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宛茜/台北報導】
「攝影」怎麼傳進台灣?台灣的第一代攝影師又是如何工作?正在國立歷史博物館展出的「回首台灣百年攝影幽光」專題展,展出一八七一年至一九七○年,十四位已辭世攝影家近百張作品,除了重現百年前台灣庶民生活,也讓第一代攝影家的故事在台灣人面前重現。
這十四位攝影家,包括聖‧朱利安修‧愛德華、鳥居龍藏、林草、張清言、郎靜山、鄧南光、吳金淼、張才、陳耿彬、李釣綸、湯思泮、林權助、駱香林、姚孟嘉。 有趣的是,正在北美館展出的「又見V-10視覺藝術群三十年大展」,其年代從一九七一年算起,正好接在「回首台灣百年攝影幽光」之後。兩展相互對照、呼 應,連成一部台灣攝影史。
策展人張蒼松表示,此展目的是「展現台灣歷史軌跡」,入選攝影家也以「生活化」的影像取勝。而台灣的攝影教育約在一九七○年代中葉興起,因此他以一九七○年為台灣攝影史前期的句點。
台灣攝影發展始至十九世紀末期,多為外國人士到台灣所做的紀實攝影,或作調查研究,如日本人類學家鳥居龍藏與傳教士聖‧朱利安修‧愛德華;或為日據時代日本隨軍記者。不少隨軍記者退役後在台落戶、開起寫真館,所收的學徒也成為台灣第一代攝影師。
林草便是從學徒起家的典型。他先在日本人的寫真館裡當學徒,一九○一年在台中開「林寫真館」,這家攝影館歷經三代,直到今年初才停止營業,是台灣最長命的 照相館。林草的長子林權助從小耳濡目染,經營照相館的能力與攝影才華都不遜乃父。林草、林權助也是此次十四名攝影家中唯一的一對父子檔。
從林草身上,可以看到早期台灣攝影師的生活縮影。林草的寫真館在當時物以稀為貴,生意興隆,讓他有餘力經營出租汽車的副業,展中一張照片,就以「雪佛蘭 車」為主題。而當時的攝影師傅有時必須身兼「記者」,林草曾應日本政府徵召,以攝影記者身分陪官員出巡發生「霧社事件」的霧社,可惜相關照片佚失。
「林寫真館」傳到林權助時,林妻吳足美到日本美容學校留學,回來後在相館樓上開設美容美髮院,結合美容與攝影做法,應是台灣婚紗攝影的先河。
昨天記者會上,包括張才之子張曙光、鄧南光之子鄧世光均到場致意。張蒼松表示,他從七、八年前開始與這些攝影師的家屬接觸、了解作品的收藏情況,深深感到 「時間的壓力」。他說,台灣氣候潮濕,底片保存不易,以林草父子為例,珍貴的歷史遺產竟只用紙箱收藏,許多底片已然受潮、褪色。張蒼松指出,台灣缺乏專門 的攝影美術館,導致相關的保存、修復、研究計畫「趕不上時間的腳步」,他希望藉由此展,呼籲更多資源投入台灣影像的保存工作。
「回首台灣百年攝影幽光」專題展,從十月三日到十一月九日,在國立歷史博物館展出。地址:台北市南海路四十九號;電話:(○二)二三六一○二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