如是廣大微妙法門、一切諸佛共所稱讚、付囑汝等、作 大守護、為諸有情、長夜利益。凡有見 聞者、當發菩提心、莫令自己、及諸眾生、淪墮五趣、備受危苦、應勤修行、隨順我教、當孝於佛、常念師恩、當令此法、久住不滅、當堅持之、無得毀失、無得為「妄增減」經 法、二六時中、憶念不絶、則「得道」捷。我 法如是、作如是說、如來所行、四十八願、正等正覺、汝諸佛子、亦應隨行、種修福 善、求生淨剎。
汝諸眾生、當知如來於末法世授此無上大乘 觀無量壽佛四十八願無量義禪經、有百種名:
①觀極樂國土無量壽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②淨除業障生諸佛前。③觀無量壽佛四十八願無量義禪經。④佛說觀無量壽佛經。⑤修無量壽佛四十八願禪經。⑥彌陀法門。⑦淨土法門。⑧能生一切諸佛經。⑨佛所護念。⑩一切諸佛所護念經。⑪一切諸佛之道埸。⑫諸佛秘密處。⑬諸佛所轉法輪。⑭諸佛堅固舍利經。⑮諸佛大巧方便經。⑯諸佛金剛般若波羅蜜經。⑰諸佛無量道法。⑱諸佛之所得。⑲諸佛究竟法。⑳諸佛所行道。㉑諸佛如來無上之法。㉒諸佛經道。㉓諸佛之秘要。㉔諸佛秘密法。㉕一切十方諸佛法。㉖是法華經。㉗分別妙法華經。㉘法華三昧。㉙法華第一義。㉚無量義經。㉛無量義處。㉜無量義處三昧。㉝如來教菩薩法。㉞大方廣。㉟一切佛藏。㊱華嚴三昧。㊲首楞嚴三昧。㊳第一義住。㊴第一法。㊵說一乘經。㊶最妙第一法。㊷一佛乘。㊸正法眼。㊹清淨眼。㊺如來正法眼藏。㊻最上法門。㊼救世之行。㊽如來行。㊾佛法藏。㊿如來藏。(51)法界性。(52)到於彼岸。(53)觀諸法性。(54)通達大智。(55)世尊法。(56)寂滅法。(57)具足道。(58)出世間道。(59)佛道。(60)本願所行道。(61)具足菩薩所行道。(62)無上道。(63)無上覺道。(64)佛慧。(65)佛無漏智。(66)佛法。(67)如來法印。(68)實相印。(69)斷苦法。(70)最妙無上大法輪。(71)究竟涅槃。(72)無遺涅槃。(73)如來知見。(74)佛一切種智。(75)成一切種智。(76)無量無邊未曾有法。(77)第一希有難解之法。(78)甚深未曾有法。(79)無漏不思議甚深微妙法。(80)應六波羅蜜。(81)善入佛慧。(82)轉不退轉法輪。(83)廣大深遠無量無礙力無所畏禪定解脫三昧。(84)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85)諸佛第一方便甚深微妙難解之法。(86)最勝修多羅。(87)耨多羅。(88)唯佛與佛乃能究竟諸法實相。(89)如來深廣智慧海。(90)如來正徧智海。(91)如來四十八願大智慧海。(92)如來十力四無所畏無礙無著甚深之法。(93)如來無上甚深秘密之藏。(94)破二十五有三昧。(95)念佛念法念僧三正念處。(96)彌陀如來四十八願無上功德之行。(97)如來法性。(98)大般涅槃。(99)如來最後垂範。(100)了義經。偈曰:
若非往昔修福慧、於此正法不能聞、
已曾供養諸 如來、則能歡喜信此事、
惡 驕 懈怠及邪見、難信如來微妙法、
譬如盲人恆處闇、不能開導於他路、
唯曾於佛植眾善、救世之行方能修、
聞已受 持及書寫、讀 誦 讚 演並供養、
如是一心求淨土、決定往生極樂國、
假使大火滿三千、乘佛 威德悉能超、
如來深廣智慧海、唯佛與佛乃能知、
聲聞億劫思佛智、盡其神力莫能測、
如來功德 佛自知、唯我世尊能開示、
法華授記山海慧、最後垂範眾當欽、
如來密藏眾難知、山海慧能顯實義、
有緣得遇實慶幸、莫起驕 慢毀前程、
是故博聞諸智士、應信我 教 如實言、
妙法華經幸聽聞、應常念佛而生喜、
受持廣度生死流、佛説此人真善友、
世尊作跋證此經、留與蒼生作證憑。
此耨多羅內、是本法藏比丘四十八願行門、不論在家或出家、耆老長宿、或年少受具足戒者、皆當親自恭敬供養諮請於如來授記法師、求取此中「無量義解門」恭敬聽聞、學習前所未聞 大乘佛道、以期「自覺、覺他、覺行」三覺圓滿、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今按前時、我 世尊於妙法蓮華經、楞嚴經、觀無量壽佛經、大般涅槃經等諸經中、已授記阿難入末法世、護持我法、顯真實義、法號山海慧、待其功果圓滿、加封「自在通王如來、應供、正徧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為末法世第一代建立 護持 正法、代佛宣說第一義、闡釋 如來 千古密語、光揚 如來 無量大義、開顯 方等 大乘法化、教 諸 人 天 安住涅槃、了義大法師。我 世尊前於大般涅槃經.四依品中已明言、末法世中、如來正法眼藏、佛以正徧知授記、一位娶妻生子、世俗凡夫、此人隨緣隨喜說法、普令眾生聞法修行、皆令證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無生法忍。是以有譭謗 此正法者、即 斷 世間 一切佛種、死墮三途惡道之中、過百千萬億阿僧祇劫、不能見 聞 佛 法。四依品中段大迦葉尊者、請示如來、問答如下:
世尊、我當云何識知此人、應從啟請、而為供養?佛告迦葉:若有「建立、護持」正法、如是之人、應 從 啟請、當 捨 身 命 而供養之、如我於「是大乘經」說法。偈云:
有知法者、若老若少、故應供養、
恭敬禮拜、猶如事火、婆羅門等、
有知法者、若老若少、故應供養、
恭敬禮拜、亦如諸天、奉事帝釋。
迦葉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供養師長、正應如是、今有所疑、唯願廣說:
⑴若有長宿、護持禁戒、從諸年少、諮受未聞、云何是人、當禮敬否?若當禮敬、是則不名為持戒也?(第一個問題是:如果有長年出家、戒律清淨的老僧、去向一個比他年少的中年人、請學前所未聞的大乘佛道。老僧須要向那個中年人禮敬供養嗎?如果老僧必須向那個中年人禮敬供養、那不是與佛陀教我們的戒律違反了嗎?)
⑵若是年少、護持禁戒、從諸宿舊、破戒之人、諮受未聞、復當禮乎?(第二個問題是:如果有很年輕而戒律清淨的僧人、去向一個娶妻生子又不持戒的人、請學前所未聞的大乘佛道、年輕的僧人須向那個破戒的人、禮敬供養嗎?)
⑶若出家人、從在家人、諮受未聞、復當禮否?(第三個問題是:今就直接的請問前兩個問題、如果出家的僧尼、不論老少、去向那個娶妻生子、經營農事、不受菩薩戒的中老年人、請學前所未聞的大乘佛道。不論老少僧尼、都須向那個娶妻生子的農人禮敬供養嗎?)
佛告迦葉:善男子、我為未來諸菩薩 等、學大乘 者、說如是偈、不是為今、於我座前、諸大聲聞弟子說也。
若有人、見護法之人、與破戒者、同其事 業、說有罪者、當知是人、自受其殃、是 護法者、實 無有罪。善男子、若比丘、比丘尼等、犯禁戒己、憍慢心故、覆藏不悔、當知是人、名「真破戒」。菩薩(在家居士之稱謂)為護法故、雖有所犯、不名破戒、何以故、以無憍慢、發露悔改。善男子、是故我於經中、覆相說如是偈:
有知法者、若老若少、故應供養、恭敬禮拜、
猶如事火、婆羅門等、如第二天、奉事帝釋。
以是因緣、我 如來、亦不為憍慢、不迴心、學聲聞人、說是偈;但為慈心柔軟、求學大乘的菩薩、而說是偈、為說四依。所謂「四依者」:㈠依法、不依人。㈡依義、不依語。㈢依智、不依識。㈣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
依法者:即是依如來大般涅槃、其中一切佛法、即是法性。是法性者、即是如來全身舍利、是故如來 常住不變。是故、依法者、即是依法性、法性即是如來、如來即是常住不變。能說「如來常住不變法性」、眾所當依。
不依人者:即是不依聲聞人、聲聞即是有為、有為者即為無常、是故、若聲聞比丘、不知如來法性常住不變之真實義故、不可依止、以非真善知識故。
依法不依人:謂要皈依於已修證見性、已修證入於如來法界性妙明真心的真善知識。不可皈依於只會講經說教外表很莊嚴、口才很好的人。因為真善知識常住法性之中、心性質直、不會花言巧語、不會詐現親附諛諂眾生。若尋師訪道者、不辨此事、表面上是來學道、一味喜歡法師來奉承你、如果法師 不奉承你就不悅、這種無知眾生盡入生死、無出期時。
依義者:義者、名曰:覺了。覺了義者、名為不羸劣。不羸劣者、名曰:滿足。滿足義者(自覺、覺他、覺行、如來一切之行善修滿足)名曰:如來 常住不變。如來常住不變者、即為法常。法常義者、即是僧常(知如來法性常住不變的人、就是如來遣在人間常住的僧寶)。是名:依義、不依語也。(法常、常住法之謂)。
何等語、所不應依?如來 示現涅槃後、四眾「註經諸論」綺飾文辭、如 佛 所說無量諸經、邪師說法、如恆河沙、綺飾妙語、似是而非、遠佛 法性、貽害眾生。又、若有比丘、比丘尼、貪求無厭、姦巧諛諂、詐現親附、現相求利、經常編織理由、令在家二眾、為其執役勞力。又復唱言:佛聽許比丘 比丘尼、畜諸奴婢以服勞務、畜諸禽畜以為寵物、畜諸不淨之物、如金銀珍寶、車穀倉庫、牛羊象馬。或作經營 販賣求利、盜賣 如來法身。又復唱言:於饑饉世、憐憫子故、佛聽許比丘 比丘尼、儲貯陳宿、手自作食、不受而噉。說如是等語者、一切眾生、所不應依。說「如來是無常、死亡滅度」者、一切眾生、所不應依止。
依義不依語:謂要皈依於已有修證見性、已確了達如來法身一切真實義的真善知識。不可皈依於口若懸河的人、以及假冒仙佛扶鸞起乩敕教的乩筆、莫依此類眾生所著作一切「不見性、似是而非」的書籍、以免受其蠱惑、淪墮三途。
依智者:智者、即是如來、若知如來即是法身、此為真善知識、一切眾生、所應依止。
不依識者:識者、即是聲聞人、若諸聲聞比丘、比丘尼、不能善知如來功德、如是之識、是生死凡夫、非善知識、一切眾生、不應依止。若比丘、比丘尼、若法師、見如來方便示變化身、是淨飯王與摩耶夫人五陰十二入攝生、倚諸雜食長養維生、如是之識、非善知識、一切眾生、不可依止彼等愚人。若復有人、作 是說者、及其人所著經書、一切眾生、亦不應依彼無知邪識典籍。
依智不依識:謂要皈依於能知釋迦牟尼佛之身即是「法身」的真善知識;皈依於能知耶穌之身即是「法身」的真善知識;皈依於能知彌勒即是「法身」的真善知識。若是說法者不能知「釋迦牟尼、耶穌、彌勒」都是「法身」、都不是「人身」、祂們實是「同一法身、永遠不生不滅、並非是三個不同的人」。若不知此事的說法者、即是生死凡夫、不是真善知識、他所說一切經法、盡是「不了本心、違聖人意」不可皈依、不可跟隨修學。他既不了本心、跟他修行還有寄望嗎?
依了義經者:了義者、名為「菩薩真實智慧」、隨其自心無礙大智、猶如大人、無所不知、是名「了義」。末世眾生、若見了義之士、即是僧寶、勿取相貌 色相、一切眾生、皆當依止。
不依不了義經者:不了義經者、謂聲聞乘(謂以稱名、誦經、持咒、蓋寺廟、辦法會……等有為修行的四眾)、聞如來深密藏處(如來四十八願無量義禪經)、悉生疑 怪、不知是藏、出大智海。聲聞人猶如嬰兒、無所別知、是則名為「不了義」也。聲聞乘者、猶如初耕、未得果實、如是名為「不了義」、是故不應依止於聲聞乘。
大乘之法、則應依止、何以故?如來為度眾生故、以方便力、說於大乘、作最後垂範、是故應依、是名「了義經」。
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謂要皈依已修證見性、已得菩薩真實智慧、能隨自性真如本心無礙大智、無不具足、無所住在而無處不在、法無定法、離一切相的真善知識、這樣的大修行名為了義法師、他能了達「儒、道、釋、耶、回」五大正信宗教一切經典的真實義、而於三世一切佛之知見皆能通達無礙、所以此大善知識被如來稱為「了義經」、此大善知識能為如來護持法藏、並著作最後垂範、慈雲普覆無量眾生、令獲大般涅槃、故必要皈依跟隨修行。「不了義經」即是「不見性、不識自性真如本心無礙大智、不能證得菩薩真實智慧、不知五教同源、不知五教聖人同一法身、不知三世 三身 一切諸佛同一法身、不能通達五教經典聖意」、只會巧言善道講經說教、蓋廟院、辦法會、扶鸞起乩、啟靈、通靈辦世俗事……自稱已證無上聖道、我慢 驕 狂等一切人等。此類眾生聞如來深密藏處(觀無量壽佛四十八願無量義禪經)、悉生疑惑、怪罪是魔所說、不見不聞、阻人修行。不知那部經藏、出於如來法性大智慧海。彼種講經說教的人、猶如嬰兒不能辨知皂白是非、僅為我慢 自是、必墮譭謗正法無量重罪、墮無間獄無出期時、是故如來說這種無知眾生為「不了義經」。無知眾生將五教聖人聖意踐踏於腳下、以驕狂自是著述似是而非的經論、誑惑眾生、一切眾生若不能明辨皂白是非、任其指揮、盡入魔道、是故如來預言「末法世中、邪師說法如恒河沙」、又在楞嚴經、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大乘妙法蓮華經、觀無量壽佛經、大般涅槃經之內、各有直令指示及密語暗示、在如來涅槃兩千五百年後之末法世派遣山海慧自在通王如來入五濁惡世、敎諸正心深信眾生、修行「見性明心直了成佛、無上覺道」、令正心深信眾生「不為天魔所惑、得入如來正徧知、見性明心直了成佛」、並為如來著作演說最後垂範、普度一切眾生、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正果。
復次、依義者:「義」名:質直。質直者、名為:光明。光明者、名為:不羸劣。不羸劣者、名曰:如來。又、光明者、名為:智慧。質直者、名為:常住。如來常者、名為:依法。
法者、名:常。亦名:無邊不可思議、不可執、不可繫縛、而亦可見。(觀無量壽佛四十八願無量義禪經、即是如來法性常住不變不移不異之理、四十八願大智海、博大高深、無邊不可思議、不可執、不可繫縛、而亦可由思惟諦觀、見其實相)。若有說言:「不可見」者、如是之人、一切眾生、所不應依。是故、依法、不依人。
依了義經者:所謂「了義」名為:知足。終不詐現威儀、身心清白、不憍慢、不自高、不貪求利養、亦於「如來隨宜方便所說法」中、不生執著、是人名為「了義」。若能住如是等中、當知是人、則為「已得住第一義」、是故名為:「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
我 世尊、為肉眼諸眾生等、說是四依、終不為於今時於我座前、具有慧眼者一切菩薩、阿羅漢說也。是故、我今、說是四依:
法者:即是法性。
義者:即是如來常住不變。
智者:知一切眾生、悉有佛性。
了義者:了達一切大乘經典。
若見有人、俱此四德、即是如來遣在人間常住法寶、常住僧寶、當以如來供養而供養之、一切眾生、所當依止。
諸佛 如來、於過去世中、常隱真身、不彰其名、而於今時、末法之世、邪師說法、如恆河沙、法師真假、肉眼難辨、雖說四依、四眾難悟。我 如來佛、為護法故、為山海慧、證實真身、民國年間、臺灣南投、魚池降生、隨其父母、遷居台東、中年娶妻、台中生子、乙亥之歲、腊八子時、佛正徧知、授耨多羅、金剛般若、妙法蓮華、楞嚴心印、大般涅槃、貫通了達、大乘法義、己卯歲中、返台之東、於諸眾生、生憐愍心、雖嬰五道、諸有之身、雖復具縛煩惱、未能遠離諸凡夫事、而能示現大菩提道、書著甚深無上大乘無量義經;雖其具諸煩惱、而為眾生說法、令得遠離 煩惱 生 死斷一切苦、眾生聞已、修行得法 得果 得道、與佛 如來 等無差別。是善男子、雖未得住初不動地、依佛 如是 用 說 教 法、而敷演之、眾生聞已、一心修行、斷除煩惱、得法 得果、乃至得道;信心發用、勇猛精進故、能得是經威德勢力、得道 得果、即於是身、得無生法忍、得至上地、與諸菩薩以為眷屬、速能成就眾生淨佛國土、不久得成無上菩提、即得宿業 餘罪 重障、一時滅盡、便得清淨、逮得大辯、次第莊嚴、諸波羅蜜、獲諸三昧、首楞嚴三昧、入大總持門、得懃精進力、速越上地、善能分身散體、徧十方國、拔濟一切二十五有極苦眾生、悉令解脫。如是無量無邊功德、皆由是善男子 及其善女人慈心懃化力故、是善男子 善女人、即於是身、便逮無量諸陀羅尼門、於凡夫地自然初時能發無數阿僧祇 弘誓大願、深能發救一切眾生、成就大悲、廣能救苦、厚集善根、饒益一切、而演法澤、洪潤枯涸、以此 法藥、施諸眾生、安樂一切、漸見超登、住法雲地、恩澤普潤、慈被無外、攝諸眾生、令入道迹、是故此人、不久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菩薩 摩訶薩、書著如是無上大乘無量義禪經、極有大威神之力、尊無過上、能令凡夫皆成聖果、永離生死而得自在;三界六道、二十五有、皆得解脫、是故此經、名「無量義」、開顯 如來四十八願、性 命 雙修「行、解」之門、令一切眾、大獲法益、甚為奇特、未曾有也、此人慈恩、實難可報故、我 如來佛、再三咐囑、有緣得遇、若見此人、當知即是、了義法師、三界眾生、天 龍 八部、皆當恭敬合掌、供養禮拜、諮請法要、歡喜修行。我 如來佛、是真語者、是實語者、是不虛語者、作此經跋、而為證實、一切世間難信之事;證山海慧、代佛宣說「一切世間未曾有聞難信之法」實我 世尊親傳正授、汝等眾生、皆當恭欽、依教奉行、二六時中、懃行不退、速得成就、無上菩提。
又、此耨多羅、若未聽聞如來授記了義法師講述其中無量義解門者、一切出家、在家等四眾、勿自謂能解實義、以我執 我見 曲解如來真實義而為離經講解、或註釋此耨多羅、我 如來世尊為救劫故、為護正法故、決不容許、若違訓戒者、逕付因果數中、決不寬貸、戒之!戒之!我 如來世尊、愍眾生故、述此經跋、印證救世、汝諸眾生、皆當恭欽、最後垂範、趣佛 正覺、圓滿菩提。偈曰:
壞劫即將至、災難遍地起、人禍并天災、瘟㾮天下靡、
為水 糧 能源、戰禍如浪比、造化滅人煙、地土皆危脆、
貳零玖捌期、哀鴻號天地、無依缺水 糧、修羅為掌理、
人醜不如猿、互瞋害飢懼。如來示預知、眾生猶吾兒、
道傳無量義、聞受勤思 修、即能了生死。見此心狐疑、
惡 逆 驕 慢 怠、邪見入魔棲、譭謗且觀望、悔時已遲遲。
除穢真言
香偈
三寶禮
奉請
讚佛偈
懺悔文
四誓偈
開經偈
經題
法華第一義緣起
日觀(胎藏界火大.十信十位.色智)
水觀(胎藏界水大.十信十位.色智)
寶地觀(胎藏界地大.十信十位.色智)
寶樹觀(胎藏界風大.十信十位.受智)
寶池觀(胎藏界空大.十信十位.受智)
總觀想(虛空藏意慧.十住十位.想智)
華座觀(虛空藏定慧.十住十位.想智)
佛像觀(虛空藏定慧.十住十位.想智)
如來觀(金剛界三昧.十行十位.行智)
觀世音(金剛界三昧.回向十位.行智)
大勢至(金剛界三昧.加行四位.行智)
普觀想(金剛界三昧.金剛初地.行智)
雜想觀(金剛界三昧.金剛二地.行慧)
上品上生觀(金剛慧三昧.金剛三地.識智)
上品中生觀(金剛慧三昧.金剛三地.識智)
上品下生觀(金剛慧三昧.金剛三地.識智)
中品上生觀(金剛慧三昧.金剛四地.識智)
中品中生觀(金剛慧三昧.金剛五地.識智)
中品下生觀(金剛慧三昧.金剛六地.識智)
下品上生觀(金剛慧三昧.金剛七地.識智)
下品中生觀(金剛慧三昧.金剛八地.識智)
下品下生觀(金剛慧三昧.金剛九地.識慧)
法雲普覆(金剛慧三昧.金剛十地.佛慧)
等覺圓明
妙覺佛果
法華第一義圓滿流通分經題
法華第一義緣起
日觀(胎藏界火大.十信十位.色智)
水觀(胎藏界水大.十信十位.色智)
寶地觀(胎藏界地大.十信十位.色智)
