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以商會。初次發佈於2025年7月。本文內容在人工智慧的協助參與下撰寫完成。非商業使用。
當我們開始這場關於「退休生活與人生設計」的對話時,出乎意料地,我們收到了來自世界各地、背景各異的回饋。
有台以商會會員吳明勳先生(Roger Wu),他嘗試以撰寫論文的方式,並以心理學與社會學的角度剖析高齡族群的身分轉換與意義尋求;
來自以色列的Nir Dvir先生則分享他小時候在基布茲(Kibbutz)成長的故事,反映出以色列文化中強烈的社會連結要素,並積極響應台以商會活動,分享其在Kibbutz的生活與個人經驗;
另一位以色列朋友Meir Levy則與Kibbutz Shefayim相當熟悉,樂於協助文化交流的安排;
而台以商會理事長Stephen在以色列的老友,一位前科技公司的高階經理,在聆聽我們上一集的討論後,熱情回應並表示根據他的個人經驗,在以色列基布茲老年人壽命平均較長,且幸福程度平均較高。
這些故事不僅提供案例,更迫使我們重新思考:什麼才是人生真正的主體?為何這份自由與清醒,總在退休後才浮現?
一、退休之後,人們到底在做什麼?只是打發時間,還是重啟人生?
我們常說,退休是人生的「黃金時段」,但它真正的價值並不是「終於可以放鬆」或「不用上班了」,而是提供了一個千載難逢的契機——讓我們有機會,真正靜下來問自己:「我真正想做的,是什麼?」
很多退休人士選擇旅行,表面上看起來是「出去看看世界」,但實際上是一種心理上的解放,是擺脫過去責任與角色束縛的象徵;有人開始學畫畫、彈鋼琴、寫小說,這些行動之所以動人,是因為它們往往是幾十年來被壓抑的夢想終於有了出口;也有不少人選擇志工服務、參與社區、創業或教學,把過去的累積回饋社會。這些行為背後都有一個共通的邏輯:「現在終於輪到我了。」
但問題來了:為什麼這些事不能在30歲、40歲的時候就開始?為什麼總要等到65歲、身分從「勞動者」變成「退休者」之後,才敢去追求真正的自我?這背後其實隱藏了一條我們很少質疑的巨大隱形力量——人生管線(pipeline)。
二、人生管線是誰設計的?我們又為什麼乖乖走完它?
你還記得你人生中第一次違背自己的心意,選擇一條「應該做」而不是「想做」的路,是什麼時候嗎?也許是國中升學時放棄美術班,因為爸媽說「念普通班比較有前途」;也許是大學填志願時選了商學院,而不是音樂系;也許是在你25歲剛開始工作時,明明覺得公司文化壓迫、工作無聊,卻還是撐了五年,只因為「穩定」與「社會期待」。
這就是人生管線。它是一套由教育制度、家庭觀念、政府政策與社會文化所共同編織出來的「理所當然」。從你出生的那一刻起,這條路就已經擺在你眼前:讀書→升學→工作→結婚→買房→生小孩→養家→退休→死亡。它不一定錯,但卻極少給你選擇的空間。如果你偏離這條管線,社會會以各種方式讓你回頭:親戚的詢問、朋友的比較、父母的失望、內心的罪惡感。
尤其在亞洲社會,集體主義更強烈。我們不但被鼓勵服從、配合、順應主流,還會被告誡「不要太特立獨行」。如果你選擇不同的生活方式,像是不婚、不生、不買房、創業、環遊世界,往往會被視為「不成熟」、「任性」、「逃避責任」。於是,多數人選擇服從。不是因為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而是因為「想要」的代價太高。
這條管線設計的目的原本是為了社會穩定與經濟成長,但它也讓人忘了:人生不是產品,不需要批量生產與標準化。
三、為什麼退休是覺醒的起點?我們能不能更早開始?
