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以商會。初次發佈於2025年8月。本文內容在人工智慧的協助參與下撰寫完成。非商業使用。
奧地利心理學家阿德勒曾說,幸福來自於與他人的連結,人生三大任務——工作、愛與社會連結——其核心都是「信任」。今天,儘管人際斷裂愈發普遍,但人們對信任的渴望也比以往更深。
1. 基布茲:信任的生活實驗室
分享是源於我們對彼此的信任。願意共享帳號、想法、資源,是信任的表現,也是建立信任的過程。這樣的價值,在以色列的「基布茲」(Kibbutz)被具體實踐。
基布茲是一種以社會主義理念運作的共居社群,主張財產共享、生活共治,其核心精神只有一個字:信任。以下三個基布茲案例展現了不同世代如何將信任落實於生活。
Degania Alef:理想主義的起點
1910 年,加利利海邊誕生第一個基布茲。成員共同勞作、育兒,完全取消私有財。即便在物質匱乏中,他們仍感受到深層的幸福。這證明,當信任深厚,共享不再困難,而是力量的來源。
Lotan:信念成就現代社群
1980 年代成立於南部沙漠的 Lotan 基布茲,將永續理念與共居模式結合。他們共同經營有機農場、推動環保教育。Lotan 基布茲的成員來自不同背景,靠的是共同願景而非血緣,顯示現代信任可以建立在理念共鳴之上。
Sasa:信任也能驅動商業
面對市場化衝擊,Sasa 基布茲沒有解體,而是成立軍用裝備企業 Plasan。利潤由社群共享,決策公開透明,成員並非為公司打工,而是為整個社群努力。Sasa 基布茲證明:信任可以擴展至商業領域,只要共享價值一致。
2. 問題是:我們常與錯的人共享
現代人往往先決定「要做什麼」,再找人合作,忽略了價值觀是否契合。這導致創業失敗、人際疏離,真正缺少的不是技術,而是信任與共鳴。
3. 亞洲社會的變遷:從血緣到理念
傳統上,亞洲社會的信任根植於家庭,因為家是最基本的保險機制。但隨著城市化與價值多元化,越來越多人尋找理念相同的夥伴,而非單靠血緣關係。猶太人對馬斯洛金字塔的詮釋也從「自我實現」轉向「貢獻群體」,成為值得亞洲借鑑的方向。
4. 如何找到值得信任的夥伴?
【第一步:認識自己的價值觀】問問自己:
什麼讓我真正快樂?
我願意為什麼堅持到底?
我不願放棄什麼?
我想建構怎樣的未來?
【第二步:走進共鳴場域】志工活動、讀書會、論壇、學習平台等,都是發現價值共鳴者的好地方。信任的開始,是讓人「看見你」。
5. 打造屬於你的信任圈
你不需要等待,也不必靠運氣。信任圈可以從三個起點開始:
一個你真正信任的人
一個理念契合的小團體
一個讓你安心表達的空間
6. 結語:信任是幸福的基礎建設
幸福的邏輯可能是這樣的:分享 ➝ 信任 ➝ 歸屬 ➝ 幸福
信任不是天生的,而是你有意識地選擇的結果。選對人,就能一起建立一個屬於彼此的共生社群——無論是基布茲、共學團體,或是一段重啟的第二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