寶樹觀(胎藏界風大.十信十位.受智)
寶池觀(胎藏界空大.十信十位.受智)
總觀想(虛空藏意慧.十住十位.想智)
華座觀(虛空藏定慧.十住十位.想智)
佛像觀(虛空藏定慧.十住十位.想智)
如來觀(金剛界三昧.十行十位.行智)
觀世音(金剛界三昧.回向十位.行智)
大勢至(金剛界三昧.加行四位.行智)
普觀想(金剛界三昧.金剛初地.行智)
雜想觀(金剛界三昧.金剛二地.行慧)
上品上生觀(金剛慧三昧.金剛三地.識智)
上品中生觀(金剛慧三昧.金剛三地.識智)
上品下生觀(金剛慧三昧.金剛三地.識智)
中品上生觀(金剛慧三昧.金剛四地.識智)
中品中生觀(金剛慧三昧.金剛五地.識智)
中品下生觀(金剛慧三昧.金剛六地.識智)
下品上生觀(金剛慧三昧.金剛七地.識智)
下品中生觀(金剛慧三昧.金剛八地.識智)
下品下生觀(金剛慧三昧.金剛九地.識慧)
法雲普覆(金剛慧三昧.金剛十地.佛慧)
等覺圓明
妙覺佛果
法華第一義圓滿流通分
第一重:最勝光徧照、華藏世界
第二重:種種香蓮華妙莊嚴、華藏世界
第三重:一切寶莊嚴普照光、華藏世界
第四重:種種光明華莊嚴、華藏世界
第五重:普放妙華光、華藏世界
第六重:淨妙光明、華藏世界
第七重:眾華燄莊嚴、華藏世界
第八重:出生威力地、華藏世界
第九重:出妙音聲、華藏世界
第十重:金剛幢、華藏世界
第十一重:恆出現帝青寶光明、華藏世界
第十二重:光明照耀、華藏世界
第十三重:娑婆、華藏世界
第十四重:寂靜離塵光、華藏世界
第十五重:眾妙光明燈、華藏世界
第十六重:清淨光徧照、華藏世界
第十七重:寶莊嚴藏、華藏世界
第十八重:離塵、華藏世界
第十九重:清淨光普照、華藏世界
第二十重:妙寶燄、華藏世界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第一義正解
前言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唵、枳利枳耶囉、波羅波羅、聞羅、吽、曾津、莎婆訶。
願我身淨如香爐、願我心如智慧火。
念念焚燒戒 定香、供養十方三世佛。
一心敬禮、十方法界常住佛。
一心敬禮、十方法界常住法。
一心敬禮、十方法界常住僧。
奉請、十方法界、諸佛如來、入道場、散華樂。
奉請、釋迦世尊、彌陀如來、入道場、散華樂。
奉請、觀音勢至、諸大菩薩、入道場、散華樂。
奉請、金剛密跡、護法菩薩、入道場、散華樂。
奉請、韋陀伽藍、釋梵諸天、入道場、散華樂。
奉請、三界掌法、諸業道官、入道場、散華樂。
如來妙色身、世間無與等、無比不思議、是故今敬禮、
如來色無盡、智慧亦復然、一切法常住、是故我皈依。
㈠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 瞋 癡、從身 語 意之所生、一切我今佛前求懺悔。(跪、叩、起)
㈡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 瞋 癡、從身 語 意之所生、一切罪障我今皆懺悔。(跪、叩、起)
㈢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 瞋 癡、從身 語 意之所生、一切罪根我今皆懺悔。(跪、叩、起)
㈣罪從心起從心懺、心若亡時罪亦亡、心亡罪亡兩俱空、是即名為真懺悔。(跪、叩、起。十念觀想佛)
我建超世願、必至無上道、
斯願不滿足、誓不成正覺。
我於無量劫、不為大施主、
普濟諸貧苦、誓不成正覺。
我至成佛道、名聲超十方、
究竟有不聞、誓不成正覺。
離慾深正念、淨慧修梵行、
志求無上道、為諸天人師、
神力演大光、普照無際土、
消除三垢冥、明濟眾厄難、
開彼智慧眼、滅此昏盲闇、
閉塞諸惡道、通達善趣門、
功祚成滿足、威耀朗十方、
日月戢重暉、天光隱不現、
為眾開法藏、廣施功德寶、
常於大眾中、說法師子吼、
供養一切佛、具足眾德本、
願 慧悉成滿、得為三界雄、
如佛無礙智、通達靡不照、
願我功 慧 力、等此最勝尊、
斯願若剋果、大千應感動、
虛空諸天人、當雨珍妙華。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 聞 得受持、深解如來真實義。
西元一九九五年、如來以正徧知授記山海慧完整經文
(釋迦牟尼佛宣說 法子山海慧書著)
妙法蓮華經中分別妙法華經、大佛頂首楞嚴第一義無上覺道、世尊教菩薩成一切種智、轉不退轉法輪、應六波羅蜜、善入佛慧、廣大深遠、無量無礙、力無所畏、禪定解脫三昧、諸佛第一方便、甚深微妙、難解之法、勅令阿難入末法中、代佛宣說最後垂範:觀極樂國土無量壽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淨除業障、生諸佛前、無量壽佛四十八願無量義禪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外、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五人俱、菩薩三萬二千、世尊演說無上大乘妙法蓮華經、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菩薩摩訶薩、而為上首、諮請如來、說安樂行、白佛言:世尊、是諸菩薩、甚為難有、敬順佛故、發大誓願、於後惡世、護持讀說、是法華經。世尊、菩薩摩訶薩於後惡世、云何能說是經?
佛告文殊師利:若菩薩摩訶薩、於後惡世、欲說是經、當安住四法。
爾時、王舍大城、有一太子、名阿闍世、隨順提婆達多惡友之教、收執父王頻婆娑羅、幽禁七重牢內、制諸群臣、一不得往、違者立即格殺、必使父王、自餓而死、以奪王位。
國太夫人、名韋提希、恭敬大王、澡浴清淨、以酥蜜和麩、用塗其身、諸瓔珞中、盛葡萄漿、密以上王。
爾時、大王食麩飲漿、求水漱口、漱口畢已、合掌恭敬、向耆闍崛山、遙禮世尊、而祝告曰:大目犍連是吾親友、願佛慈悲、遣其來此、授我八關齋戒。
時、目犍連如鷹隼飛、疾至王所、日日如是、授王八關齋戒。
世尊亦遣尊者富樓那為王說法、如是時間、經三七日、王食麩蜜、得聞法故、顏色和悅。
時、阿闍世問守門者:父王今者、猶存在耶?守門人白言:大王、國太夫人身塗麩蜜、瓔珞盛漿、持用上王;沙門目連及富樓那、從空而來、不可禁制。
時、阿闍世聞是語已、怒其母曰:我母是賊、與賊為伴;沙門惡人、幻惑咒術、令此惡王、多日不死。即執利劍、欲害其母。
時、有一臣、名曰月光、聰明多智、及與耆婆、為王作禮、白言:大王、臣聞毗陀論經說、劫初以來、有諸惡王、貪國位故、殺害其父一萬八千、未曾有聞、無道害母、王今為此、殺逆之事、污剎利種、臣不忍聞、是旃陀羅、我等不宜、復住於此。
時、二大臣、說是語、竟以手按劍、不令拔出、將阿闍世、架行而退。
時、阿闍世驚怖惶懼、告耆婆曰:汝不為我耶?耆婆白言:慎莫害母、若引臣民共憤、汝命不保、吾何為你?王聞此語、懺悔求教、即便捨劍、止不害母、勅語內官、閉置深宮、不令復出。
時、韋提希被幽禁已、愁憂憔悴、遙向耆闍崛山、為佛作禮、而祝告曰:如來世尊、在昔之時、恆遣阿難、來慰問我、我今愁憂、世尊威重、無由得見、願遣目連、尊者阿難、與我相見。
作是語已、悲泣語淚、遙向佛禮、未舉頭頃、爾時世尊、在耆闍崛山、知韋提希心之所念、即勅大目犍連、及與阿難、從空而來。佛從耆闍崛山沒、於王宮出。
時、韋提希禮已舉頭、見釋迦牟尼佛、身紫金色、坐百寶蓮華、目連侍左、阿難侍右、釋梵護世諸天、在虛空中、普雨天華、持用供養。
時、韋提希、見佛世尊、自絕瓔珞、舉身投地、號泣向佛、白言:世尊、我宿何罪、生此惡子?世尊您復有何等因緣、與提婆達多共為眷屬?惟願世尊、為我廣說、無憂惱處、我當往生、不樂閻浮提、濁惡世也。此濁惡世、地獄 餓鬼 畜生盈滿、多不善聚、願我未來、不聞惡聲、不見惡人、今向世尊、求哀懺悔、唯願世尊今日、明教我、觀於清淨業處。
爾時、世尊放眉間白毫相光、其光金色、徧照十方、無量世界。還住佛頂、化為金臺、如須彌山。十方諸佛、淨妙國土、皆於中現。或有國土、七寶合成。復有國土、純是蓮華。復有國土、如自在天宮。復有國土、如玻璃鏡。十方國土、皆於中現、有如是等、無量諸佛國土、嚴顯可觀、令韋提希見。
時、韋提希、白佛言:世尊、是諸佛土、雖復清淨、皆有光明、我今樂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惟願世尊、教我思惟、教我正受。
爾時、世尊即便微笑、有五色光、金白紫綠紅、從佛口出、一一光、照頻婆娑羅王頂。爾時、大王雖被幽禁、心眼無障、遙見世尊、頭面作禮、自然增進、成阿那含。
世尊告韋提希:汝今知否?阿彌陀佛去此不遠!汝當繫念、諦觀彼國實相、乃彌陀如來四十八願淨業成者。當忘我、無相、證入無為、而為楞嚴大定。我今為汝、廣說眾譬、亦令未來世、一切凡夫、欲修淨業者、得生西方、極樂國土。
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
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
二者: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
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如此三事、名為淨業。
佛告韋提希:汝今知否?此三種業、乃是過去、現在、未來、三世諸佛、淨業正因。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如來今者、為未來世一切眾生、為煩惱賊之所害者、說清淨業、善哉!韋提希、快問此事。阿難、汝當受持、廣為多眾、宣說佛語。如來今者、教韋提希及未來世一切眾生、觀於西方極樂世界、以佛力故、當得見彼清淨國土、如執明鏡、自見面像。見彼國土、極妙樂事、心歡喜故、應時即得無生法忍。
佛告韋提希:汝是凡夫、心想羸劣、未得天眼、不能遠觀諸佛國土、如來今者、有異方便、令汝得見。
時、韋提希白佛言:世尊、如我今者、以佛力故、見彼國土;若佛滅後、諸眾生等、濁惡不善、五苦所逼、云何當見、阿彌陀佛極樂世界?
佛告韋提希:汝及眾生、若非初生即盲、皆見日沒、應當專心、正坐向西、舌舐上顎、展眉露腮、似笑非笑、繫念一處、想於西方、莊嚴清淨、光顏巍巍、如明鏡淨、影暢表裡、化現其身、猶如電光、光明無量、超絕無量、慧光普照、十方無量佛土。一切世界、六種震動。摑裂邪網、消滅諸見、演法音、震法雷、耀法電、澍法雨、洗濯垢汚、顯明清白光、法音宣流正化、令善學無畏、曉了幻化、壞裂邪網、解諸纏縛、證清虛光明、住空、無相、無願、無作、無有、不起、不滅、得平等法、心常諦住、於一切萬物、而隨意自在。
當起想 念、正坐向西、諦觀於日欲沒之處、令心堅住、專想不移、見日欲落、浮懸虛空、圓晶之體、金光萬道、輝耀十方。既見日已、閉目開目、皆令明了。
是 為「第一觀」名「日觀」。行此三昧、於胎藏界中、轉化「火大」、初修法華經中、八百眼功德。初入十信菩薩之地。
皓瀚宇宙、現一冰山、內外光燦。烈日發威、山溶冰化、成大瀑布、八方傾瀉、水霧彌漫、吼聲相應、力震十方。烈日隨之、漸漸下降、山溶成海、日入中央、強光溫熱、海水沸揚、波濤洶湧、水花飛濺、動 起搖涌、波揚無量、出震 吼 擊、自然妙聲、無邊大海、普六震動。
海中牟尼寶珠、光明映徹、無深不照。黃金為底、鮮艷無比、七寶香水海、海水光明無量、震動無量、波揚無量、妙聲無量。
是 為「第二觀」名「水觀」。行此三昧、居十信菩薩之地、於胎藏界中、轉化「水大」、初修法華經中、千二百耳功德。
海水平波、變化成冰、冰晶映徹、變青琉璃。青琉璃地、內外映徹、深千萬里。
琉璃地下、烈日牟尼、化成一座、金剛七寶金幢、擎琉璃地。其幢七層、八方八楞、以八寶而為主體、五千六百金剛寶珠、莊嚴校飾。初層紫金為壁、二層白銀、三青琉璃、四橙琥珀、五赤珊瑚、六紫瑪瑙、七綠翡翠。黃金為頂、八方八楞、狀如傘蓋、中央突起、上有明珠、極為莊嚴。樓層相間壁楞 欄 蓋、飾以黃金而為分界。
一一壁上、縱橫成百、金剛寶珠、莊嚴校飾、內外透明、艷麗無比。一一寶珠、千道光明、每道光中、出八萬四千流星、一一化如烈日、上映琉璃寶地。
琉璃地中、出大光明;琉璃地上、四正縱橫、八尺黃金、正直如繩、交織如網、為紫金、白銀、青琉璃、橙琥珀、赤珊瑚、紫瑪瑙、綠翡翠、自然七寶、以為分界。七寶晶鑽、相間砌入、分齊分明、自然合成、七寶國土。
一一寶土、出五百道、輻射焰光。每道光中、八萬四千流星。一一流星、衝上虛空、高齊日月、循即爆出、無數流星、散如花狀、光明燦爛、彌散虚空、一一化成明月、彌滿虛空、組成厚實、大光明臺。
紫金寶地上空、紫金明月、大光明臺。
白銀寶地上空、白銀明月、大光明臺。
琉璃寶地上空、青晶明月、大光明臺。
琥珀寶地上空、金晶明月、大光明臺。
珊瑚寶地上空、赤晶明月、大光明臺。
瑪瑙寶地上空、紫晶明月、大光明臺。
硨磲寶地上空、綠晶明月、大光明臺。
無量寶地上空、映化無量、大光明臺。無數七寶、大光明臺、一一廣長之相、與其下方、七寶地等、一一平坦曠蕩、不可限極。一一寶地上空、層層映化、無量明月、組成七層、大光明臺、一一厚實、平坦曠蕩、不可限極。
一一光明臺上、各五百億、七層七寶、八面樓閣。一一樓閣、初層紫金為壁、二層白銀為壁、青琉璃、橙琥珀、赤珊瑚、紫瑪瑙、綠翡翠、依次而成。黃金為頂、八方八楞寶蓋、中央突起、上有明珠、放大光明。樓閣壁上、一一方面、皆以百顆、避塵寶珠、莊嚴校飾。一一寶珠、放千光明、艷麗映徹、清淨無極。
一一光明臺、四邊各有百億、金剛百寶華幢。此寶華幢中央有一、七重圆形寶柱、以紫金、白銀、青琉璃、橙琥珀、赤珊瑚、紫瑪瑙、綠翡翠、一節一寶、由下而上、依次而成。七寶相接之處、以黃金環匝、而為分界、自然合成、七重幢柱、擎托華幢寶蓋。
華幢寶蓋、八楞八方、八方以黃金、紫金、白銀、青琉璃、橙琥珀、赤珊瑚、紫瑪瑙、綠翡翠、自然八寶、為八方寶蓋。黃金為楞、為八寶分界。一一華幢寶蓋、中央突起、頂端皆有、大光明珠。
一一華幢、皆以百千、奇光異形寶珠、鑲飾而成。華幢一一楞下、俱皆懸掛、一種樂器。無量華幢、以無量樂器、莊嚴校飾。
一一大光明臺、四邊皆以、百億金剛百寶華幢、而為分界。金剛百寶華幢、以七重七寶而為寶柱、作為諸大光明臺分界、故又名為、七重欄楯。
光明臺上、諸寶樓閣、金剛華幢、一一寶珠、一一樂器、皆俱放射、八萬四千色、光明烈焰。光赫煜爍、如千億烈日、無量光明、清淨莊嚴。
大光明中、自然演出、八種清風。陣陣清風、不寒不暑、清香妙潔、柔軟清涼、不遲不疾、鼓動無量樂器、演奏幽雅微妙、無上法音、音中演說:
菩薩、修行大般涅槃、觀於諸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求不得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五陰盛苦、於一切苦、解苦無苦、證「苦聖諦」。
菩薩、住於大般涅槃、觀知「五陰集相」因於「愛性」、生一切業結煩惱、以是義故、深觀「愛結九種」:如債有餘、如羅剎女婦、如所不便食而強食之、如妙花莖毒蛇纏之、如淫女悉奪一切、如摩羅迦子、如瘡中瘜肉、如暴風、如彗星出現。菩薩摩訶薩、如是深觀、了達多欲為苦、性相本空、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陰無我、生滅變異、虛偽無主。心是惡源、形為罪藪、心無厭足、愚癡生死、增長罪惡、輪轉不息。菩薩摩訶薩、住於大般涅槃、性本清淨、諸惑淨盡、解集無集、是故無集、而有真諦、證「集聖諦」。
菩薩、住於大般涅槃、見「三界六道、二十五有」生死變異、終歸毀滅、一切無常、而見寂滅真諦、斷盡貪瞋癡愛、一切煩惱、一切無明、諸惑淨盡、更無所斷。菩薩摩訶薩、如是住於大乘、大般涅槃、觀於「滅聖諦」。
菩薩摩訶薩、住於大般涅槃、因於如來八聖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深行妙法蓮華經法華第一義、觀無量壽佛四十八願無量義禪經、住大般涅槃念佛三昧、證十力、四無所畏、三明、六通、證大般涅槃、得如來四十八願中、一切智慧功德。了達「常、無常。有為、無為。有眾生、非眾生。物、非物。苦、樂。我、無我。淨、不淨。煩惱、非煩惱。業、非業。實、非實。乘、非乘。知、非知。駝羅驃、非駝羅驃。求那、非求那。見、非見。色、非色。道、非道。解、非解。」菩薩如是、住於大乘、大般涅槃、觀「道聖諦」。
無量微妙宮商、演說無上妙法、若有眾生、住於三昧、見聞之者、超生死海、到佛彼岸。
極樂國土、大光明中、自然化出、七寶蓮華、百寶蓮華、周滿世界。無數寶華、敷放等質、七寶地上:
紫金寶地、紫金花、紫金光。
白銀寶地、白蓮花、白銀光。
琉璃寶地、青蓮花、青碧光。
琥珀寶地、金蓮花、琥珀光。
珊瑚寶地、赤蓮花、赤色光。
瑪瑙寶地、紫蓮花、紫色光。
硨磲寶地、綠蓮花、綠色光。
一一寶花、大如車輪、整齊鮮明、微妙香潔。大光明中、微風吹動、無量溫雅、甘醇德香、普熏十方、無量佛國。
極樂世界、不寒不熱、常和調適。無量壽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普照十方、諸佛國土、其有眾生、遇斯光者、三垢消滅、無復苦惱。
若得忘我、無相無為、而為諦觀、身心寂靜、三昧之中、見彼國地、了了分明、不可具說、是 為地想、名「第三觀」。此想成時、一一觀之、極令明了、閉目開目、不令散失、唯除 食時、恆憶此事、如此想者、名「麤 見極樂國地」。
佛告阿難:汝持佛語、為未來世、一切大眾、欲脫苦者說是觀地法。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忘我、無相、無為、而為諦觀、於寂靜中、觀是地者、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捨身他世、必生淨國。心得無疑、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作此觀者、於胎藏界、轉化「地大」、初修法華經中、八百鼻功德、居十信菩薩之地。
思惟「日、水、地」三觀、是名「佛道初禪」、作是思惟、如明眼人於日光下、十方洞開、見種種物 色、為「得三昧」、名「色陰盡」、是人則能、超越劫濁。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地想成已、次觀寶樹。觀寶樹者、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忘我、無相、無為、而為專精一念、一一觀之。道場行樹、作「根、莖、枝、條、葉、花、果」七重、七寶行樹想。極樂世界、一一光明七寶地中、徧植無數、七重寶樹。
七寶諸樹、巨壯高大、光滑透明。一一樹 高、八千由旬。樹頭周圍、五千由旬。枝葉四布、超出樹頭、四面垂布、四百由旬。莖幹高壯、圓滑光澤、無斷痕節。
一一寶樹「根、莖、枝、條、葉、花、果」悉皆正等、圓滑光澤、映徹透明、寶光輝映、五光十色、絢麗燦爛。