當一個人退休,身分發生重大轉變。他不再是「勞動者」、「父母」、「老闆」、「員工」,這些角色慢慢淡出,讓出一個久違的位置——「我自己」。而當這些責任的鎖鏈一一鬆開後,才會出現那個久違的空白:「那我呢?我接下來要幹嘛?」
這是很多人一輩子第一次真正有機會思考自己的人生意義。沒了老闆、沒了升遷壓力、孩子也長大了、社會不再有明確期待,這種「去角色化」的過程雖然一開始可能帶來焦慮與空虛,但也是自我真正誕生的開始。
那是否一定要等到退休才開始這段旅程?當然不是。其實只要我們能提早練習一種心理上的技能——課題分離(Task Separation),覺醒就能提前。
課題分離的意思是,學會分清楚什麼是「我的任務」,什麼是「別人的任務」。爸媽希望我考公職,是他們的任務,不是我的;朋友覺得我該買房結婚,是他們的想法,不代表我需要遵從。當我們開始把這些外在壓力退回原位,不再一肩扛下時,人生的主導權才會慢慢回到自己手上。
阿德勒心理學教我們:信任他人處理自己的任務,然後專心經營自己的選擇與方向。當我們不再被期待牽著走,不再用「他人滿意」來衡量人生,我們才開始活得像自己。
四、如何實踐這份覺醒?退休前、退休後都能做什麼?
覺醒不等於放縱,也不是脫離責任,而是清醒地活著。那我們該如何實踐這份覺醒?除了課題分離,我們還需要兩樣東西:社群與貢獻。
當你開始清楚自己要什麼,你會發現,「只為自己活」會讓你自由,但不一定快樂。我們天生渴望連結、渴望有價值感,渴望對這個世界「有幫助」。這時候,找到適合的社群就變得非常關鍵。這些社群可以是:
興趣導向社群:書法班、攝影團、繪畫班、園藝俱樂部,不僅是休閒,更是創造與表達自我的出口。
公益型社群:陪伴獨居長者、教導移民家庭語言、參與社區改造,讓人感受到自己仍有社會價值。
學習型社群:讀書會、社區大學、講座與進修課程,幫助你保持思維活力與批判能力。
療癒型社群:冥想團體、心理支持小組、靜心課程,幫助你處理過去累積的情緒負擔,獲得內在的平靜。
創造型社群:寫作工作坊、播客小組、手作市集,把個人的想法或技能轉化成作品或商品。
這些社群,讓你在做自己的同時,也參與他人、貢獻社會。而這份連結感,就是人生後半段最珍貴的財富。
五、如果我想繼續創造價值,有哪些可能的選擇?
對許多人而言,退休並不等於「歸隱山林」或「退出舞台」。相反地,它是一段重新掌握時間、資源與經驗的時期。這是一種從被動勞動轉向主動選擇的階段——你不再為收入被迫生產,而是為意義、自我實現與影響力而創造。
對這類「活躍型退休者」,或我們所說的「第二人生創造者」而言,以下是幾種常見且逐漸興起的角色選項:
創業者:以過去職場累積的專業與人脈,發展新的服務或產品,例如熟齡友善的旅遊設計、地方文創商品開發,或社區照顧平台。台灣與以色列都有不少成功案例,顯示創業不是年輕人的專利。
導師/顧問/培訓者:曾任經理人、設計師、律師、教育者的你,可以成為青年創業團隊的教練、地方社區的顧問、甚至是企業內部的倫理與價值導引者。你的經驗,本身就是一門寶貴的知識。
內容創作者:寫作、拍片、錄Podcast、設計課程……只要你有想法與熱情,網路平台已經讓每個人都能「出書」、「開課」、「開展思潮」。有人退休後開始寫回憶錄,有人開設銀髮生活頻道,粉絲遍及兩岸三地。
共創型勞動參與者:與其他熟齡者或跨世代團體一起組成小型合作社,經營社區餐廳、設計平台、居家照護,形成一種新型的「共生經濟」。
學習型投資者:有些人則選擇不創業,而是組織投資小組,一起研究社會企業、影響力投資(Impact Investing)、可持續發展項目,將資本導向自己真正認同的價值。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台以商會希望成為這些「第二人生創造者」的支持平台。我們觀察到,越來越多退休或接近退休年齡的人士,不想單單追求安全與安穩,而是渴望參與能夠延伸自我價值、結合社群與創造力的計畫。為此,商會特別引進並推廣以色列的基布茲社群概念。
基布茲是源自以色列的一種集體生活模式,結合了生產合作、教育互助、文化共享與生活共管。它不只是物理空間的共居,而是一套關於「如何共同生活、共同成長、共同貢獻」的哲學。商會希望透過論壇、交流會、實地參訪與策展合作,協助有志之士深入理解基布茲的精神與運作方式,並探索能否在亞洲、特別是台灣與東亞地區,發展出符合在地文化的「熟齡共創社群」。
這些社群不必然長得一樣——有人嚮往自然農耕與自給自足,有人想創建創業型共創空間,有人則想聚焦銀髮健康與知識傳承。目標不是複製,而是理解後再創造。
六、社群一定要「同住」嗎?還是有更多樣的參與形式?
