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好眠研究推廣中心

莊勝發教授

蔡宇哲教授

  • 驚人的失眠情況

  • 我們的使命;

    • 學術研究是為了促進實務的運用,協助民眾營造人生的幸福。

  • 培訓源起;

    • 正向心理學跳出傳統消極病態治療的取向,認為人有能力改善自己的生活,也開拓了許多具體可操作的心理健康策略,提供以治病思維養成的專業人員,更積極的引導和成長取向。

    • 失眠是生理和心理多重的原因,彼此相互交雜和影響所產生,短期產生是為了協助人類的環境適應,不過若是長期延續將造成失眠行為的習得,身心的超載,甚至引發身心疾病的產生。

    • 現今各身心治療取向專業分工精細,往往只能提供單一方法的介入。然而只是見樹不見林的治療,在多元交互的生心機制下,變成泥牛入海,效果往往是捉襟見肘,更可能引發其它的連鎖反應,加重失眠的情況,需要能有跨身心領域的統整知識和治療評估,方能治標也治本。

    • 失眠的治療大多是由各類身心治療取向中抽取部份來進行,然而每一取向的專業培訓需時漫長,對於投入失眠治療的新手來說,往往得瞎子摸象數十年,還不一定找得到關鍵技巧。培訓課程從台灣資深失眠治療的身心專業人員實務中,提取對失眠治療的有效技巧,縮短專業養成人員一一學習各領域所需花費的漫長探索時間和鉅額的養成經費。

    • 華人的文化影響,拒絕被當成「病 人」的標籤化,寧可自己當蒙古醫生!卻也往往延遲就醫的最佳時機!運用休閒治療的包裝模式,能讓失眠個案能降低阻抗,在輕鬆有趣的旅行活動中,鬆動心裏結,重新調整生理模式,將是最友善的介入機制。

  • 從實務經驗上發現:

    • 若能建立對失眠的發生機制的認識,不僅能讓失眠者用更正確的方式來處遇,還能降低焦慮感的二級刺激物的產生;

    • 利用腦科學的學理和正念的實作方法,改變失眠的身心影響因子,學習新的優質睡眠行為;

    • 促進深度睡眠的短期生活訓練和身心調整,才能跳出「習得的失眠」的行為制約反應,恢復我們睡眠的本能;

    • 紓解潛意識壓抑的情緒,擴大的意識的覺察理解, 引發正向心理的成長發展,跨越自我保護的屏障,更有彈性的因應生命挑戰;

    • 心理療癒課程的介入,再加上非藥物性的重現促進睡眠的生理運作,將產生乘法倍數的助眠效果。

專案經理 林培雄(大雄 ) LINE QR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