紫金寶樹、白銀寶樹、青琉璃樹、橙琥珀樹、赤珊瑚樹、紫瑪瑙樹、綠翡翠樹。極樂國土、一一寶樹、又高又大、光澤透明。一一寶樹、皆有兩條、碩大樹根、鮮艷透明。旁邊有無數條、粗細不等、長長光明樹根、深深紮在、七寶地中。
寶樹、兩條碩大光明樹根上端、於七寶地中、與樹幹相接之處、樹頭內、有四個、狀如太陽、強光強熱、海中四寶。四顆寶珠、吸取七寶地中、無限能量、昇華樹冠、閃閃發光。
寶樹樹幹、明亮巨大、挺直光滑、映徹透明。樹幹之中、皆自然有、二十四顆、夜光如意明珠、此月光牟尼、在樹幹中、垂直相距、閃爍光明。
樹幹上、分三大枝、一一分生、大大小小、無數枝條、一一枝、一一條、皆有瓔珞、周匝表面、自然盈滿。瓔珞百千萬色、絢麗燦爛、閃爍無極。
枝條上、樹葉繁茂、一一樹葉、長寬端正、縱廣正等、二十五由旬。一一葉上、有大大小小、百種葉脈、曲折迂迴。脈絡上下、瓔珞滿布、如天瓔珞、如百種畫、綺麗無比。寶樹樹葉、本色光中、作異寶色、重重異變、無量種色。
於眾葉間、生諸妙華、如曼陀羅、呈喇叭狀、圓長右旋、出強烈光、如火輪狀。
其諸寶樹、樹冠如天、枝葉繁茂、花果累累。一一諸花、一一諸葉、本色光中、作異寶色。
紫金色中、出白銀光。白銀色中、出青琉璃光。
琉璃色中、出琥珀光。琥珀色中、出赤珊瑚光。
珊瑚色中、出紫瑙光。瑪瑙色中、出綠翡翠光。
翡翠色中、出紫金光。如是重重異變、無量種色、千光煜爍、妙勝日月。一一寶花、於光明中、飄逸無量、甘醇清香、普熏十方、無量佛國。
七寶花上、皆自然有、諸七寶果、如帝釋瓶、類嬰兒形、出無量光明、宛轉葉間。一一寶果、有大光明、眾光集聚、本樹上方、其光化成、幢旛寶蓋、徧覆本樹。一一寶蓋中、映現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佛事、十方佛國、皆於中現。極樂國土、無量七重行樹、一一樹上、皆一寶蓋、無量寶蓋、彌覆佛土。
行者、身心寂靜、諦觀寶樹、妙在其中觀細微、細微深處即是空、空中包萬象、如來如去、諦審無礙、是名「中道」。
又有寶樹、紫金晶鑽、為根莖枝條、白銀眾寶、為葉花果。
又有寶樹、白銀晶鑽、為根莖枝條、琉璃眾寶、為葉花果。
又有寶樹、琉璃青鑽、為根莖枝條、琥珀眾寶、為葉花果。
又有寶樹、琥珀金鑽、為根莖枝條、珊瑚眾寶、為葉花果。
又有寶樹、珊瑚赤鑽、為根莖枝條、瑪瑙眾寶、為葉花果。
又有寶樹、瑪瑙紫鑽、為根莖枝條、翡翠眾寶、為葉花果。
又有寶樹、翡翠綠鑽、為根莖枝條、紫金眾寶、為葉花果。
二寶寶樹、凡四十二類、一一成就如是、功德莊嚴、徧植極樂世界、一一七寶國土。
三寶寶樹、紫金為根莖、白銀為枝條、琉璃眾寶、為葉花果。
又有寶樹、白銀為根莖、琉璃為枝條、琥珀眾寶、為葉花果。
又有寶樹、琉璃為根莖、琥珀為枝條、珊瑚眾寶、為葉花果。
又有寶樹、琥珀為根莖、珊瑚為枝條、瑪瑙眾寶、為葉花果。
又有寶樹、珊瑚為根莖、瑪瑙為枝條、翡翠眾寶、為葉花果。
又有寶樹、瑪瑙為根莖、翡翠為枝條、紫金眾寶、為葉花果。
又有寶樹、翡翠為根莖、紫金為枝條、白銀眾寶、為葉花果。
三寶寶樹、凡二百一十品、一一成就如是、功德莊嚴、徧植極樂世界、一一七寶國土。
四寶寶樹、紫金為根、白銀為莖、琉璃為枝條、琥珀眾寶、為葉花果。
又有寶樹、白銀為根、琉璃為莖、琥珀為枝條、珊瑚眾寶、為葉花果。
又有寶樹、琉璃為根、琥珀為莖、珊瑚為枝條、瑪瑙眾寶、為葉花果。
又有寶樹、琥珀為根、珊瑚為莖、瑪瑙為枝條、翡翠眾寶、為葉花果。
又有寶樹、珊瑚為根、瑪瑙為莖、翡翠為枝條、紫金眾寶、為葉花果。
又有寶樹、瑪瑙為根、翡翠為莖、紫金為枝條、白銀眾寶、為葉花果。
又有寶樹、翡翠為根、紫金為莖、白銀為枝條、琉璃眾寶、為葉花果。
四寶寶樹、凡八百四十品、一一成就如是、功德莊嚴、徧植極樂世界、一一七寶國土。
五寶寶樹、紫金為根、白銀為莖、琉璃為枝、琥珀為條、珊瑚眾寶、為葉花果。
又有寶樹、白銀為根、琉璃為莖、琥珀為枝、珊瑚為條、瑪瑙眾寶、為葉花果。
又有寶樹、琉璃為根、琥珀為莖、珊瑚為枝、瑪瑙為條、翡翠眾寶、為葉花果。
又有寶樹、琥珀為根、珊瑚為莖、瑪瑙為枝、翡翠為條、紫金眾寶、為葉花果。
又有寶樹、珊瑚為根、瑪瑙為莖、翡翠為枝、紫金為條、白銀眾寶、為葉花果。
又有寶樹、瑪瑙為根、翡翠為莖、紫金為枝、白銀為條、琉璃眾寶、為葉花果。
又有寶樹、翡翠為根、紫金為莖、白銀為枝、琉璃為條、琥珀眾寶、為葉花果。
五寶寶樹、凡兩千五百二十品、一一成就如是、功德莊嚴、徧植極樂世界、一一七寶國土。
六寶寶樹、紫金為根、白銀為莖、琉璃為枝、琥珀為條、珊瑚為葉、瑪瑙眾寶、為花果。
又有寶樹、白銀為根、琉璃為莖、琥珀為枝、珊瑚為條、瑪瑙為葉、翡翠眾寶、為花果。
又有寶樹、琉璃為根、琥珀為莖、珊瑚為枝、瑪瑙為條、翡翠為葉、紫金眾寶、為花果。
又有寶樹、琥珀為根、珊瑚為莖、瑪瑙為枝、翡翠為條、紫金為葉、白銀眾寶、為花果。
又有寶樹、珊瑚為根、瑪瑙為莖、翡翠為枝、紫金為條、白銀為葉、琉璃眾寶、為花果。
又有寶樹、瑪瑙為根、翡翠為莖、紫金為枝、白銀為條、琉璃為葉、琥珀眾寶、為花果。
又有寶樹、翡翠為根、紫金為莖、白銀為枝、琉璃為條、琥珀為葉、珊瑚眾寶、為花果。
六寶寶樹、凡五千又四十品、一一成就如是、功德莊嚴、徧植極樂世界、一一七寶國土。
七寶寶樹、紫金為根、白銀為莖、琉璃為枝、琥珀為條、珊瑚為葉、瑪瑙為花、翡翠為果。
及有寶樹、白銀為根、琉璃為莖、琥珀為枝、珊瑚為條、瑪瑙為葉、翡翠為花、紫金為果。
及有寶樹、琉璃為根、琥珀為莖、珊瑚為枝、瑪瑙為條、翡翠為葉、紫金為花、白銀為果。
及有寶樹、琥珀為根、珊瑚為莖、瑪瑙為枝、翡翠為條、紫金為葉、白銀為花、琉璃為果。
及有寶樹、珊瑚為根、瑪瑙為莖、翡翠為枝、紫金為條、白銀為葉、琉璃為花、琥珀為果。
及有寶樹、瑪瑙為根、翡翠為莖、紫金為枝、白銀為條、琉璃為葉、琥珀為花、珊瑚為果。
及有寶樹、翡翠為根、紫金為莖、白銀為枝、琉璃為條、琥珀為葉、珊瑚為花、瑪瑙為果。
七寶寶樹、凡五千又四十品、一一成就如是、功德莊嚴、徧植極樂世界、一一七寶國土。
七重行樹、一寶所成者、乃至七寶合成者、行行相值、莖莖相望、枝枝相準、葉葉相向、花花相順、實實相當。一一根上、海中四寶。莖莖之內、月光牟尼、枝條之間、垂寶瓔珞。一一諸花、一一諸葉、本色光中、作異寶色、層層異變、千光煜爍。
七寶妙花、飄逸無量、甘醇馨香。諸七寶果、鮮美甘醇、出大光明、於本寶樹上方、化成幢旛寶蓋。一一寶蓋中、映現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佛事、十方佛國、皆於中現。
清風時發、吹諸寶樹「枝、條、葉、花、果」出五妙音、與極樂國中、微妙宮商、自然相和、演說妙法。
一一寶地、地界之內、寶樹上方、皆有七重、真珠寶網、以金縷 真珠、百千眾寶、奇妙珍異、莊嚴校飾、彌覆樹上。一一網間、有五百億、妙華宮殿、七層寶樓、八方八楞、如梵王宮、諸天童子、自然在中、遊戲伎樂。一一童子、有五百億、釋迦毗楞伽牟尼、以為瓔珞。一一摩尼珠、演出光明、照百由旬、猶如和合、百億日月。不可俱名、一切莊嚴、隨應而現。
無量寶網、彌覆佛土、皆以金縷 真珠、百千眾寶、無量光明、奇妙珍異、莊嚴校飾。寶網周匝四面、垂以寶玲、以為分界。重重寶網、異變無數、焱明光色、晃耀煥爛、盡極嚴麗。
自然德風、徐起吹動、其風調和、不寒不暑、清涼柔軟、清香妙潔、不遲不疾、吹諸羅網、及眾寶樹、演發無量、微妙法音、流布萬種、溫雅甘醇德香。網 樹 音聲、清暢哀亮、微妙和雅。音 香流布、徧諸十方、無量佛國。
若有行者、以無所住心、忘我、無相、無為、而為諦觀、證入正定正受、見 聞之者、塵勞垢習、自然不起。得深法忍、住不退轉、至成佛道、耳根清淨、不遭苦患、風觸其身、皆得快樂。
又、風吹散花、徧滿佛土、七寶諸花、隨七寶地、等質光 色、次第布散、整齊分明。七寶妙花、柔軟光澤、馨香芬烈、足履其上、蹈下四寸、隨舉足已、還復如故。花 用已訖、地輒開裂、以次化沒、清淨無遺。極樂世界、晝夜六時、風吹散花、如是六反。
觀諸寶樹「根、莖、枝、條、葉、花、果」七重功德、皆令分明。眼見其色、耳聞妙聲、鼻聞其香、舌嚐果實、甘醇香味、身觸其光、足履寶花、意以法緣、皆得甚深法忍。
一者:以現世身、入佛 華藏世界、得聞佛深教、即能曉了、證得、無量微妙法音、無量溫雅、甘醇德香、除諸病苦、塵勞垢習、淨盡不起、於念佛三昧中、證得如來正智、永不退轉、音香忍。
二者:證得意生身、清亮透明、溫和順暢、大慈大悲、三十二相、諸惑淨滅、無明淨盡、於理於事、皆能安然、隨順諦審。於一切法、皆得自在、以平等智、救攝眾生、證得如來正等、永不退轉、柔順忍。
三者:了達諸法、性相本空、本來無生、亦無 有滅、寂靜清澄、炎明圓滿、不生不滅、以究竟無生、不動不退、證得如來正覺、永不退轉、無生法忍。
是 為 樹想、名「第四觀」、於胎藏界、轉化風大、初修法華經中、千二百舌功德、居十信菩薩之地。
極樂世界、七寶諸地、一一界中、皆有八個、如意珠王、依八方位、整齊排列。一一珠王、各自分生、十四支池。諸寶池中、八功德水、湛然盈滿。一一寶池、廣長之相、超閻浮提、集一切海、深廣無邊。池水光明、清澈見底。
珠王寶池、以紫金、白銀、青琉璃、橙琥珀、赤珊瑚、紫瑪瑙、綠翡翠、自然七寶、由下而上、而為池底。七寶相間、黃金為界、自然合成、珠王寶池。
如意珠王、奇大無比、放出白色、極光炎明、從光明中、向十方面射出甘露、閃電雷音、傾盆大雨。雷音三昧、注雨三昧、彌徧極樂、無量佛國。其牟尼水、澄淨光明、清涼離垢、味甘香潔、輕浮柔軟、除病饑渴、潤澤輕身、增益道體、安和隨意、具此八德、是故名為:八功德水。
繫心 諦觀、一一珠王、放極光明、雷音注雨、從王池岸、各自分生、十四支池。珠王寶池與十四支池之間、黃金為渠、黃金渠下、皆以各色、炎明金剛、舖為底 沙。其池岸上、有栴檀樹、花 葉垂佈、香氣普熏。各寶妙花、光赫煜爍、雜色光茂、彌覆水上。
如意珠王、所生支池、有一寶乃至七寶所成。一寶所成者、有紫金池、白銀池、青琉璃池、琥珀金晶池、赤紅珊瑚池、紫瑪瑙池、綠翡翠池。諸寶池中、有底紫金沙者、白銀沙者、青琉璃沙者、橙琥珀沙者、赤珊瑚沙者、紫瑪瑙沙者、綠翡翠沙者、七寶妙沙、作光明妙色、映徹煜爍。一寶寶池、成就如是、功德莊嚴、徧布極樂世界、一一七寶國土。
二寶合成寶池:
有紫金與白銀合成者、有紫金與琉璃合成者、
有紫金與琥珀合成者、有紫金與珊瑚合成者、
有紫金與瑪瑙合成者、有紫金與翡翠合成者、
白銀、琉璃、琥珀、珊瑚、瑪瑙、翡翠、亦復如是、二寶交互、合成寶池;池中寶沙、亦復如是、以二種寶沙、底諸二寶所成寶池中。二寶之池、四十二品、一一功德莊嚴、徧布極樂世界、一一七寶國土。
三寶合成寶池:
有紫金、白銀、琉璃、合成者。
有紫金、白銀、琥珀、合成者。
有紫金、白銀、珊瑚、合成者。
有紫金、白銀、瑪瑙、合成者。
有紫金、白銀、翡翠、合成者。
有白銀、琉璃、琥珀、合成者。
有琉璃、琥珀、珊瑚、合成者。
有琥珀、珊瑚、瑪瑙、合成者。
有珊瑚、瑪瑙、翡翠、合成者。
七寶之中、三寶交互、轉共合成。三寶之池、二百一十品、池中寶沙、各以三色金剛、舖為底 沙、功德莊嚴、徧布極樂世界、一一七寶國土。
四寶合成寶池:
有紫金、白銀、琉璃、琥珀、合成者。
有白銀、琉璃、琥珀、珊瑚、合成者。
有琉璃、琥珀、珊瑚、瑪瑙、合成者。
有琥珀、珊瑚、瑪瑙、翡翠、合成者。
有珊瑚、瑪瑙、翡翠、紫金、合成者。
有瑪瑙、翡翠、紫金、白銀、合成者。
有翡翠、紫金、白銀、琉璃、合成者。
七寶之中、四寶交互、轉共合成。四寶之池、八百四十品、池中寶沙、各以四色金剛、舖為底 沙、功德莊嚴、徧布極樂世界、一一七寶國土。
五寶合成寶池:
有紫金、白銀、琉璃、琥珀、珊瑚、合成者。
有白銀、琉璃、琥珀、珊瑚、瑪瑙、合成者。
有琉璃、琥珀、珊瑚、瑪瑙、翡翠、合成者。
有琥珀、珊瑚、瑪瑙、翡翠、紫金、合成者。
有珊瑚、瑪瑙、翡翠、紫金、白銀、合成者。
有瑪瑙、翡翠、紫金、白銀、琉璃、合成者。
有翡翠、紫金、白銀、琉璃、琥珀、合成者。
七寶之中、五寶交互、轉共合成。五寶之池、兩千五百二十品、池中寶沙、各以五色金剛、舖為底 沙、功德莊嚴、徧布極樂世界、一一七寶國土。
六寶合成寶池:
有紫金、白銀、琉璃、琥珀、珊瑚、瑪瑙、合成者。
有白銀、琉璃、琥珀、珊瑚、瑪瑙、翡翠、合成者。
有琉璃、琥珀、珊瑚、瑪瑙、翡翠、紫金、合成者。
有琥珀、珊瑚、瑪瑙、翡翠、紫金、白銀、合成者。
有珊瑚、瑪瑙、翡翠、紫金、白銀、琉璃、合成者。
有瑪瑙、翡翠、紫金、白銀、琉璃、琥珀、合成者。
有翡翠、紫金、白銀、琉璃、琥珀、珊瑚、合成者。
七寶之中、六寶交互、轉共合成。六寶之池、五千又四十品、池中寶沙、各以六色金剛、舖為底 沙、功德莊嚴、徧布極樂世界、一一七寶國土。
七寶合成寶池、從池底中央、至於池岸、以紫金、白銀、青琉璃、橙琥珀、赤珊瑚、紫瑪瑙、綠翡翠、七寶交互、轉共合成。七寶之池、五千又四十品、池中寶沙、各以七色金剛、舖為底 沙、功德莊嚴、徧布極樂世界、一一七寶國土。
一寶乃至七寶、一切寶池、其寶柔軟、從如意珠王、自然涌生、分十四支池。珠王寶池、與支池間、黃金為渠、黃金渠下、諸寶池中、皆以各色、炎明金剛、舖為底 沙。金剛寶沙、光明映徹、交互閃爍、照耀池水、映出奇麗、無量光明。
其池岸上、有諸七寶、栴檀香樹。七重行樹、花 葉垂佈、香氣普熏。七寶諸樹、各寶妙花、光赫煜爍、重重異變、無量光 色、雜色光茂、彌覆水上。
一一寶池、大光明中、各六十億、七寶蓮花。一一蓮花、圍圓正等、十二由旬。一一蓮花、百千億葉、光明花瓣。一一蓮花、異變無量、光明妙色。
琉璃色中、出琥珀光。琥珀色中、出珊瑚光。
珊瑚色中、出瑪瑙光。瑪瑙色中、出翡翠光。
翡翠色中、出紫金光。紫金色中、出白銀光。
白銀色中、出琉璃光。重重異變、無量光焰、光色赫然、煒燁煥爛、一一光焰、明耀日月。
諸寶蓮花、微妙香潔、清風徐起、花香陣陣、馨香芬烈、沁入心堤。一一花中、出三十六、輻射金光、各色光中、出百千億、光明烈焰、雜色光茂、彌覆水上。
諸寶池中、八功德水、流注花間、循澍上下、動 起搖涌、波揚無量、作震 吼 擊、自然妙聲、彼諸菩薩、及聲聞眾、入寶池中、或坐或立、安穩隨意。令水沒足、水即沒足。令水至膝、水即至膝。令水至腰、水即至腰。令水至頸、水即至頸。欲令灌身、水即灌身。欲令還復、水輒還復。乃意身中、及八方面、水柱擎天、飛瀑倒瀉、光明無量、甘露灌頂、悉意欲令、調和冷暖、自然隨意、開神悦體、蕩除心垢、清明澄潔、淨若無形。寶沙映徹、無深不照、道體內外、光明映徹、柔順舒暢。
微瀾迴流、普六震動、波揚無量、轉相灌注、安祥徐逝、不遲不疾、動 起搖涌、波揚無量、作震 吼 擊、自然妙聲、隨其所應、演說:「苦、空、無常、無我、諸波羅蜜、大般涅槃、無上佛道。」令一切眾、智慧具足、超生死海、到佛彼岸。所聞歡喜無量、隨順佛道、住大涅槃、清淨無為、離欲寂滅。
眾寶蓮花、周滿世界、一一寶花、百千億葉、光明花瓣。七寶蓮花、朵朵異變、無量種色、光色赫然、煒燁煥爛、一一光 色、明耀日月。
一一花中、輻射而出、三十六道、七寶烈光。諸道光中、有百千億、光明烈焰。一一光焰、住於虛空、光中化出、三十六路、百千億佛。一一諸佛、身色紫金、三十二相、八十妙好、莊嚴殊特、出百千道、烈炎光明、普為十方、說微妙法。如是諸佛、各各安立、無量眾生、於佛正道。
光明離垢、能出眾寶、雨水甘露、如意珠王、涌出白色、極光妙明。其光化出、白鶴、孔雀、鸚鵡、鳳凰、金翅大鵬、迦陵、頻伽、鳧雁、鴛鴦、百寶色鳥、徧於虛空、七寶林間、右旋飛翔。眾鳥和鳴、清暢哀雅、演說:「苦、空、無常、無我、諸波羅蜜、大般涅槃、無上佛道。」聞是音者、皆悉常讚「念佛、念法、念僧」。
是 為 八功德水想、名「第五觀」、於胎藏界、轉化空大、初修法華經中、八百身功德。
觀寶樹 寶池、細觀諦審、是名「佛道二禪」、名曰「諦觀」、諦觀無礙、為「得三昧」。得二禪三昧者、名「受陰盡」、超十信十位、是人則能、超越「見濁」。
菩薩:修行如來四十八願、願慧功德、應身心寂靜、無相、無為、而為憶念、諦觀如來四十八願、所成極樂世界、無量智慧功德。
寂靜諦觀、西方天空、見日欲落、放大光明、普照十方。烈日之下、現一冰山、清涼映徹。烈日發威、冰山漸次溶化、成大瀑布、山溶成海、日亦隨之、下降海面。
見無際七寶香水海、烈日牟尼、入海深處、海水光明、普六震動、漸漸平波、海水結晶、變青琉璃、烈日牟尼、化成一座、金剛七寶金幢、擎琉璃地。
寶幢七層、八方八楞、以七色七寶為壁、壁上五千六百、金剛寶珠、放射無量光焰、耀琉璃地、內外映徹。
琉璃地上、黃金為繩、交織如網、為七寶分界。七寶為地、雜廁間錯、轉相間入、分齊分明。七寶諸地、一一平坦、曠闊無極。一一寶地、各放五百大光明、一一光明、噴涌無量光焰、懸處虛空、化成無數、七寶明月、組成七重、七寶大光明臺、於諸寶樹、七重羅網上空。
一一寶地界內、無量寶樹、徧植其中。七重寶樹、一切功德、如寶樹觀所說、無量莊嚴。
七寶樹下、有七寶池、一一界中、八如意珠王、各自分生、十四支池。寶池功德、如寶池觀所說、無量莊嚴。
一一寶地、本界之中、樹旁池畔、有五百億、外型四方、內壁八方、七層七寶樓閣、眾寶樓閣、一一寶珠、光色煥爛、重重異變、無量光焰。彼諸菩薩、及聲聞眾、自然在中、修行禪定。無量諸天、作天伎樂。
一一地界、寶樹寶網上空、一一皆有、與七寶地、同一光 色、無數明月、組成七重、大光明臺。一一光明臺上、有五百億、七寶樓閣。無量無數、避塵明珠、莊嚴校飾。
一一光明臺四邊、各有百億、金剛百寶華幢、為光明臺分界、無量樂器、懸處虚空、如天寶幢、光明無量。
大光明中、自然演出、八種清風、此風、不寒不暑、柔軟清涼、清香妙潔、不遲不疾、吹諸蓮花、及眾寶樹、皷動七寶羅網、百寶華幢、無量樂器、演發無量、微妙法音、與極樂國中、百寶色鳥、八功德水、諸天 宮商、自然相合、音聲清暢、微妙和雅、此眾音中、演說:「苦、空、無常、無我、諸波羅蜜、大般涅槃、無上佛道。」聞是音者、皆生「念佛、念法、念僧」得深法忍。微風吹動、寶樹 蓮花、花香陣陣、普熏十方、無量佛國。
是故汝等、及未來世、一切眾生、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忘我、無相、無為、而為諦觀、極樂世界、寶地 寶池、八功德水、七寶蓮花、寶樹 寶蓋、寶網 宮殿、大光明臺、光明樓閣、寶幢 樂器、微妙法音、無量清香、大光明相、一一極令明了、同時顯現。極樂世界、極妙樂事、功德莊嚴、不增不減、彌足相應、於諦觀中、久視不散。此想成已、名為「麤 見極樂世界」。
是 為 總觀想、名「第六觀」。若見此者、除無量億劫、極重惡業、命終之後、必生彼國、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總觀想三昧、初入虛空藏、於三昧中、初修法華經中、千二百意功德、深入禪定。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除苦惱法」、汝等憶持、廣為大眾、分別解說。
佛說是語時、無量壽佛、住立空中、觀世音、大勢至、是二大士、侍立左右、光明熾盛、不可具見、百千閻浮檀金色、不得為比。
時、韋提希、見無量壽佛已、接足作禮、白佛言:世尊、我今因佛力故、得見無量壽佛、及二菩薩;未來眾生、當云何觀、無量壽佛、及二菩薩?