當我們談到社群與連結時,很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是「共居」——一群人住在一起,有公共空間、集體制度、共享餐食與分工合作。但實際上,社群不必然是物理上的同住,它的本質是「價值連結與心理契約」。形式,可以非常多元:
定期聚會型社群:每週一次的讀書會、語言練習團、遠距會議、線上討論組。每個人保有個人生活,但在固定時間共聚。
節點式社群網絡:例如「全球旅行寫作小組」,成員分布各地,彼此在線上支持、合作、反饋,偶爾一起共旅、辦展覽。
功能型社群共創:像「熟齡科技設計團隊」、「地方永續志工圈」,大家為共同目標而組成任務小組,任務結束後可自由進出。
實體共居實驗:有些人仍想嘗試居住共同體,這類社群通常以價值共識為基礎,例如永續生活、藝術創作、熟齡陪伴等。
台以商會特別強調:「我們不是要推廣單一型態的共居社群,而是幫助每個人找到適合自己的社群形式。」不論你是獨居、雙人家庭、三代同堂,或是生活在都市、鄉村、海外,只要你渴望與人連結、渴望有更多意義的參與,就有可能找到屬於你的社群原型。
這種「客製化社群生活設計」是未來高齡生活的主流趨勢,也呼應了我們對「後半人生覺醒」的核心精神:以自我為中心出發,但不封閉於自我;追求自由,但不逃避責任。
最重要的不是頻率或距離,而是:你能在其中做自己,並感受到價值與連結。
七、從現在起,請問自己這幾個問題,為你的第二人生導航
在我們即將結束這場思辨之旅之前,讓我們回到最根本的地方:你。
你可以不急著回答,但希望你能誠實地面對,並在某個清晨、黃昏、或夜深人靜時,慢慢地寫下你的答案。這些問題,將是你設計第二人生的出發點:
我真正喜歡做的是什麼?這件事是否曾在年輕時被壓抑過?
在我感到最有活力與幸福的時刻,我都在做些什麼?
有沒有一個議題、領域或問題,是我在乎到想投入心力改變的?
我是否願意為某個共同價值去找到人群、建立社群?
我喜歡日常互動還是偶爾參與?我偏好線上、線下還是混合?
如果這個社群現在還不存在,那我是否願意成為創始者,哪怕一開始只有我一個人?
我希望十年後的自己,是什麼樣的狀態?我想要怎樣被人記得?
別害怕從「我」開始設計。不必擔心自我中心,因為你活著的價值,就是你自己。從理解自己出發,我們才有能力與世界互動,也才有能量為他人創造價值。
結語:覺醒不是等來的,是活出來的
每個人都可以創造自己的第二人生。退休,不是「退出」,而是「重啟」。真正的問題不是你現在幾歲,而是:你是否願意,現在就開始問那些你年輕時不敢問的問題,走那些你曾經渴望卻錯過的路。
這一次,不用再看別人的臉色,不用再問「這樣可以嗎?」你只需要問自己:「我想怎麼活?」
退休,不是終點,也不是懸崖。它是一次開啟內在對話的機會,一次與自我真正對齊的契機。真正的覺醒,不是發生在某個年齡,而是發生在你願意為自己負起責任的那一刻。
你不需要等到退休才開始創造,你不需要社會批准才能改變。你只需要,從現在開始,慢慢問自己:我想怎麼活?
而當你準備好行動時,世界會回應你:社群會出現,夥伴會靠近,資源會浮現。
覺醒從來不是孤單的,它只是等待你先勇敢一步。願你我都有勇氣,不等明天,就從今天開始覺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