佛告韋提希:欲觀 無量壽佛者、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忘我、無相、無為、而為正定諦觀、於紫金、白銀、青光琉璃、琥珀金晶、硃紅珊瑚、紫光瑪瑙、綠晶翡翠、無量無邊、無數七寶地上、作蓮花想。令其 蓮花、煒燁煥爛、種種異變、無量光焰、明耀日月。
此寶蓮花、一一瓣上、作百寶光明妙色。一一瓣上、八萬四千脈、猶如天畫。一一脈上、有八萬四千、炎明摩尼珠、了了分明、皆令得見。一一花瓣、縱廣正等、二百五十由旬。
寶座蓮花、具足八萬四千葉花瓣。一一花瓣、皆有百億、極光炎明、牟尼寶珠、在花脈上、以為映飾。一一摩尼珠、放射千道、輻射光明、一一道光中、噴涌無量、光明烈焰、光焰交織、如以七寶、合成幢旛寶蓋、徧覆一切、七寶地上。
以能生眾寶、光明離垢離慾、紫金色金剛、釋迦毗楞伽寶、為其蓮蓬臺。蓮蓬臺上、有八萬顆、金剛甄叔迦寶、梵摩尼寶、綠真珠、黃金為縷、結為寶網、莊嚴校飾、於蓮臺上、狀如蓮子、在蓮蓬中。
蓮蓬臺四邊、自然而有、四柱寶幢、一一皆如、百千億須彌山、以赤晶珊瑚、自然形成。幢上寶幔、八方八楞、如夜摩天宮、以八寶精鑽、自然合成。復有五百億、微妙光明寶珠、為寶幔映飾。一一寶珠、八萬四千、輻射焰光。一一道光中、涌八萬四千、異種金色、狀如無數流星。一一金色、化如烈日、徧其寶土、處處變化、各作異像、或作金剛臺、或作諸寶樹、或作真珠網、或作摩尼王、或作各色祥雲、華臺、樓閣、華幢。於此華座十方面、隨意變現、施作佛事。
是 為 華座想、名「第七觀」。
佛告阿難:如此妙華、是「本法藏比丘」願力所成、若有欲念彼佛者、當先作此華座想。作此想時、不得雜觀、皆應一一觀之、一一花瓣、一一寶珠、一一光明、一一金剛臺、一一寶幢、皆令分明、如於鏡中、自見面像。
此想成時、滅除五萬億劫生死之罪、必定當生、極樂世界。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見此華座、極妙事已、次當想佛、所以者何?諸佛如來、是 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 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正徧智海、從「心想」生。心想憶念佛、入于三昧中、具佛一切智。於一切法、無不了知。於一切法、無不包容。正智正等正覺、乃從無相、無為、而為諦觀憶念無量壽佛、即於三昧之中、自然涌生。
是故應當、一心繫念、諦觀彼佛、多陀阿伽度、阿羅訶、三藐三佛陀。
想彼佛者、先當想一像、閉目開目、見一寶像、如閻浮檀金色、坐彼金剛華座上。見像坐已、心眼得開、了了分明、見極樂國、七寶莊嚴、寶地寶池、寶樹行列、諸天、寶幔、彌覆其上、眾寶羅網、滿虛空中、無量無邊、大光明相、一一諦審、極令明了、如觀掌中。
見此事已、復當更作、一大蓮花、在佛左邊、如前蓮華、等無有異。復作一大蓮華、在佛右邊、同佛華座、等無有異。
想一閻浮檀金色、觀世音菩薩像、坐佛之左華座上;想一閻浮檀金色、大勢至菩薩像、坐佛之右華座上。此想成時、佛菩薩像、皆放光明、其光金色、照諸寶樹。一一樹下、亦有三蓮花、各有「一佛、二菩薩、像」坐蓮花上、徧滿極樂佛國。
此想成時、行者、當聞見「水流光明、及諸寶樹、鳧雁鴛鴦、皆說妙法」出定 入定、恆聞妙法。
行者所聞、出定之時、憶持不捨、令與此耨多羅合;若不合者、名為「妄想」。
若與此耨多羅契合者、名為「麤 想 見極樂世界」。是 為 像想、名「第八觀」。
作是觀者、除無量億劫生死之罪、於現世人身、得念佛三昧。
總觀想極樂世界、如來華座、佛菩薩像、此三觀、是名「佛道三禪|禪定」。若動念盡、浮想銷除、入于禪定、久視不散、名「得三昧」、此行者、證虛空藏智、於覺明心、如去塵垢、一倫生死、首尾圓照、名「想陰盡」、是人則能超越「劫濁、見濁、煩惱濁」超十住十位。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佛像觀想、三昧成已、次當更觀、無量壽佛、身、相、光明。
阿難當知:無量壽佛身、如百億夜摩天王、身量無邊。佛身、作閻浮檀金色。佛身、高六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由旬。以看不見佛頂故、名「無見頂相」。
無量壽佛、端坐華藏世界、第十三重、金剛臺上。
佛兩眉間、有白玉亳、清亮柔軟、如細香綿、向上右旋、宛轉如螺狀、外實內虛、如五須彌山、常放白色、極光炎明。
行者、應當繋心、忘我、無相、無為、而為專精憶念、住三昩中、諦觀無量壽佛眉間白玉亳、如前所說、極令光明清晰、當見白玉毫上、有八萬四千、牟尼寶珠。一一寶珠、各放八萬四千、無量極光、白色炎明。見此相者、佛八萬四千相 好、自然當現。
佛眉、慈祥秀麗、初觀似紫色、細觀諦審、則見佛眉、一毫一色、具紫金、白銀、青琉璃、橙琥珀、赤珊瑚、紫瑪瑙、綠翡翠、七寶妙色、眉彩雜廁、秀麗無極。佛兩眉中、各出八萬四千、七寶金光。一一光中、涌出無量無數化佛、徧滿三千大千世界。一一化佛、身色紫金、各有無量光明。一一化佛、有無量化菩薩、以為侍者。
佛眼睫、殊勝如牛王睫、睫毛亦具七寶色、出無量光明。
佛眼、如四大海水、青碧清澄、白如浪花、青白分明。瞳仁紫金、出極光炎明、其光熾盛、萬億烈日、不得為比。
佛鼻、端直威嚴、兩頰隆滿。佛耳、端厚垂肩、上端隱於頰後。
佛口、輪廓分明、端厚硃色、常出「金、白、紫、綠、紅」五道妙明、為諸眾生、說法灌頂。
佛身體平正、威儀嚴肅、兩肩圓滿、身形平直。身及四肢、細膩滑澤、膚紫金色。
身諸毛孔、演紫金光、一一光明、如須彌山。一一毛孔、青琉璃毫、一一偃伏、右旋向上。一一毫上、八萬四千、紫金牟尼。一一牟尼珠、八萬四千道、紫金光明。一一光明、徧照十方、憶佛 諦觀、念佛眾生。
無量壽佛、兩腋平滿。兩臂兩肘、骨相圓直、豐腴圓滿、由臂至腕、漸次纖圓、纖長圓好、雙手過膝。
手指、纖細圓長、端直臃好、指節參差、光潤柔軟。手指中間、網幔交合、紋同奇畫、流射五百億道、百寶蓮花色、輻射光明。手十指端、一一皆有、八萬四千畫、迂迴如印文。一一紋上、有八萬四千摩尼珠。一一明珠、出八萬四千、柔軟光明。以此寶手、接引眾生、往生極樂。
無量壽佛、身量無邊、結跏趺坐、金剛臺上、兩腿兩足、骨相圓直、足踹漸次纖圓、纖長圓好。足踵、圓滿而長、如象王鼻。足趺、如龜王背、趺上之毛、青琉璃色、右旋偃伏。足底平滿、有千輻輪相、俱足圓滿、出無量光明。足趾圓臃、光潤柔軟。足趾中間、網幔交合、紋同奇畫、放射無量、紫金光明。
無量壽佛、項上圓光、如百億三千大千世界。於圓光中、有百萬億、那由他、恆河沙化佛。隨類化現、普應群機、一切化佛、一一亦有、眾多無數、化菩薩、以為侍者。
無量壽佛、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中、有八萬四千、隨形妙好。一一好中、八萬四千、極光炎明。一一光明、徧照十方界、一切諦觀 念佛眾生、攝取不捨。
其「光、相、好」及與化佛、不可具說、但當憶想、專一諦觀、住三昧中、令心眼見。見此事者、即見十方、一切諸佛、以見諸佛故、名「念佛三昧」。
作是觀者、名「觀一切佛身」。以觀佛身故、亦見佛心。佛心者、大慈悲是、以平等智、無心攀緣一切眾生、而使一切眾生、自然獲益。以此無緣慈、攝諸眾生。
作此觀者、捨身他世、生諸佛前、得無生忍。是故智者、應忘我、無相、無為、無所住、而生其心、專精憶念、住三昧中、諦觀無量壽佛。
觀無量壽佛者、從一相好入、但觀眉間、右旋白玉毫、極令光明清晰。見白毫相者、八萬四千相 好、自然當現。
見無量壽佛者、即見十方、無量諸佛。得見無量諸佛故、諸佛現前授記、是為「徧觀一切色身相」。名「第九觀」。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住三昧中、諦觀無量壽佛、了了分明、及見諸佛、現前授記、如此行者、入金剛界、超十行十位、已具佛眼、得天眼無障智力、捨身他世、生諸佛前、得無生忍。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見無量壽佛、了了分明已、次亦應觀、觀世音菩薩。
觀世音菩薩、身高、八十萬億、那由他、由旬。身紫金色。
頂有肉髻、色如鉢頭摩花。頂上、毗楞伽摩尼寶、以為天冠。天冠形狀、同地藏菩薩頂戴、毗盧天冠。其天冠中、肉髻上、有一尊、化身無量壽佛、立蓮花上。化佛身高、二十五由旬。
觀世音菩薩、面如閻浮檀金色、眉間毫相、具「金、銀、青、橙、赤、紫、綠」備七寶色、流出八萬四千種、輻射光明。一一光明、有無量無數、百千化佛。一一化佛、無量無數、化菩薩、以為侍者、變現自在、滿十方界。
觀世音菩薩、眼如四大海水、青白分明、瞳仁紫金、極光炎明、與佛無異。
觀世音菩薩、項有圓光、面各百千由旬。其圓光中、有五百化佛、如釋迦牟尼。一一化佛、有五百化菩薩、無量諸天、以為侍者。
身諸毛孔、演出光明、一一光明、如須彌山。舉身光中「天、人、畜、鬼、地獄」五道眾生、一切色相、皆於中現。
臂、如紅蓮花色、有八十億、微妙光明寶珠、以為瓔珞。瓔珞光中、普現一切、莊嚴佛事。
手掌、流射五百億、百寶蓮花色、輻射光明。手指中間、網幔交合、紋同奇畫。手十指端、一一有八萬四千畫、迂迴如印文。一一紋上、有八萬四千、牟尼寶珠。一一明珠、八萬四千道、柔軟光明、普照一切、以此寶手、接引眾生、入寶蓮臺。
觀世音菩薩、舉足時、足下有千輻輪相、具足圓滿、出無量光明、自然化成、五百億光明臺。下足時、有金剛摩尼花、布散一切、光明臺上、莫不彌滿。
觀世音菩薩、有八萬四千、莊嚴色身相。一一相中、各八萬四千、隨形妙好。一一好中、復有八萬四千、極光炎明。舉身光中、五道眾生、一切色相、皆於中現。二六時中、觀察審視、大慈大悲、救度三界六趣、一切苦難眾生、令出苦輪、得無上覺、是故、號此菩薩、名「觀世音」。
觀世音菩薩、真實色身相、眾好具足、與佛無異、唯頂上肉髻、及無見頂相、不及世尊。
作是觀者、名為「觀見觀世音菩薩」。是為觀「觀世音菩薩、真實色身相」、名「第十觀」。
佛告阿難:若欲觀、觀世音菩薩、當如是觀。作是觀者、不遇諸禍、淨除業障、除無數劫生死之罪。如此菩薩、但聞其名、虔誠持誦、獲無量福、況復能以、忘我無相、住三昧中、諦觀憶念、見此菩薩、真實法身、行普門品、一切佛事、了了分明。如此行者、住金剛界、超回向十位、得大功德。
若有欲觀、觀世音菩薩者、先觀頂上肉髻、次觀天冠、其餘眾相、依此經文、次第觀之、悉令明了、如觀掌中。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觀世音菩薩法身、清晰明見、又見普門品中、觀世音菩薩、無量佛智功德已、次觀大勢至菩薩。
此菩薩、唯天冠、頂相、圓光、身光、與觀世音菩薩異、其身量大小、及諸身相、皆同觀世音菩薩。
大勢至菩薩、身高、八十萬億、那由他、由旬。身紫金色。
頂有肉髻、色如鉢頭摩花、於肉髻上、有一寶瓶、盛諸稀有、炎明寶珠。寶瓶演出、希有炎明、於光明中、普現一切、莊嚴佛事。
大勢至菩薩、頂上天冠、有五百朵、百寶蓮花。一一寶花、有五百、花蕊寶臺。一一臺中、出金色光、猶如明鏡。十方諸佛、淨妙國土、廣長之相、莊嚴色身、皆於中現。
大勢至菩薩、面如閻浮檀金色。眉間毫相、亦同觀世音菩薩、具七寶色、流出八萬四千種、輻色光明。一一光明、有無量無數、百千化佛。一一化佛、無數化菩薩、以為侍者、變現自在、滿十方界。
眼、如四大海水、青白分明、瞳仁紫金、極光炎明、與佛無異。
大勢至菩薩、項有圓光、面各一百二十五由旬、光明照耀、二百五十由旬。
身諸毛孔、一一演出光明、皆如須彌山。舉身光明、照十方國、作紫金色。有緣眾生、但以、忘我、無相、無為、而為繫心諦觀、住三昧中、皆悉得見。但見此菩薩、一毛孔光、即見十方、無量諸佛、淨妙國土、相好光明、是故、號此菩薩、名「無邊光」。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離三途、得無上力、是故、號此菩薩、名「大勢至」。
大勢至菩薩、臂如紅蓮花色、有八十億、微妙光明寶珠、以為瓔珞。瓔珞光中、普現一切、莊嚴佛事。
手掌、流射五百億、百寶蓮花色、輻射光明。手指中間、網幔交合、紋同奇畫。手十指端、一一皆有、八萬四千畫、迂迴如印文。一一紋上、八萬四千、牟尼寶珠。一一明珠、八萬四千道、柔軟光明、普照一切、以此寶手、接引眾生、令離三途。
大勢至菩薩、行時、十方世界、一切震動。當地動處、有五百億、七寶蓮花、涌生其地。一一寶花、莊嚴高顯、與極樂國中、七寶蓮花、等無有異。
此菩薩、坐時、七寶國土、一時動搖、從華藏世界下方、金光佛剎、乃至華藏世界上方、光明王佛剎、於其中間、無量塵數、分身無量壽佛、分身觀世音、分身大勢至、皆悉雲集、華藏世界、第十三重、極樂國土、畟塞空中、坐蓮花座、演說妙法、度苦眾生。
大勢至菩薩、有八萬四千、莊嚴色身相。一一相中、各八萬四千、隨形妙好。一一好中、復有八萬四千道、極光炎明。舉身光明、作紫金色、照十方界、普護一切、三昧諦觀、念佛眾生、得離「地獄、餓鬼、畜生」三途 惡道、得無上力。
大勢至菩薩、真實色身相、眾好具足、如佛無異、唯頂上肉髻、及無見頂相、不及世尊。
作此觀者、名為「觀見大勢至菩薩」。是為「觀大勢至菩薩、真實色身相」。觀此菩薩者、名「第十一觀」、除無數劫、阿僧祇、生死之罪。作是觀者、永不處胞胎、常遊諸佛淨妙國土。
此觀成已、名為「具足觀、觀世音、大勢至」、此行者、住金剛界、超加行四位、居世第一地、得大智慧力。
行者、住三昧中、見大勢至菩薩、真實法身、及華藏世界、極妙事已。當起自心、自見已身、清亮透明、五藏神光、右上左下、快速右旋、身化五彩光團、衝入太虛、向西飛行、至極樂世界。
心眼見知、七寶國土、眾寶合成、寶網 樓閣、華 樹 池 流、百寶色鳥、飛翔曼舞。七寶國土、平坦曠蕩、無所限極。如意珠王、分生支池、一一皆如、無邊大海。八功德水、池 渠寶沙、光明映徹。一一池中、各六十億、七寶蓮花。一一寶花、艶麗光明、馨香芬潔。大光明中、清風吹來、花香陣陣、沁入心堤。
見無數朵、寶蓮花中、有一紫金、碩壯蓮花、五彩光團、慢慢飄到、這紫金色、寶花上方、化出己身、結跏趺坐、輕輕落在、紫金蓮中、花瓣收攏、包裹自身。
一時、如意珠王、同放光明、降下極光、炎明甘露、滋潤金蓮。此寶蓮花、吸收如意珠、能量精華、越長越高、越長越壯、放七寶色、重重彩光。
天心慧性、住三昧中、諦觀極樂世界、無量莊嚴、淨妙光明、一一悉令、清晰明了。
紫金蓮花、重新開放、放射出、萬道金光、映紅海面、照亮天空。蓮花中心、現一童子、此乃自性、蓮花化生、法性之身、作紫金色、佩寶瓔珞、跣足而立、紫金蓮上。
一時、有五百道、強烈金光、照射我身、我在光中、道體增長、光明映徹、光在我中、柔順舒暢。
行者、忘我、無相、無為、而為安住、大般涅槃、第一義中、諦觀紫金蓮上、金剛那羅延身、住五百色光中、眼被金光照開、見無量壽佛、與二菩薩、俱放金光、貫入泥丸、智慧頓開、道體增長、三十二相、八十妙好、具足莊嚴。
見「佛、菩薩」滿虛空中、水、鳥、樹林、寶網華幢、及與諸佛、所出音聲、皆演四諦、諸波羅蜜、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大般涅槃、無上妙法、與十二部經合。若出定之時、憶持不失、見此事已、名「見無量壽佛極樂世界」。是 為「普觀想」、名「第十二觀」。
得此金剛三昧者、登金剛初地、證須陀洹果、歡喜地菩薩。無量壽佛、化身無數、與觀世音、大勢至、常來至此行人之所。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若欲至心、生西方者、先當觀於、一丈六像、無量壽佛、在極樂國、七寶池中、八功德水上、立於金剛百寶蓮花臺。
如前第九觀所說、無量壽佛、身量無邊、非是凡夫、心力所及、然彼如來、宿願力故、依本經文、日觀 水觀、漸次增進、有憶想者、必得成就。但想 佛像、得無量福、況復能以、忘我、無相、無為、而為繫念、住三昧中、諦觀無量壽佛、具足身相!
阿彌陀佛、神通如意、於十方國、變現自在。或現大身、滿虛空中。或現小身、丈六、八尺。所現之形、皆眞金色、圓光化佛、及金剛臺、如上所說。
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分身無數、於ㄧ切處、身同眾生、但觀首相、知是觀世音、知是大勢至。此二菩薩、助阿彌陀佛、普化一切。是 為「雜想觀」、名「第十三觀」。
得此金剛三昧者、登金剛二地、證斯陀含果、離垢地菩薩。名「行陰盡」、是人則能、超越「眾生濁」。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上品 上生者、若有眾生、願生西方、無量壽佛國者、發三種心、即便往生、何等為三?
一者:至誠心。
二者:深心。
三者:迴向發願心。
具此三心者、必生彼國!
復有三種眾生、當得往生、何等為三?
一者: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具諸戒行。(至誠心)
二者:讀 誦大乘、方等經典。(深心)
三者:修行六念、迴向發願、願生彼國。(迴向發願心)
具此功德、七日七夜、一心不亂、即得往生!
何為六念?
一者:念佛十號。
謂行者、繫心諦觀、憶念 無量壽佛、是法界身、無所從來、亦無所去、威神第一、極光炎明、身量無邊、相 好莊嚴、智慧無量、神通神力、最尊無上、創造華藏二十重、與無量無數、三千大千世界。毓化無量諸佛、與二十五有、無量眾生、壽命無量、故號:如來。
萬行圓滿、福慧具足、饒益有情、應受天上人間供養、故號:應供。
具一切智、於一切法、無不了知、以佛性平等、開覺一切眾生、成無上覺、故號:正徧智、正等覺。
具天眼明、宿命明、漏盡明、身 口 意業、正真清淨、於自願力、一切之行、善修滿足、故號:明行足。
以智慧力、能斷諸惑、妙出世間、妙往佛地、成就佛果、故號:善逝。
於世間、出世間、因 果 諸法、無不解了、業 惑淨盡、更無所斷、於三界「天、人、凡、聖」之中、第一最上無等、故號:世間解、無上士。
具大丈夫力用、而說種種法。施至尊主宰權柄、調伏制御一切眾生、令離垢染、得大般涅槃、故號:調御丈夫。
無量壽佛、非獨為、比丘、比丘尼等、四眾之師、所有天上人間、宇宙十方、無量法界、一切魔王、外道、釋 梵、天 龍、悉皆歸命、依教奉行、俱作弟子、故號:天人師。
智 慧俱足、自覺、覺他、覺行、三覺圓滿、故號:佛。
以智 慧等法、破彼「貪、瞋、癡」等。、不善之法、滅生死苦、得無上覺。天、人、凡、聖、世間、出世間、咸皆尊重、故號:世尊。
念佛十號、大慈大悲、智慧光明、神通無量、能拔眾苦。以清淨質直之心、修念佛觀。以念佛故、離於惡法、心生歡喜、身得快樂、受持諸戒、行諸布施、以戒得定、因定得慧、趣大涅槃、是名:念佛。
二者:念法。
法者「戒、定、慧」也、諸佛所教戒法、能除愛欲塵勞、諸結使縛、為修行者之軌則。以清淨質直之心、守持佛戒、因戒得定、因定得慧。
智、謂十力、四無所畏。慧、謂三明、六通。智 慧、是如來所有功德、十力、四無所畏、三明、六通、究竟涅槃等。
以清淨質直之心、修念法觀、以念法故、離於惡法、心生歡喜、身得快樂、受持正法、趣大涅槃、是名:念法。
三者:念僧。
僧者、謂觀音、勢至、諸大菩薩。是 如來弟子、得無漏法、具「戒、定、慧」、神通自在、能為世間眾生、作良福田、無上清淨、大慈大悲、故當恭敬憶念。
以清淨質直之心、修本經中、第十觀、十一觀名「修念僧觀」。以念僧故、離於惡法、心生歡喜、身得快樂、受持諸戒、以戒得定、因定得慧、趣大涅槃、是名:念僧。
四者:念戒。
謂念「佛所制禁戒」能息諸惡 煩惱、成就道品。出家弟子、嚴守具足淨戒。在家弟子、守五戒、八戒、去十惡、行十善。若有眾生、慈心柔軟、欲生西方、無量壽佛國者、當受持本經中、三福淨業正因、名「第一義諦戒」。
以清淨質直之心、時時修「念戒想」。以念戒故、離於惡法、心生歡喜、身得快樂、受持諸戒、以戒得定、因定得慧、趣大涅槃、是名:念戒。
五者:念施。
謂、念己之所施、獲得善利、增長福果。一切世間、皆為「慳貪、嫉妒」所覆。我於今者、得離如是、慳貪之垢、住捨心中。於一切物、心無悕惜、而為布施、無有悔心、亦不求報。
既布施已、我心應喜、但起慈心、利益一切、逮無緣慈、以清淨質直之心、修「念施想」。以念施故、離於惡法、心生歡喜、身得快樂、受持諸戒、以戒得定、因定得慧、趣大涅槃、是名:念施。
六者:念天。
謂、念極樂諸天、諸天天人、悉因往昔、持戒布施、種諸善根、善業成就、感報勝身、受天快樂。我今亦當、離諸惡法、持戒布施、修諸善業、植功德本、命終之時、必生彼天、感如是身、受諸福樂。
以清淨質直之心、修「念天想」。以念天故、離於惡法、心生歡喜、身得快樂、受持諸戒、以戒得定、因定得慧、是名:念天。
行者、修行六念、住第一義、迴向發願、求生西方、無量壽國、具此功德、七日不動他念、其人臨終、心不退轉、精進勇猛、阿彌陀佛、與觀世音、大勢至、無數化佛、百千比丘、聲聞大眾、無量諸天、七寶宮殿、現在其前。
觀世音菩薩、執金剛百寶蓮花臺、與大勢至菩薩、至行者前。阿彌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與諸菩薩、授手迎接。
觀世音、大勢至、與無量菩薩、讚歎行者、勸進其心。行者見已、歡喜踊躍、自見其身、乘金剛臺、隨從佛後、如彈指頃、往生彼國。
生彼國已、見佛色身、眾相具足。見諸菩薩、色相具足。無量壽佛、與諸菩薩、光明寶林、演說妙法。聞已、即悟無生法忍。經須臾間、歷事諸佛、徧十方界、於諸佛前、次第受記、還至本國、得「無量百千陀羅尼門」。是名:上品上生者。
上品 中生者不必受 持 讀 誦、方等經典、而能善解義 趣、於第一義、無上甚深、中道 至道、念佛三昧、心不驚疑、不動他念、深信因果、不謗大乘、深修禪定、趣大涅槃、以此功德、迴向發願、求生極樂、無量壽國。
行此行者、命欲終時、阿彌陀佛、與觀世音、大勢至、無量大眾眷屬、圍繞現前。觀世音菩薩、持紫金臺、與大勢至菩薩、至行者前、佛與菩薩、同聲讚言:「法子、汝行大乘、解第一義、是故我今、來迎接汝。」
無量壽佛、觀世音、大勢至、與千化佛、放大光明、一時授手。行者自見、坐紫金臺、合掌叉手、讚歎諸佛、如一念頃、即生彼國、七寶池中、此紫金臺、如佛座大寶花、經宿即開、行者身、作紫磨金色、足下亦有、七寶蓮花。
佛及菩薩、俱時放光、照行者身、目即開明、因前宿習、普聞眾聲、純說甚深、第一義諦。即下金臺、禮佛合掌、讚歎世尊 無量壽佛。
經於七日、應時、即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應時、即能飛行、徧至十方、歷事諸佛、於諸佛所、修諸三昧、經一小劫、得無生法忍。無量壽佛、率十方諸佛、現前授記、是名:上品中生者。
上品 下生者亦信因 果、不謗大乘、因未遇佛、或值末法、但發無上道心、以此功德、迴向發願、求生極樂、無量壽國。
行者、命欲終時、阿彌陀佛、及觀世音、大勢至、與諸菩薩、五百化佛、持金蓮花、來迎此人。
阿彌陀佛、諸菩薩眾、五百化佛、現在其前、放大光明、一時授手、同聲讚言:「法子、汝今清淨、發無上道心、我來迎你。」
行者見此事時、即見自身、坐金蓮花、坐已花合、隨世尊後、即得往生、七寶池中。一日一夜、蓮花乃開。七日之中、乃得見佛、雖見 佛身、於眾相 好、心不明 了。於三七日後、乃了了見、應時、聞眾音聲、皆演妙法、遊歷十方、供養諸佛、於諸佛前、聞甚深法、經三小劫、得百法明門、住歡喜地、證須陀洹果、是名:上品下生者。
以上、上品生者、是名「上輩生想」、名「第十四觀」。
若有菩薩、如說精進、住第一義、金剛三昧、淨極明生、徧見十方、一切眾生、皆具佛性、同可成佛、異情見之垢既淨、則本覺之慧、光明開發、而登金剛三地、證阿那含果、發光地菩薩。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中品 上生者、若有眾生、受持五戒、持八戒齋、持具足戒、修行諸戒。不造五逆、無眾過犯、以此善根、迴向發願、求生西方、阿彌陀佛、極樂世界。
行者、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觀世音、大勢至、與諸比丘眷屬、現前圍繞、放金色光、至其人所、演說:「苦、空、無常、無我」。佛與菩薩、同聲讚歎:「出家行者、持戒清淨、得離眾苦」。行者見已、心大歡喜、自見己身、坐蓮花臺、長跪合掌、為佛作禮、未舉頭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蓮花尋開、當花敷時、聞眾音聲、讚歎四諦、應時、即得「阿羅漢道、三明、六通、具八解脫」。是名:中品上生者。
若有菩薩、於大涅槃、誓必滿足、精修至此、住第一義、金剛三昧、徧見十方法界、一切眾生、中品 上生、一切因 緣故、本覺之慧明極、慧明既極、則佛覺圓滿、覺滿則慧光發焰、如大火聚、爍破一切情見、登金剛四地、證阿羅漢果、燄慧地菩薩。
中品 中生者若有眾生、若一日一夜、持八戒齋。若再一日一夜、持沙彌戒。若再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如是三日、威儀無缺、以此功德、迴向發願、求生極樂、無量壽國、戒香熏修。
如此行者、命欲終時、見阿彌陀佛、與諸眷屬、放金色光、持七寶蓮花、至行者前。行者自聞、空中有聲、讚言:「善男子、如汝善人、隨順三世諸佛教故、我來迎汝。」
行者自見、坐蓮花上、蓮花即合、生於西方、極樂世界。在寶池中、經於七日、蓮花乃敷、花既敷已、開目合掌、讚歎世尊、聞法歡喜、得須陀洹、經半劫已、成阿羅漢。是名:中品 中生者。
若有菩薩、於大涅槃、誓必滿足、安住第一義、金剛三昧、徧見十方法界、一切眾生、中品 中生、一切因 緣、由前焰慧、爍破情見、今復徧見此事、則「同異之相」皆不可得、即是諸佛境界、無有能勝、登於金剛五地、證難勝地菩薩果。(辟支佛果)
中品 下生者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孝養父母、行世仁慈。此人、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為其廣說:阿彌陀佛國土樂事。亦說:法藏比丘四十八願。聞此事已、歡喜信樂、求生彼國、尋即命終。
此人生前、未有熏修、無量壽世尊、遣化佛 化菩薩、俱放光明、現在其前、自見己身、入蓮花中、入已花合、譬如「壯士屈伸臂頃」即生西方、極樂世界。
在寶池中、經七日已、蓮花方開。當花敷已、遇觀世音、及大勢至、聞法歡喜、得須陀洹、過一小劫、成阿羅漢。是名:中品 下生者。
若有菩薩、於大涅槃、誓必滿足、安住第一義、金剛三昧、徧見十方法界、一切眾生、中品 下生、一切因 緣、由前同異之相、既不可得、今復見此事、則真如淨性、明顯現前、登於金剛六地、證現前地菩薩果。(六地辟支佛)
以上、中品生者、是名:中輩生想、名「第十五觀」。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下品 上生者、或有眾生、作眾惡業、雖不譭謗、方等經典、如此愚人、多造惡法、無有慚愧。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為說大乘十二部經、首題名字。以聞如是、諸經名故、除卻千劫、極重惡業。智者復教、合掌叉手、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除五十億劫生死之罪。
爾時、彼佛、即遣化佛、化觀世音、化大勢至、至行者前、讚言:「善男子、以汝稱佛名故、諸罪消滅、我來迎汝」。聞是語已、行者即見、化佛光明、遍滿其室。見已歡喜、即便命終、乘寶蓮花、隨化佛後、生寶池中、經七七日、蓮花乃敷。
當花敷已、大悲觀世音菩薩、及大勢至菩薩、放大光明、住其人前、為說甚深、十二部經。聞已信 解、發無上道心、經十小劫、具百法明門、得入初地、證須陀洹。是名:下品 上生者。
若有菩薩、於大涅槃、誓必滿足、安住第一義、金剛三昧、於三昧中、徧見十方法界眾生、下品 上生、一切因 緣 實相、由前「真如明現」、今復徧見此事、而能「盡其廣無邊際」、逮無生忍、登於金剛七地、證遠行地菩薩果。(七地辟支佛)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下品 中生者、或有眾生、毀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如此愚人、偷僧祇物、盜現前僧物、不淨說法、無有慚愧、以諸惡業、而自莊嚴、如此罪人、以惡業故、應墮地獄。
命欲終時、地獄眾火、一時俱至、遇善知識、以大慈悲、即為讚說「阿彌陀佛、十力威德」、廣讚彼佛「光明神力」、亦讚「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此人聞已、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地獄猛火、化為清涼風、吹諸天花、花上皆有、化佛、化菩薩、迎接此人、如一念頃、即得往生、七寶池中。
蓮花之內、經於六劫、蓮花乃敷。觀世音、大勢至、以梵音聲、安慰彼人、為說大乘、甚深經典。聞此法已、應時即發、無上道心。是名:下品 中生者。
若有菩薩、於大涅槃、誓必滿足、安住第一義、金剛三昧、於三昧中、徧觀十方法界、一切眾生、下品 中生、一切因 緣 實相、由前真如之理既盡其際、全得其體、今復見此、則「真常」凝靜、趣無生忍、一心真如、無能動搖、登於金剛八地、證不動地菩薩果。(八地辟支佛)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下品 下生者、或有眾生、作不善業、五逆、十惡、具諸不善、如此愚人、以惡業故、應墮惡道、經歷多劫、受苦無窮。
如此愚人、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種種安慰、為說妙法、教令「應無所住、忘我、無相、而生其心、無為、而為諦觀 憶念 無量壽佛」。彼人、眾苦逼身、不遑諦觀、正定憶念無量壽佛。
善友告曰:「汝若不能、諦觀憶念無量壽佛者、應忘我無相、稱無量壽佛名號、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唸、稱南無阿彌陀佛。」
稱佛名故、於唸唸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其人命終之時、見金蓮花、猶如日輪、光明無量、住其人前、見已歡喜、不畏不疑、踊躍入坐、如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寶池之內。
於蓮花中、滿十二大劫、蓮花方開。觀世音、大勢至、以大悲音聲、為其廣說「諸法實相、除滅罪法」。聞已歡喜、應時即發、菩提之心。是名:下品 下生者。
以上、是名「下輩生想」、名「第十六觀」。
若有菩薩、於大涅槃、誓必滿足、安住第一義、金剛三昧、於三昧中、徧見十方眾生、下品 下生、一切因 緣 實相、由前全得、真如之體、今復徧見此事、「真如之體」即發妙用、凡所照了、悉是真如、徹了 三界 因 緣、發無生忍慧、登於金剛九地、證善慧地菩薩果、名「識陰盡」。
如是菩薩摩訶薩、從此已往、如來第一義無上法藏「無量壽佛四十八願無量義三昧」修 習功畢、證無生法忍、功德圓滿、唯務利化眾生、大慈如雲、普能蔭覆、以神通智慧、運施善巧、令諸眾生、皆得涅槃、以無緣慈、施作利潤、而本寂不動、登於金剛十地、證法雲地菩薩果。
法雲地菩薩、由修如來藏、住四十八願無量義三昧中道實相、了煩惱、即菩提、證無生法忍、十地滿足、證得「慧命法身果體」。慧命法身、乃從「惟心、惟識、無為」而證、逆三界二十五有諸生死流、是諸菩薩、依「佛願力」順行修持、必得成就。佛 正徧知覺、入交於此菩薩。此菩薩、得佛正徧知覺、證無生忍、名「自覺菩提」。
以平等智、覺化眾生、令得涅槃、名「覺他菩提」。雖未證佛果、而實等佛位、等覺圓明、是名「等覺」。
等覺菩薩、證得慧命法身、故能「超越命濁」不生不滅、永證涅槃、利化眾生、成就「覺行菩提」。
菩薩摩訶薩、以凡夫身、依如來四十八願、行無量義三昧、仗佛宿願力故、從初乾慧心、超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金剛十地、證等覺圓明、名「真阿惟越致」。初超五十五位、等覺圓明、是 覺始獲、如來金剛心中、初乾慧地、如是 重 重、單複十二、萬德圓融、始證「妙覺」成無上道。
佛說是語時、韋提希與五百侍女、聞佛所說、應時即見 極樂世界、無量功德莊嚴、光明廣長之相、得見佛身、及二菩薩、心生歡喜、歎未曾有。
韋提希、豁然大悟、逮無生忍、證金剛七地。五百侍女、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願生彼國。世尊悉與授記、皆當往生、生彼國已、獲得諸佛現前三昧。無量諸天發無上道心。
爾時、阿難即從座起、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此法之要、當云何受 持?
佛告阿難:此經、名「觀極樂國土、無量壽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亦名「淨除業障、生諸佛前」、汝 當受持、無令忘 失。行此三昧者、於現世身、得見無量壽佛、及二大士。若善男子、善女人、但聞佛名、二菩薩名、除無量劫生死之罪、何況憶念!若、以無所住、而生其心、無相、無為、而為諦觀憶念無量壽佛者、當知此人、安住涅槃第一義諦、則是人中、分陀利花、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為其勝友、是人當坐道場、生諸佛家。
佛告阿難:汝好持是語、無令忘 失、於未來世、乘佛 本願、入末法中、代佛廣說「無量壽佛四十八願無量義定、安住大般涅槃第一義諦、依願證得、如來十力、四無所畏、三明六通、大般涅槃等、一切功德、名:如來第一義。即我 世尊、於前 諸經所說、持無量壽佛名。」
佛說此語時、尊者目犍連、尊者阿難、及韋堤希等、聞佛所說、皆大歡喜。爾時、世尊足步虛空、還耆闍崛山。
爾時、阿難、廣為大眾、說如上事。無量諸天、龍、夜叉、聞佛所說、皆大歡喜、禮佛而退。
佛說觀無量壽佛四十八願無量義禪經。(終)
華藏二十重世界 重要秘語
華藏世界、即是無量壽佛的國度、極樂世界在第十三重。今詳釋華嚴經中所載、二十重華藏世界實相。
第一重:下輩生蓮花海中住。
第二重:中輩生蓮花海中住。
第三重:上輩生蓮花海中住。
第四重:八功德水面住。
第五重:七寶樹上方、寶網四週的寶玲中住。
第六重:七寶地上、四方形七層宮殿中住。
第七重:寶樹上第一重寶網上住。
第八重:寶樹上第二重寶網上住。
第九重:寶樹上第三重寶網上住。
第十重:寶樹上第四重寶網上住。
十一重:寶樹上第五重寶網上住。
十二重:寶樹上第六重寶網上住。
十三重:寶樹上第七重寶網上住。
十四重:寶網上空、第一重光明臺上住。
十五重:寶網上空、第二重光明臺上住。
十六重:寶網上空、第三重光明臺上住。
十七重:寶網上空、第四重光明臺上住。
十八重:寶網上空、第五重光明臺上住。
十九重:寶網上空、第六重光明臺上住。
二十重:寶網上空、第七重光明臺上住。
華嚴經曰:以一切金剛光耀輪為際、依眾寶摩尼華而住、其狀猶如摩尼寶形、一切寶華莊嚴雲彌覆其上、佛剎微塵數世界周匝圍繞、種種安住、種種莊嚴、佛號淨眼離垢燈。
山海慧註解:
最勝光徧照華藏世界、又名金光佛剎。乃世尊所說、下輩生眾生所住之處。下輩生者、住在最小朵的眾寶蓮花中。眾寶蓮花以七寶池中金剛寶沙所映出的光環作為分界、使不相觸、故經文曰:以一切金剛光耀輪為際、依眾寶摩尼華而住。
眾寶蓮花的形狀、似方不方、似圓不圓、而有八楞。一切寶花、出七寶光雲、彌覆於七寶池上、故經文曰:其狀猶如摩尼寶形、一切寶華莊嚴雲彌覆其上。
第一重佛剎、有微塵數世界。及有微塵數星系周匝圍繞。微塵數佛剎世界、是供下輩生者、來入佛剎蓮花化生之處。微塵數星系、皆下輩生者從第一重佛剎得聞佛法後、發願再入世修行之聞法修習處。故經文曰:佛剎微塵數世界周匝圍繞、種種安住、種種莊嚴。
佛號淨眼離垢燈、謂下輩生者、雖得生第一重佛剎、但其宿惡習之心垢尚未除去、此佛於此界中、教化一切眾生、淨除宿習心垢、離煩惱所知二障、智眼清淨、照世如燈、故號此佛、名智眼離垢燈。
第二重:種種香蓮華妙莊嚴、華藏世界
華嚴經曰:以一切莊嚴具為際、依寶蓮華網而住、其狀猶如師子之座、一切寶色珠帳雲彌覆其上、二佛剎微塵數世界周匝圍繞、佛號師子光勝照。
山海慧註解:
第二重華藏世界、乃中輩生眾生所住之處。中品往生者、初入佛國、皆住此第二重華藏世界的眾寶蓮花中、以七寶蓮花及七寶池中的金剛寶沙所放射的光、作為分界、使每朵蓮花在七寶池中各自分開、不相接觸。故經文曰:以一切莊嚴具為際。
一一寶池中、各有六十億七寶蓮花。一一寶花、整齊排列、遙望如網、故經文曰:依寶蓮華網而住。
第二重佛剎的眾寶蓮花、都如金剛臺的形狀、而有八隅、故經文曰:其狀猶如師子之座。
諸寶蓮花、皆有千葉花瓣。一一瓣上、有百千脈。一一脈上、有百千異色明珠、莊嚴其上、遙望一一寶花、皆如百千寶色珠帳。一一明珠、演出百千道光色祥雲。無量光色祥雲、彌覆於七寶池上、故經文曰:一切寶色珠帳雲彌覆其上。
第二重佛剎、有微塵數世界、其佛剎世界上下、有微塵數星系周匝圍繞。諸星系皆中品往生者從第二重華藏世界得聞佛法後、願再入世修行、之聞法修習處。
佛號師子光勝照、謂此佛之智慧光明、猶如華座觀(第七觀)中、如來金剛師子座一樣、光明普照無量世界、並能於無量世界中、變現自在、施作佛事、以此功慧力教護一切憶念諦觀如來的眾生、使成正覺、故號此佛、名師子光勝照。
第三重:一切寶莊嚴普照光、華藏世界
華嚴經曰:以香風輪為際、依種種寶花瓔珞住、其形八隅、妙光摩尼日輪雲而覆其上、三佛剎微塵數世界周匝圍繞、佛號淨光智勝幢。
山海慧註解:
第三重華藏世界、乃上品往生者、蓮花化身處、及聞法修習處。上品往生者、初往生時、住此界七寶池的寶蓮花中、此寶蓮花、與下品生、中品生不同。一一寶花、以七寶蓮花及七寶樹妙花所出陣陣香風、作為分界、使寶花各自獨立、故經文曰:以香風輪為際。
此界寶蓮花、皆如世尊金剛臺、具八萬四千葉花瓣。一一花瓣、似方非方、似圓非圓、而有八隅。故經文曰:其形八隅。
一一寶花、具八萬四千花瓣。一一花瓣縱廣正等二十五由旬(長寬皆為十二萬五千華里)。一一瓣上、八萬四千脈。一一脈上、八萬四千摩尼珠、極為莊嚴。一一花瓣、皆有百億、極光炎明、摩尼寶珠、在花脈兩面、以為映飾、狀如瓔珞。上品往生者、皆住此寶池 寶花中、故經文曰:依種種寶花瓔珞住。
寶蓮花上的摩尼珠、各出千道光明、一一輻射光中、噴涌無量光焰、狀如日輪、密集如雲、彌覆於此重華藏世界、故經文曰:妙光摩尼日輪雲而覆其上。
第三重佛剎、有微塵數世界。其佛剎世界上下、有微塵數星系周匝圍繞。諸星系、皆上品往生者、從第三重佛剎得聞佛法後、願再入世修行、之聞法修習處。
佛號淨光智勝幢、謂此佛、清淨光明智慧、妙勝此華藏世界蓮花上無量摩尼珠、能以無量清淨法藏、教化眾生、離一切垢染、慧光發焰、智慧如海、解脫自在、妙勝一切、到佛彼岸、究竟成佛、故號此佛、名淨光智勝幢。
華嚴經曰:以一切寶王為際、依眾色金剛尸羅幢海而住、其狀猶如摩尼蓮華、以金剛摩尼寶光雲而覆其上。四佛剎微塵數世界周匝圍繞、純一清淨、佛號金剛光明無量精進力善出現。
山海慧註解:
第四重華藏世界、是在七寶池中。以能生眾寶、雨水甘露、及十四支池的如意珠王、作為分界。一一如意珠王與自分生十四支池、合為一個分界、故曰「以一切寶王為際」。
第四重佛剎、為一切「三輩九品」往生者、蓮花化身之後、踏出蓮花、進入此重華藏世界七寶池中。七寶池中金剛寶沙、映徹八功德水、諸天人 菩薩、住於波濤之中、沐浴聞法、增長道體。池中波濤、狀如百寶蓮花。波濤花瓣上、亦有眾多無數摩尼珠、放射無量光明。諸菩薩眾、聲聞、天人、入寶池中、或坐或立、八功德水立即顯現百寶蓮花狀、故諸菩薩天人、坐立自然、安穩隨意。令水沒足、水即沒足。令水至膝、水即至膝。令水至腰、水即至腰。令水至頸、水即至頸。欲令灌身、自然灌身。欲令還復、水輒還復。調和冷暖、自然隨意。開神悅體、蕩除心垢、清明澄潔、淨若無形。寶沙映徹、道體內外、無深不照。八功德水、作微妙音、為諸眾生、廣說妙法、令一切眾、智慧俱足、超生死海、到佛彼岸。如意珠王、演出光明、化成百寶色鳥、眾鳥和鳴、清暢哀雅、令一切眾、俱生念佛念法念僧。故經文曰:依眾色金剛尸羅幢海而住、其狀猶如摩尼蓮花。
寶池之中、金剛寶沙、及七寶蓮花上的摩尼珠、其光化成祥雲、彌覆於此重華藏世界。故經文曰:以金剛摩尼寶光雲而覆其上。
第四重佛剎、有微塵數世界、供諸天人 菩薩戲水沐浴、修煉道體、增長神通智慧。又有微塵數星系周匝圍繞。諸星系、皆為此界天人聞法修習處。第四重佛剎的微塵數世界、及微塵數星系、皆純一清淨透明、如玻璃鏡故、經文曰:純一清淨。
佛號金剛光明無量精進力善出現、謂此佛「功、慧、力、光明」與無量義禪經中第五觀、內中所載功德一樣、普照世間、令一切眾、具無量精進力、善出世間、生諸佛前。
華嚴經曰:以一切寶玲莊嚴網為際、依一切樹林莊嚴寶輪網海住、其形普方而多有隅角、梵音摩尼王雲以覆其上。五佛剎微塵數世界周匝圍繞、佛號香光喜力海。
山海慧註解:
第五重華藏世界、以七寶樹上的一切七重寶網、作為分界故、經文曰:以一切寶玲莊嚴網為際。
一切天人、在七寶樹林上空、一切七重羅網四週所垂掛的寶玲中住、故經文曰:依一切樹林莊嚴寶輪網海住。
一個寶玲是一個世界、一切寶玲的形狀、似方似圓、而有八隅角、故經文曰:其形普方、而多有隅角。
一一寶玲皆係以如意珠王自然而成、寶玲不鼓自鳴、出梵音聲、普為一切天人演說妙法、同時各放無量光焰、集聚虛空、化成各色光明祥雲、彌覆本世界上、故經文曰:梵音摩尼王雲、以覆其上。
第五重佛剎、有微塵數世界、及有微塵數星系周匝圍繞。諸星系、皆為此界天人聞法修習處。
佛號香光喜力海、謂此佛、能演無量馨香、如寶樹妙花。寶光如寶樹 羅網、異變無量光明、普攝眾生。以梵音聲為一切眾廣說微妙法、令一切眾聞法生喜、得無上力、智慧如海。
華嚴經曰:以寶王莊嚴幢為際、依金剛宮殿海住、其形四方、摩尼王髻帳雲而覆其上。六佛剎微塵數世界周匝圍繞、佛號普光自在幢。
山海慧註解:
第六重華藏世界、以能生眾寶、及雨水甘露的如意珠王、及其分生十四支寶池之畔為界、故經文曰:以寶幢莊嚴幢為際。
第六重華藏世界、係在各七寶地上面、七寶池畔、七寶樹林間、以七色殊異金剛鑽所成的七重宮殿樓閣中而住。一一界中、有五百億宮殿、故經文曰:依金剛宮殿海住。
宮殿樓閣、外形四方、內之樓閣為八隅、天人菩薩住在其中、修習禪定。一一七寶地、以八尺寬的黃金、作為分界。一一寶地、四面平正、平坦曠蕩、無所限極、故經文曰:其形四方。
第六重佛剎、一一世界上、一一金剛宮殿的壁上、皆各有五千六百顆摩尼珠、莊嚴如帳。一一摩尼珠、各演出千道光明、一一輻射光中、各有八萬四千光焰、狀如日輪、極光炎明。無量輪狀光焰、交織如雲、彌覆第六重佛剎之上、故經文曰:摩尼輪髻帳雲、而覆其上。
第六重佛剎、有微塵數世界。及有微塵數星系周匝圍繞。諸星系、皆為此界天人聞法修習處。
佛號普光自在幢、謂此佛、普放無礙智慧光、為一切眾生廣說解脫自在的無礙智慧、安立眾生、於佛正道、解脫自在、到佛彼岸。
華嚴經曰:以種種花莊嚴為際、依一切寶色焰海住、其狀猶如樓閣之形。一切寶色衣真珠楯雲而覆其上。七佛剎微塵數世界周匝圍繞、純一清淨、佛號歡喜海功德、名稱自在光。
山海慧註解:
第七重華藏世界、在七寶樹上空的第一重寶羅網上、以寶網四週的寶玲、與寶樹上寶花、作為分界、故經文曰:以種種花莊嚴為際。
七重羅網係以百千異色眾寶、黃金為縷、與百千珍異真珠結為寶網。一切眾寶、各出無量異色光焰、光焰交織如海、故經文曰:依一切寶色焰海住。
此層寶網、無量無數、一一界內、光焰海中、自然化出、五百億宮殿樓閣、七重八隅、如以七色殊異金剛鑽所成、而無質體、一切天人童子、住宮殿中、聞法修行、亦有遊戲伎樂者、故經文曰:其狀猶如樓閣之形。
此界天人童子、身上寶衣、各五百億釋迦毗楞伽摩尼以為瓔珞、一一摩尼珠、照耀五萬里、一一寶衣、猶如和合百億日月、光耀不可具名。童子身上寶色衣、及樓閣 宮殿 欄楯上的寶珠、各出無量光焰、化成寶色祥雲、彌覆於此世界、故經文曰:一切寶色衣、真珠欄楯雲、而覆其上。
第七重佛剎、有微塵數世界、虛空中有微塵數星系周匝圍繞。諸星系、皆為此界天人聞法修習處。此佛剎、純無質體、故經文曰:純一清淨。
第七重佛剎、其佛、號歡喜海功德。又有別名、稱為自在光者、謂第七重華藏世界、為一切初證歡喜地(須陀洹)之天人、聞佛說法之處。別名自在光者、謂初地菩薩、居此界、聞佛說法、蒙佛授記、禪定神通皆得自在無礙、而能披宏誓鎧、再入三界、示現同事、自覺、覺他、解脫自在。
華嚴經曰:以出一切聲摩尼王莊嚴為際、依種種寶色蓮華座虛空海住、其狀猶如因陀羅網。以無邊色華網雲而覆其上。八佛剎微塵數世界周匝圍繞、佛號廣大名稱智海幢。
山海慧註解:
第八重華藏世界、在七寶樹上空、第二重寶羅網上。此重佛剎、有無數無量寶網、一張寶網即為一個世界。一一世界(寶網)四週、所垂掛的寶玲、皆以能出一切微妙音聲的如意珠王所成、而為此佛剎一一世界的分界、故經文曰:以出一切聲摩尼王、莊嚴為際。
此重寶網上、一一界內、皆有無量無數、種種寶色蓮花座、一一蓮花座、各放無量光燄。一一界內、蓮花座光燄中、自然化成五百億七寶樓閣宮殿。一一樓閣宮殿、七重八隅、如以七色殊異金剛所成、而無質體、諸天童子、住在其中、故經文曰:依種種寶色蓮花座虛空海住。
此佛剎、一切宮殿樓閣、如前所說、如以七色殊異金剛所成、而無質體、視之能見、觸之無物、卻能隨心所欲、選居其中、逍遙自在、如在真實樓閣之中、故經文曰:其狀如因陀羅網。
因陀羅網、即是天帝網、謂其虛透無質、而能網羅一切、即使微塵、亦不能漏。
第八佛剎、寶羅網上、無數無量、七寶色蓮花座。及其虛空中、無量無數、如天帝網的宮殿 樓閣上、皆有無數明珠、一一明珠、演放無量光焰、住於虛空、密集如各寶色祥雲、彌覆本界之上、故經文曰:以無邊色華網雲而覆其上。
第八佛剎、有微塵數世界、於世界外的虛空中、又有微塵數星系周匝圍繞。諸星系、皆為此界天人之聞法修習處。
佛、號廣大。名、稱智海幢。謂此佛之功慧力廣大無邊、普及一切世界、令一切眾、入佛大智慧海、登佛彼岸。「幢」即是佛彼岸也。
華嚴經曰:以心王摩尼莊嚴輪為際、依恆出一切妙音聲莊嚴雲摩尼王海住、其狀猶如梵天身形。無量寶師子座雲而覆其上。九佛剎微塵數世界周匝圍繞、佛號清淨月光明相無能催伏。
山海慧註解:
第九重華藏世界、在七寶樹上空、第三重寶網上。此重佛剎亦有無量無數張的寶網、每一張寶網、即是一個華藏世界。一一寶網、以能隨心所欲而生一切寶的如意珠王、垂掛於寶網四週。一一如意珠王、各放無量光明、狀如日輪極光炎明、故經文曰:以心王摩尼莊嚴輪為際。此心王摩尼、即是寶網四週垂掛的寶玲。
此層寶網上、有能恆出一切妙音聲、及能同時恆出無量寶色莊嚴雲的如意珠王、徧布無量。一一網上各有五百億如七色殊異金剛樓閣宮殿、故經文曰:依恆出一切妙音聲莊嚴雲摩尼王海住。
此恆出一切妙音聲莊嚴雲摩尼珠王、其形狀一一皆如梵天天人的身形、故經文曰:其狀猶如梵天身形。
第九重佛剎、一一寶網世界中、皆有一座、以無量眾寶如意珠所莊嚴的佛座金剛臺。此金剛臺、演出無量光焰。一一光焰、狀如日輪、密集成無量寶色祥雲、彌覆於本界上、故經文曰:無量寶師子座雲、而覆其上。
第九重佛剎、有微塵數世界。其虛空中、復有微塵數星系周匝圍繞。諸星系、皆為此界天人、聞法修習處。
其佛、號清淨月 光明相 無能催伏。謂此佛、光明相好具足圓滿、如清淨明月。以智慧光、普潤眾人天、滅煩惱火、得大清涼。神力智慧、至高至勝、故曰:無能催伏。
華嚴經曰:以無邊莊嚴真珠藏寶瓔珞爲際、依一切莊嚴寶師子座摩尼海住、其狀周圍十須彌山。微塵數一切香摩尼華須彌雲彌覆其上。十佛剎微塵數世界周匝圍繞、純一清淨、佛號一切法海最勝王。
山海慧註解:
第十重華藏世界、在七寶樹上空、第四重寶網上。以無量無數真珠藏寶、作為寶玲、垂掛於此佛剎一一寶網四週、作爲分界。寶玲形狀、如同瓔珞、似圓非圓、似方非方、而有八隅、故經文曰:以無邊莊嚴真珠藏寶瓔珞爲際。
寶網之上、係以莊嚴如來佛座金剛臺的摩尼珠、金剛甄叔迦寶(硃紅金剛鑽)、梵摩尼寶(黃色、青色、白色、極光炎明的如意珠)、綠真珠(金翅大鵬鳥嘴兩邊的真珠)、如是無數摩尼珠、莊嚴於能出一切香的金剛摩尼花(紫色金剛鑽花、其花出一切奇香、花質紫透而柔軟)上。每一朵金剛摩尼花、其狀皆如佛座金剛臺、結為此佛剎無量寶網。一一網上、眾金剛摩尼花、光燄交織、各世界中、各自化出五百億樓閣宮殿、一一皆如以七色殊異金剛所成、而無質體、故經文曰:依一切莊嚴寶師子座摩尼海住。
結爲此重寶網的金剛摩尼花師子座、一一皆如以十個地球合成、非常巨大、故經文曰:其狀、周圍十須彌山。
第十重佛剎、有微塵數、出一切奇香的金剛摩尼花師子座、一一皆如十須彌山。一一香摩尼花、上的摩尼珠、各放無量寶色光燄、狀皆如日輪、密集如雲、彌覆於十佛剎上空、故經文曰:微塵數一切香摩尼花須彌雲、彌覆其上。
第十佛剎、有微塵數世界、虛空中復有微塵數星系周匝圍繞、諸星系皆如佛剎、琉璃透明、而爲此界天人之聞法修習處、故經文曰:純一清淨。
佛、號法海最勝王、謂此佛、六波羅蜜、正徧知、十力、四無所畏、三明六通、神力無上、多聞第一、受世尊命、能開演如來無量義、至尊至上無上佛道、令諸人天菩薩、皆證無上涅槃。
第十一重:恆出現帝青寶光明、華藏世界
華嚴經曰:以極堅牢不可壞金剛莊嚴爲際、依種種殊異花海住、其狀猶如半月之形、諸天寶帳雲而覆其上。十一佛剎微塵數世界周匝圍繞、佛號無量功德法。
山海慧註解:
第十一重華藏世界、在七寶樹上空、第五層寶羅網上、以極堅牢不可壞金剛鑽、作為寶玲、垂掛於此重華藏世界無量寶網四週、作為分界、故經文曰:以極堅牢不可壞金剛、莊嚴爲際。
第五層寶網、亦以無數無量、珍異真珠、黃金爲縷、結爲寶網。一一寶網之上、有無量無數七寶金剛蓮花、演放無量光明馨香。界內金剛蓮花、大光明中、自然化出、五百億七寶樓閣宮殿、七重八隅、而無質體、諸天人菩薩、自然在中、聞法修行、故經文曰:依種種殊異花海住。
一一金剛蓮花、一一敷放、皆如半月「」、故經文曰:其狀猶如半月之形。
一一金剛蓮花瓣上、皆有百億炎明摩尼珠、在花脈上、以爲映飾、狀如諸天寶帳。其摩尼光燄、住於虛空、化成各色祥雲、彌覆本界之上、故經文曰:諸天寶帳雲、而覆其上。
第十一佛剎、有微塵數世界。虛空中復有微塵數星系周匝圍繞。諸星系、皆為此界天人聞法修習處。
佛、號無量功德法。謂此佛、證六度萬行、具足無量功力。依如來所行四十八願、自覺、覺他、覺行、善修滿足、證無量德力。於如來正法眼藏中、依願證得十號、十力、四無所畏、三明六通、無上解脫、無量法力。而以此無量功德法藏、普施一切、令皆得無餘涅槃、故號此佛:無量功德法。
華嚴經曰:以普光莊嚴爲際、依華旋香水海住、狀如華旋、種種衣雲而覆其上。十二佛剎微塵數世界周匝圍繞、佛號超釋梵。
山海慧註解:
第十二重華藏世界、在七寶樹上空、第六重寶網上。以普放光明的如意珠、作爲寶玲、垂掛於十二佛剎一一寶網四邊、作爲分界、故經文曰:以普光莊嚴爲際。
第六層寶網、出無量光明、一一網界內、其光化成華旋香水海。此香水海、右旋微瀾迴流、普六震動、形成眾多無數小旋渦。旋渦形狀、皆自然成七寶蓮花狀、故名華旋香水海。
華旋香水海、出無量光燄、光燄交織、一一界中、自然化出、五百億七寶宮殿樓閣、七重八隅、如以七色殊異金剛所成、而無質體、諸天人菩薩、自然在中。故經文曰:依華旋香水海住、狀如華旋。
其樓閣中、一一菩薩童子、身上寶衣、皆有五百億釋迦毘楞伽摩尼、以為瓔珞。一一摩尼珠、演出光明、照五萬里、猶如和合百億日月其光凝聚、住於虛空、化成各色祥雲、彌覆本界之上、故經文曰:種種衣雲而覆其上。
第十二佛剎、有微塵數世界。界外之虛空中、復有微塵數星系周匝圍繞。諸星系、皆為此界天人、聞法修習處。
佛、號超釋梵。謂此佛、是天人師、以正法眼藏、教導此界的天人菩薩、捨二十五有之法、成就佛道、無餘涅槃、故號:超釋梵。
華嚴經曰:以金剛莊嚴爲際、依種種色風輪所持蓮華網住、狀如虛空。以普圓滿天宮殿莊嚴虛空雲而覆其上。十三佛剎微塵數世界周匝圍繞。其佛即是、毘盧遮那如來世尊。
山海慧註解:
第十三重華藏世界、在七寶樹上空、第七重寶網上。以普放祥光、無堅不催、隨心欲令、出ㄧ切寶的金剛如意珠、作為寶玲、垂掛於此華藏世界、一一寶網的四面、作爲分界。故經文曰:以金剛莊嚴爲際。
第十三重華藏世界、具足了二十重華藏世界全部所有功德、而名為「娑婆華藏世界」、又名為「極樂世界、極樂國土」。此世界、在七寶樹上空的第七層寶羅網上。此重寶網、出無量光明、光中化出、七寶地、七寶池、七寶樹、樹上寶蓋、七重寶網、寶網上又有如同第十四重華藏世界至第二十重的七層光明臺。故世尊演說觀無量壽佛四十八願無量義禪經、令諸世間ㄧ切信樂者、依法修行、若能見到世尊的第十三重極樂國土、即見全部二十重華藏世界。當行者諦觀深入第十一觀時即見世尊第十三重華藏世界、並在大勢至菩薩光中、見全部二十重ㄧ切國土、及無量諸佛的相好光明。深入第十二觀的三昧、是行者即入華藏第十三重、受世尊授菩提記。十三觀至十六觀的一切三昧、乃是行者於華嚴三昧(首楞嚴三昧)中、進入二十重華藏世界各處、與虛空中無量星系、依佛正法眼藏、諦審ㄧ切眾生的無明至老死等十二因緣、究竟證得無生法忍、超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金剛十地、而證等覺圓明。第十三重華藏世界、具足全部二十重一切功德、故經文曰:依種種色風輪所持蓮花網住、狀如虛空。
山海慧乘願再為註解:「種種色風輪」即是種種色的七寶樹。第四觀的寶樹觀、是轉換風大、寶樹的一切功德、名為如來風輪。「種種色風輪所持蓮花網」即是七寶樹上的七層寶羅網、因為七重寶網、重重皆有無數蓮花座、是以稱七重寶網為蓮花網。「狀如虛空」者、第十三重佛剎、具足全部二十重佛剎所有功德、最為高廣無量、佛剎中ㄧ切莊嚴、皆視之有物、觸之無質、而佛剎中的天人菩薩、能於一切莊嚴之中、聞法享福、遊戲伎樂、故經文曰:依種種色風輪所持蓮花網住、狀如虛空。
第十三重佛剎、居寶樹上空第七層寶網上、此重寶網由無量無數張的寶網、共相合成、平坦曠蕩、不可限極。一一寶網、各是一個世界。一一寶網四週、垂掛著、普放祥光、無堅不催、隨心欲令、出一切寶的金剛如意珠、作為寶玲。無量寶玲、作為每一世界的分界。每一寶網之上、即是七寶地中的單一種寶地。一一寶地上、有無數七寶樹。一一界中有八如意珠王、依八方位安立、各自分生十四支寶池、池中八功德水盈滿、一一池中、各六十億七寶蓮花、普放光明、光中無量馨香。一一界內的七寶池畔、有五百億四方形的七寶宮殿、七層樓閣、在寶樹下。一一寶樹上、皆有七寶果光明化成的華幢寶蓋、映現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佛事。寶蓋上空、有七重寶羅網、七重寶網一切功德莊嚴、如華藏世界第七重至第十三重。寶網上空、又有七重光明臺、每一重光明臺的功德莊嚴、皆與華藏世界第十四重至第二十重完全相同。七重寶網及七重光明臺上、無量無數宮殿、寶珠、寶衣、樂器、及七寶樹、池中金剛寶沙、七寶蓮花、各出無量光燄、瀰漫虛空、遠方眺望、如寶色祥雲、瀰漫於空中宮殿樓閣十方面、故經文曰:以普圓滿天宮殿莊嚴虛空雲、而覆其上。
十三佛剎、有微塵數世界、世界之外、虛空之中又有微塵數星系周匝圍繞。諸星系、皆為此界天人聞法修習處。每重華藏世界、各有五百億阿僧祇佛土。一一佛土虛空、各有一個大銀河系。各大銀河系中、各有五百億中銀河系。一一中銀河系中、各六十億小銀河系。一一小銀河系中、又有三十六億個太陽系。每個太陽系中、各有八千零六十四個星球。也就是說一個佛土的虛空中、漂浮著八十七億零九百一十二萬兆兆個星球、也就是「一阿僧祇數」的星球。而我們現在所居住的地球、正是在第十三重佛剎世界外虛空中、位於距十三佛剎世界最中央的如來華座(金剛臺)東方、隔十萬億個佛土(十兆個佛土)的太陽系中、故釋迦牟尼佛在阿彌陀經中說:「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
十三佛剎、其佛即是、毘盧遮那如來世尊。謂第十三重華藏世界的主宰、即是無量壽無量光的大日如來阿彌陀佛。
「毘盧遮那」即是:無見頂相、無量壽、無量光。其光貫徹二十重佛剎及其虛空無量星系 星球、而無障礙、故又稱「大日如來」。佛的無量光是我們肉眼看不見的、佛光的穿透力、超越我們現在的「x光」有無量恆河沙數阿僧祇倍、我們的肉眼看不見簡單的x光、如何能見佛的無量光呢?
「如來」即是:法身慧命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永恆不變不異、神通神力最尊無上、故號如來。
「世尊」即是:創造華藏世界及無量星系、二十五有、及ㄧ切物的真神、真主宰。一切世間(三界二十五有、一切眾生)、出世間、(華藏世界佛剎中、一切諸佛、菩薩、天人)、的至尊主宰真神、一切世間及出世間、皆共尊重、不敢違逆、故名「世尊」。
「無見頂相」即是:如來世尊至尊至上的唯一法身。當世尊端坐第十三佛剎中央的金剛臺時、世尊的法身貫穿過上方第二十重妙寶燄華藏世界、一切人天、魔眾、諸佛菩薩、皆不能見世尊頂。當世尊站立時、足踏第一重最勝光徧照華藏世界下方七寶香水海之底、法身貫穿過上方第二十重妙寶燄華藏世界、一切人天、魔眾、諸佛菩薩、皆不能見世尊頂、故稱世尊為無見頂相如來世尊。
「毘盧遮那」華語為「光徧一切處」、祂即是:無量壽如來、無量光如來、大日如來、普賢王如來、大佛頂首楞嚴如來、阿彌陀如來、釋迦牟尼如來、薄伽梵、般伽梵、耶和華、耶蘇、阿拉真宰、穆罕默德、鴻鈞道祖、真神、無極老。祂化身無量、假名異號、教化無量無方、故稱「光徧一切處」。妙法蓮華經中釋迦牟尼如來世尊曰:我常住此娑婆世界、說法教化、亦於餘處、導利眾生。
華嚴經曰:以一切寶莊嚴為際、依種種寶衣海住、其狀如執金剛形、無邊色金剛雲而覆其上。十四佛剎微塵數世界周匝圍繞、佛號徧法界勝音。
山海慧註解:
第十四重華藏世界、在第十三佛剎上方(寶樹上第七重寶網上方)、過微塵數星系、其上、第一重由各色七寶地化出明月所組成的大光明臺上。一一光明臺四邊、各有百億、以七色殊異金剛為主體、又以百千眾寶、無量樂器、莊嚴而成的金剛百寶華幢、作為此佛剎一一世界的分界、故經文曰:以一切寶莊嚴為際。
第十四佛剎、有微塵數光明臺組成、一一光明臺即是一一世界。一一世界中、懸無量種寶衣。一一寶衣、有五百億釋迦毗楞伽寶、以為瓔珞。一一摩尼珠、演放無量光燄。一一界中、無量光燄自然化現五百億宮殿樓閣、七重八隅、如以七色殊異金剛所成、而無質體、諸佛菩薩、自然在中、休閒安養。故經文曰:依種種寶衣海住。
無量寶衣上的摩尼珠、大小皆如人以一手所能執取的金剛(鑽石)一樣、故經文曰:其狀如執金剛形。
十四佛剎中、無量無數、各色金剛、各放無量光明烈燄、住於虛空、化為無邊色祥雲、彌覆本界之上、故經文曰:無邊色金剛雲、而覆其上。
十四佛剎、有微塵數世界。其世界外、虛空中復有微塵數星系周匝圍繞。諸星系、皆為此界天人聞法修習處。
佛、號徧法界勝音。謂、佛能以無礙微妙法音、為諸眾生、說微妙法、法音彌徧法界也。
華嚴經曰:以一切莊嚴帳為際、依淨華網海住、其狀猶如卍字之形、摩尼樹香水海雲而覆其上、十五佛剎微塵數世界周匝圍繞、純一清淨、佛號不可催伏力普照幢。
山海慧註解:
第十五重華藏世界、在虛空中第二重光明臺上、以一切如意珠、莊嚴於金剛百寶華幢上、作為此佛剎一一世界的分界、故經曰:以一切莊嚴帳為際。
此重華藏世界、一一界中、皆是淨妙七寶蓮花海、一一界中皆有無量無數淨妙七寶蓮花、蓮花排列成無數卍形狀、組成網海。蓮花光燄交織、於光燄中、自然化成五百億七寶樓閣、七重八隅、如以七色殊異金剛所成、而無質體。諸佛菩薩自然在中。故經文曰:依淨花網海住、其狀如卍字之形。
第十五佛剎、諸界中七寶池畔、有眾多七寶栴檀香樹。摩尼香樹與香水海中無數七寶蓮花、及池中金剛寶沙、放射無量光燄、凝聚虛空、化成各色香豔祥雲、彌覆本界之上、故經文曰:摩尼樹香水海雲、而覆其上。
十五佛剎、有微塵數世界。其世界外、虛空之中、復有微塵數星系周匝圍繞。諸星系、純是七寶香水海、為諸天人之聞法修習處。以純是七寶香水海故、經文曰:純一清淨。
十五佛剎、其佛、號不可催伏力普照幢。謂此佛、功慧力至高至上、一切世間無不被催伏者、此佛以無量智慧力、催伏一切世間的塵勞垢習、以無量智慧光(無上法藏)、普被法界、令諸眾生、到佛彼岸。
華嚴經曰:以無盡寶雲摩尼王為際、依種種香燄蓮花海住、其狀猶如龜甲之形。圓光摩尼輪栴檀雲而覆其上。十六佛剎微塵數世界周匝圍繞、佛號清淨日功德眼。
山海慧註解:
第十六重華藏世界、在虛空中第三重光明臺上、一一光明臺四邊以無量無盡出香色寶雲的如意珠王、莊嚴於金剛百寶華幢上、以此華幢作為塵數光明臺的分界、以一個光明臺為一個世界、故經文曰:以無盡寶雲摩尼王為際。
第十六佛剎、一一世界中、皆是七寶香燄蓮花海(七寶香水海上、有無數七寶香燄蓮花。其七寶香水海、即是非常廣大的七寶池)、一一蓮花瓣上的摩尼珠、各演無量光燄、於大光明中、一一界內、自然化出、五百億宮殿樓閣、七重八隅、如以七色殊異金剛所成、而無質體、諸佛菩薩、自然在中、故經文曰:依種種香燄蓮華海住。
十六佛剎、一一界中、無數七寶香燄蓮花、一一花瓣、皆似龜甲的形狀、故經文曰:其狀如龜甲之形。
十六佛剎、一一界內、七寶池畔、有七寶栴檀樹、眾寶樹與無量香燄蓮花瓣上摩尼珠、各放無量光燄、狀如日輪、住於虛空、化作眾寶色栴檀香雲、彌覆本界之上、故經文曰:圓光摩尼輪栴檀雲、而覆其上。
十六佛剎、有微塵數世界。其世界外、虛空中復有微塵數星系周匝圍繞。諸星系、皆為此界天人聞法修習處。
佛、號清淨日功德眼、謂此佛、法眼戒律、無上清淨、如大日如來、能以清淨智慧功德、教化一切世間、開諸眾生、一切智眼、令得無上涅槃。
華嚴經曰:以一切眾生形摩尼王為際、依光明藏摩尼王海住、其形八隅。以一切輪圍山寶莊嚴華樹網彌覆其上。十七佛剎微塵數世界周匝圍繞、佛號無礙智光明徧照。
山海慧註解:
第十七重華藏世界、在虛空中第四重光明臺上、此佛剎無量 光明臺四邊、亦各有百億金剛百寶華幢、作為一一世界的分界。此佛剎一一金剛百寶華幢上、皆以二十五有眾生形狀的巨大如意珠、裝飾在華幢上、作為一一世界的分界、故經文曰:以一切眾生形摩尼王為際。
此重華藏世界一一光明臺界內、有八個光明無量的如意珠王、一一珠王皆在七寶合成的寶池中。一一珠王、各自分生十四支寶池、一一池中、各六十億七寶蓮花。一一寶池、其摩尼水、湛然盈滿、廣闊無邊、猶如大海、故稱為「光明藏摩尼王海」。摩尼王海光燄交織、一一界中自然化出五百億宮殿樓閣、七重八隅、如以七色殊異金剛所成、而無質體、諸佛菩薩、自然在中。故經文曰:依光明藏摩尼王海住。
十七佛剎中、一一池中摩尼珠王、皆似圓非圓、似方非方、而有八隅。故經文曰:其形八隅。
十七佛剎、一一光明藏摩尼王海岸上、有一寶乃至七寶所成、高大如天的栴檀香樹、以寶樹上的眾寶羅網、彌覆本界之上。故經文曰:以一切輪圍山寶莊嚴華樹網、彌覆其上。
十七佛剎、有微塵數世界。其世界外、虛空中復有微塵數星系周匝圍繞。諸星系、皆為此界天人聞法修習處。
佛、號無礙智光明徧照。謂此佛、以無量法藏智慧、教化眾生、光明徧照一切法界、無所障礙。令一切眾、脫生死海、證大般涅槃。
華嚴經曰:以一切殊妙相莊嚴為際、依眾妙華師子座海住、狀如珠瓔、以一切寶香摩尼王圓光雲而覆其上。十八佛剎微塵數世界周匝圍繞、純一清淨、佛號無量方便最勝幢。
山海慧註解:
第十八重華藏世界、在虛空中第五重光明臺上。一一光明臺四邊的金剛百寶華幢上、所有的如意明珠、皆能顯現諸佛一切殊妙莊嚴法身相好、以此寶幢、作為一一世界的分界。故經文曰:以一切殊妙相莊嚴為際。
此佛剎、諸光明臺界中、無量無數眾寶所成蓮花、一一蓮花皆如世尊的師子座、在於七寶香水海(七寶池)中。眾妙華師子座各放大光明、大光明中、一一界內、各化出五百億宮殿樓閣、七重八隅、如以七色殊異金剛所成、而無質體、諸佛菩薩自然在中、故經文曰:依眾妙華師子座海住。
眾妙華師子座、蓮花敷放、似圓非圓、似方非方、而有八隅、整齊排列、故經文曰:狀如珠瓔。
眾妙華師子座、以能出大光明與一切香的如意珠莊嚴於花瓣上。無量無數寶香摩尼珠、各演出無量光燄馨香、一一光燄狀如日輪、住於虛空、化作眾寶色香燄祥雲、彌覆本界之上。故經文曰:以一切寶香摩尼王圓光雲、而覆其上。
十八佛剎、有微塵數世界。其世界外、虛空中復有微塵數星系周匝圍繞。諸星系亦純是眾妙蓮花香水海、為此界天人修行之處。故經文曰:純一清淨。
其佛、號無量方便最勝幢。謂此佛、證無上功慧力、知一切眾生根性、以無量方便法門、引度眾生、使漸漸修行、而增進至最尊最勝的第一義諦、到佛彼岸。「幢」這一字、若在佛的法號中、皆應解釋為「佛彼岸」。
華嚴經曰:以出無盡寶摩尼王為際、依無量色香燄須彌山海住、其狀猶如寶華旋布。以無邊色光明摩尼王帝青雲而覆其上。十九佛剎、微塵數世界周匝圍繞、佛號普照法界虛空光。
山海慧註解:
第十九重華藏世界、在虛空中第六重光明臺上。此佛剎內、一一光明臺四邊、亦各有百億金剛百寶華幢。一一華幢上、皆以千顆能出無盡寶色祥雲的如意珠王、莊嚴校飾、作為此佛剎一一世界的分界、故經文曰:以出無盡寶雲摩尼王為際。
十九佛剎、諸光明臺界中、各有五百億、能出無量寶色光、無量馨香、無量光燄、非常巨大、看起來像現在的地球那麼高大的光明香燄摩尼珠、在七寶香水海上。遠方眺望一一佛剎中、猶如百寶蓮花無量無數徧布在七寶池中一樣、故經文曰:其狀猶如寶華旋布。
十九佛剎、有微塵數世界、一一界中、七寶香水海上、各五百億無量色香燄須彌山摩尼珠王、各放無量色香燄。大光明馨香中、一一界內、自然化出五百億宮殿樓閣、七重八隅、如以七色殊異金剛所成、而無質體、諸佛菩薩、自然在中。故經文曰:依無量色香燄須彌山海住。
十九佛剎、一一界中、各有五百億無量色香光明摩尼珠王。以及界上華幢各有無量無數、能出無盡寶色祥雲摩尼王、各演出無量無盡光明馨香與寶色祥雲、凝聚虛空、化成寶青色香燄祥雲、彌覆本界之上。故經文曰:以無邊色光明摩尼王帝青雲、而覆其上。
摩尼王:即是華幢上能出無盡寶色祥雲、很大的如意珠。
摩尼帝:即是佛剎中、無量色香燄須彌山海中、出無量寶色、無量馨香、無量光燄、巨大如須彌山(地球)的摩尼珠。因它比華幢 摩尼王更巨大千萬倍、故稱「摩尼帝」。
十九佛剎、有微塵數世界。其世界外、虛空中復有微塵數星系周匝圍繞。諸星系、皆為此界天人修行之處。
其佛、號普照法界虛空光。謂此佛、以無上法藏智慧光、普度法界眾生、開智慧眼、除一切垢習盲闇、出離生死、證大般涅槃。
華嚴經曰:以普光明日月寶為際、依一切諸天形摩尼王海住、其狀猶如寶莊嚴具。以一切寶衣幢雲、及摩尼燈藏網而覆其上。二十佛剎微塵數世界周匝圍繞、純一清浄、佛號福德相光明。
山海慧註解:
第二十重華藏世界、名「妙寶燄華藏世界」、又名「上方光明王佛剎」、位於七寶樹上七重羅網上空的第七層光明臺上。此佛剎、有微塵數光明臺、一一光明臺、即是一個佛剎世界。一一光明臺四週、亦各有百億金剛百寶華幢、作為世界的分界。
二十佛剎、一一金剛百寶華幢上、以能永恆放大光明的日光如意明珠與月光如意明珠莊嚴於華幢上、作為佛剎世界一一界的分界。故經文曰:以普光明日月寶為際。
二十佛剎、一一七寶香水海上、各有五百億、二十五有一切諸天天人形狀的如意珠王、豎立在海面上、遙望猶如眾寶莊嚴的寶塔。故經文曰:其狀猶如寶莊嚴具。
如前所說、一一七寶香水海上諸天身形的如意珠王、各演無量光燄、一一界內、大光明中、自然化出五百億宮殿樓閣、七重八隅、如以七色殊異金剛所成、而無質體、諸佛菩薩、自然在中。故經文曰:依一切諸天形摩尼王海住。
二十佛剎中、諸佛菩薩、身上寶衣、皆有五百億釋迦毗楞伽摩尼、以為瓔珞。一一瓔珞、演放無量光明與馨香。作為分界的無量華幢上無量無數日光摩尼、月光摩尼、各出無量光燄、與佛 菩薩身上寶衣瓔珞無量光燄、住於虛空、化作各色香燄祥雲、祥雲中復有無量光燄化成眾多無數摩尼珠、組成摩尼珠寶羅網。摩尼寶網一一摩尼珠、演放無量色光明、在各色祥雲中、狀如無數明燈。二十佛剎一一世界上、皆以此寶衣華幢的香燄祥雲及摩尼寶網、彌覆於上。故經文曰:以一切寶衣幢雲、及摩尼燈藏網、而覆其上。
第二十重華藏世界、有微塵數佛剎世界、一一世界亦同其他十九重佛剎、平坦曠蕩、不可限極。第二十佛剎世界、已至最高盡處、其中有微塵數星系周匝圍繞、其上已無世界與星系。如來世尊之頂、恆超第二十佛剎之上、超一切寶衣幢雲、及摩尼燈藏網之外故、無量諸佛菩薩、外道魔眾、釋、梵、諸天、龍、夜叉、一切二十五有、皆不能見如來頂、故世尊有「無見頂相」之殊勝妙相。
第二十重華藏世界、其佛、號福德相光明。謂此佛、福 慧俱足、六度萬行之功德圓滿、具足三十二相、八十妙好、以無上法藏之智慧光明、普照法界一切諦觀憶念無量壽佛的眾生、使成無上 正智 正等 正覺。此佛、又名為「光明王佛」。
第二十重佛剎、唯有如微塵數的佛剎世界、虛空中有微塵數星系圍繞、其上更無星系。故經文曰:純一清凈。
華藏二十重世界、重要秘語註釋。(終)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第一義正解
(釋迦如來弟子 山海慧 註解)
般若心經乃大圓鏡智的真功夫,不是如一般没修禪觀入於大定的人,所說的物質變能量,能量變物質之說。願真修行的菩薩,見此註解,個個心開悟解,見性明心,直了成佛。
講到見性明心,直了成佛。很多人會問:究竟是「見性明心」才對,或者「明心見性」才對?
我答:這兩個都是佛說,兩個都對,惟次第不同。「明心見性」是說一般凡夫須先明白「四智菩提心」,才能見性。「見性明心」是說「見性」功深後,才能「明心」證「無生法忍」,究竟「無生忍」而成佛。所以,没有那一個對的問題。你若能見性,則明心可望,你若只修嘴皮功夫,不管你是○○大師、○○上人,地藏菩薩總會在地獄等著你的到來,那時悔之已晚矣!
我山海慧講般若心經已很多次,每次說的層次皆不同,但道理一樣。前所說為引凡夫入佛道,中所說為引入中乘,今所說是為大菩薩說也。一般凡夫不能識而言「怪」! 何怪之有,没入道者與說大菩薩道,那才怪呢!
西元二0二0 五月 二十三日 山海慧書於台東.東河 農舍
摩訶:廣大無量無邊,無內無外無中間。
般若:無礙大智慧。
波羅蜜:到佛彼岸。又謂證大果。
多:無量義。
心:靈敏的潛意識。
經:豎窮三際時,橫徧十方處,不移不易之真理。此經是佛說大圓鏡智,究竟成佛的事,非一般凡夫所能知也。
觀自在:修行如來第一義觀無量壽佛經,從成所作智,入妙觀察智,入平等性智,究竟入于大圓鏡智,而得自在無礙的行者。
菩薩:能自利、 利他、 覺有情之行者,謂之菩薩。
行深:修行見性,深入。
般若波羅蜜多時:無礙大智到佛彼岸無量義之時。
照見:以潛意識照見, 不是眼睛(肉眼)所見。
五蘊皆空:見性當中的色受想行識,皆入般若真空而無礙。
度一切苦厄:無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怨憎會苦、五陰盛苦。
舍利子:佛祖呼喚一切未證「無生法忍」的菩薩。
色不異空:見性中所見極樂世界(觀無量壽佛經中)一切無量妙色,如實深觀,即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無一切相的「寂靜真空」。空即具足萬有而「無礙」也。
空不異色:寂靜真空,即是依觀無量壽佛經見性,從第一觀到第十三觀裡,一切具足萬有而無礙的無量妙色。
色即是空:見性中觀無量壽佛經第一觀至第十三觀裡,一切具足萬有的無礙妙色,即是寂靜真空。
空即是色:寂靜真空,即是見性中觀無量壽佛經裡的具足萬有而無礙的無量妙色。
受:在寂靜無為的禪定中,極樂世界中的一切感受。
想:在寂靜無為的禪定中,極樂世界中的一切思惟。
行:在寂靜無為的禪定中,極樂世界中的一切行動。
識:在寂靜無為的禪定中,極樂世界中的一切識別。
亦復如是:亦全部入于真空實相之中。
舍利子:世尊在呼喚尚未成就「無生法忍」 的行者。
是諸法「空相」:觀無量壽佛經中的萬法(無量義),皆入于禪定的真空實相,一切萬法以「空相」為本。
「空相」即是寂靜真空中,自然妙有極樂世界一切實相。在無量相之中,心無掛礙一切相,不為一切相所牽絆。
世尊於無量義經云:實相者即無相也,如是無相,無相不相,不相無相,是名實相。
不生、不滅:禪觀寂靜真空之中,極樂世界萬事萬物不生亦不滅。
不垢、不淨:禪觀寂靜真空之中,極樂世界萬事萬物不垢亦不淨。
不增、不減:禪觀寂靜真空之中,極樂世界萬事萬物不增亦不減。
是故空中,無色:是故禪觀寂靜真空之中,無肉眼所見之色。
無受、想、行、識:亦無肉體之感受、思惟、行動、識別。
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肉體之眼見、耳聽、鼻嗅、舌嚐、意識。
無色、聲、香、味、觸、法:無肉眼見色、肉耳聽聞、肉鼻聞香臭、無肉舌辨味、無肉身觸物、無凡夫意識之衍生。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在修行觀無量壽佛經的無為禪觀,在真空寂靜中無眼界(無十八界分的眼界),無眼識(無眼識別的障礙),無眼識界(無肉眼見物、視物辨別的障礙)。無耳界、無耳識、無耳識界。無鼻界、無鼻識、無鼻識界。無舌界、無舌識、無舌識界。無身界、無身識、無身識界。無意界、無意識、無意識界。
眼界:太遠不能見、太近不能見、後面不能見、裡面不能見、太明不能見、太暗不能見、隔物不能見、見前不見後、見左不見右等。
眼識:能辨諸色。沒學過者,見而不能識。
眼識界:不能徧見一切物及見識一切物也。
耳界:太遠不能聽、小聲不能聽、秘密聲不能聽。
耳識:聽而能知。哭聲、笑聲、歌聲、大小聲等。
耳識界:在很多聲中不能辨何物、何方。鬼神畜類之聲,不知其說何事物也。
鼻界:太遠聞不見、隔物聞不見。
鼻識:能辨酸、辣、腐敗、香、臭也。
鼻識界:不能辨眾多味中之味,出于何處、何物也。
舌界:能言語、大小聲、辨味等。
舌識:能辨知酸、甜、苦、辣、鹹、淡、腐之味。
舌識界:不能同時嚐一切物而辨味也。
身界:生存時,身體不能轉換也。
身識:能知痛癢、饑飽、寒熱溫涼。
身識界:不能知種種身之喜惡,及轉化種種身也。
意界:意不能達一切思惟也。
意識:能思惟及轉念也。
意識界:不能轉念思惟而知一切事物也。
以上皆是眼、耳、鼻、舌、身、意的十八界分。是一切修行者,最難了解,最難破除的障礙。惟有在觀無量壽佛經的禪定中才能破,能破此六根的十八界分,即是佛所謂十八阿羅漢。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禪觀寂靜真空之中,無貪瞋癡,亦無貪瞋癡滅盡。
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禪觀寂靜真空之中,無十二因緣法之事。亦無十二因緣法之滅盡。
十二因緣法即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悲憂苦惱。
無苦集滅道:在禪觀寂靜真空之中,無苦諦、無集諦、無滅諦、無道諦。
無智亦無得:在禪觀寂靜真空之中,無智識的產生,亦無任何心得智慧的現象。
以無所得故:在禪觀寂靜真空之中,以無所得之故。
無所:即是虛空藏處。依觀無量壽佛經見性,入于大圓鏡智即是虛空藏處。
得:即是無生法忍也。
無所得:即是虛空藏處無生法忍,真空寂靜無一物也。無一物即具足萬有而無所牽絆也。
菩提薩埵:菩提即是無上大道。此乃佛言成就無上大道的菩薩。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皆依無礙大智到佛彼岸無量義真空實相修行故。
心無罣礙:在無量義寂靜真空之中,對極樂世界萬事萬物皆無所牽絆。
無罣礙故,無有恐怖 :寂靜真空之中,妙觀極樂世界,其中皆無任何恐怖的事。
遠離顛倒夢想:在無量義禪觀真空寂靜之中,没有任何顛倒夢想。
修行的人,最怕的就是顛倒夢想或進入夢鄉而顛倒作夢,以為是入于禪定。
修行者亦最怕患有「被害妄想症」。妄想有人用符咒、邪術在傷害他,這是「我相心魔」,甚至還能通靈,能知他人之事,此事若不自把持真空,那就該去看醫生,否則日久必精神分裂,還修什麼道?「我相心魔」不除,整天疑神疑鬼,疑人在用符咒法術傷害他,這種修行者,終入魔道,無可救藥,有佛亦難救!
「會通靈的人」也要注意了,不要以為那很了不起,大多是外來的精靈,打開你的頂門,進入體內為非作歹,非是自己先天的能力,這叫「入魔」。所入的魔有大也有小,勿當成自己先天的能力,也勿當成是什麼「天命」,那是邪說。
究竟涅槃:能遠離顛倒夢想,在無量義禪觀禪定中,徹底不生不滅。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一切諸佛,皆依循無礙大智到佛彼岸無量義修行。
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能得成無上正智正等正覺。
阿:即是廣大無邊、無內無外無中間,謂之大。
耨多羅:即是如來無量義(又名第一義)見性之正法眼藏。
三藐:謂戒、定、慧等具足也。即是持戒具足、布施具足、忍辱具足、精進具足、禪定具足、智慧具足。六波羅蜜具足謂之三藐。
三菩提:即是自證「無生法忍」,名為「自覺菩提」。
自覺覺他,不擇冤親,平等濟度,名為「覺他菩提」。
大慈大悲,生生世世,入世濟度眾生,為「覺行菩提」。能如上所作,即名三菩提。
現今一群又一群的人乘佛教徒,皆只修行在嘴皮功夫,都没有修行在自性的「無生法忍」。
佛在法華經 妙音菩薩品中云:此閻浮提人,經百千萬億無量阿僧祇劫,終究會成佛。那是佛在說:這個世界上,雖有儒、道、釋、耶、回五大正教在教化,但在百千萬億無量阿僧祇劫裡面,眾生只修嘴皮功夫,只求平安富貴,死後生西天,這樣的眾生遍滿天下,因此雖然經過無量無邊阿僧祇劫,也不能成佛。見此解釋,應速醒悟。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因為三世一切諸佛,皆是修行無礙大智到佛彼岸無量義(第一義諦)正法眼藏,而入世修行教化。
是大神咒:這是宇宙至尊主宰真神,無量無邊法身,無上威德的第一義密持陀羅尼。
是大明咒:這是宇宙至尊主宰真神,無量壽無量光毗盧遮那(英語:火遮那)的第一義密持陀羅尼。
是無上咒:這是宇宙至尊主宰真神,無漏解脫的第一義密持陀羅尼。
是無等等咒:這是宇宙至尊主宰真神,無上正智正等正覺,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菩提的第一義密持陀羅尼。
能除一切苦:神咒護持諸修第一義的行者,淨除三界生死無明,速入三摩地,超越五濁,五陰淨盡,證得無漏解脫的第一義密持陀羅尼。
真實不虛:神咒護持諸修大乘第一義的行者,入如來虛空藏處,成就如來慧命法身,永證大般涅槃,永除分段、變異二種生死之苦。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不虛語者。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以有前述無量無邊功德力故,說此陀羅尼名為:無礙大智慧到佛彼岸無量義(第一義)陀羅尼。
即說咒曰:釋迦牟尼佛如來世尊,當下宣說第一義密持陀羅尼,曰:
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娑婆訶。
此乃如來世尊在教修行如來第一義諦的行者,召喚四大揭諦神金剛密跡等大神來保護修行無上大道的行者,為其破除一切災障,速成無上菩提的陀羅尼。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第一義正解。(終)
人生不精進、喻若樹無根、
採花置日中、能得幾時鮮
人命亦如是、無常須臾間、
勸諸見聞者、勤修乃至真。
著作智慧財產權所有人:釋迦牟尼佛
著作智慧財產權代理人:山海慧(法號)
大佛頂首楞嚴經曰:「汝當恭欽、十方如來、究竟進修、最後垂範」、所指即是本經;無量壽佛經曰:「特留此經、止住百歲」、所指即是本經;阿彌陀經曰:「一切諸佛所護念經」、所指即是本經;妙法蓮華經.法師品曰:「我雖在異國、時時令說法者、得見我身、若於此經、忘失句讀、我還為說、令得具足」、所指即是本經。
佛為護正法眼藏、設立著作智慧財產權代理人執掌正法傳道之要務、若未經代理人傳法、確實了知經中無量妙義並授權者、不得講解此經、不得翻譯 註釋此經。任何人皆不得改寫此經、不得仿冒著作此經、以免誤導眾生、及觸法。
聯絡人:台灣台東.第一義見性道場、妙明師姊
電話:0963-148693
若要究竟了解、現世身出離生死之道、應追根溯源、前來參訪求道。否則、誤解、錯解此無量義最上乘佛道、本經對你便是無意義。
本經可自行複印研讀、感恩影印工作菩薩的用心製作、影印膠裝方法如下:(PDF檔)
⑴ 本經尺寸寬度約十九公分、高度約二十六.七公分、右翻書。
⑵ 佛像頁以A4雪銅紙150G、原尺寸不縮放、置中、彩色、單面列印。
⑶ 從甲頁開始、以A4紙、原尺寸不縮放、置中、黑白、雙面列印。
⑷ 經書封面、以A3雪銅紙210G、原尺寸不縮放、置中、彩色、單面列印、雙面上霧膜保護、防書皮外卷。
⑸ 膠裝前、整理紙張順序、依序為金黃色紙一張、彩色單面佛祖頁一張、黑白雙面經文內頁、最後再放一張金黃色紙。以上全部紙張、在膠裝前、於膠裝側先裁掉多餘的1公分、才可膠裝。
⑹ 進行膠裝。
⑺ 於經本左側再裁掉1公分、上方及下方各裁掉約一.五公分即完成。
初版:西元一九九七年三月六日(內政部登記在案)。
再版:西元二〇〇三年五月八日(農曆四月八日)。
網路電子書版本:西元二〇二二年十月十四日(農曆九月十九日)
書著無量義、惟務利眾生、不求名與利
如來弟子 山海慧著作智慧財產權所有人:釋迦牟尼佛
著作智慧財產權代理人:山海慧(法號)
大佛頂首楞嚴經曰:「汝當恭欽、十方如來、究竟進修、最後垂範」、所指即是本經;無量壽佛經曰:「特留此經、止住百歲」、所指即是本經;阿彌陀經曰:「一切諸佛所護念經」、所指即是本經;妙法蓮華經.法師品曰:「我雖在異國、時時令說法者、得見我身、若於此經、忘失句讀、我還為說、令得具足」、所指即是本經。
佛為護正法眼藏、設立著作智慧財產權代理人執掌正法傳道之要務、若未經代理人傳法、確實了知經中無量妙義並授權者、不得講解此經、不得翻譯 註釋此經。任何人皆不得改寫此經、不得仿冒著作此經、以免誤導眾生、及觸法。
聯絡人:台灣台東.第一義見性道場、妙明師姊
電話:0963-148693
若要究竟了解、現世身出離生死之道、應追根溯源、前來參訪求道。否則、誤解、錯解此無量義最上乘佛道、本經對你便是無意義。
本經可自行複印研讀、感恩影印工作菩薩的用心製作、影印膠裝方法如下:(PDF檔)
⑴ 本經尺寸寬度約十九公分、高度約二十六.七公分、右翻書。
⑵ 佛像頁以A4雪銅紙150G、原尺寸不縮放、置中、彩色、單面列印。
⑶ 從甲頁開始、以A4紙、原尺寸不縮放、置中、黑白、雙面列印。
⑷ 經書封面、以A3雪銅紙210G、原尺寸不縮放、置中、彩色、單面列印、雙面上霧膜保護、防書皮外卷。
⑸ 膠裝前、整理紙張順序、依序為金黃色紙一張、彩色單面佛祖頁一張、黑白雙面經文內頁、最後再放一張金黃色紙。以上全部紙張、在膠裝前、於膠裝側先裁掉多餘的1公分、才可膠裝。
⑹ 進行膠裝。
⑺ 於經本左側再裁掉1公分、上方及下方各裁掉約一.五公分即完成。
初版:西元一九九七年三月六日(內政部登記在案)。
再版:西元二〇〇三年五月八日(農曆四月八日)。
網路電子書版本:西元二〇二二年十月十四日(農曆九月十九日)
書著無量義、惟務利眾生、不求名與利
如來弟子 山海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