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例:Google針對搜尋的問題,直接用AI自動產生摘要,學生很容易未經驗證,就直接拿來使用。
一、避免使用到假資訊或錯誤內容
風險:
AI可能產生錯誤或具誤導性的內容,學生難以辨識真偽。
現場教學或實作建議:
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使用5W(Who、What、When、Where、Why)原則,鼓勵學生養成查核與驗證的習慣
驗證資料的順序,可以依據實際教學情況調整
例如:以正確性考量為前提,可以從Who開始,檢查資料的專業度,再檢核其他的項目
以學習時間有限為前提,可以從Why開始,先看資料是否與自己的需求相關,再檢核其他項目
教師可以教導學生「AI生成的文章或網站特徵」,例如:標題、用語、文章架構、圖片,來協助判斷是否可能為AI生成內容。
現在搜尋引擎與AI生成的界線越來越模糊,包含Google搜尋,也導入自動產生AI摘要,但是AI不會篩選摘要的資料來源,無法保證正確性、專業性,甚至是不符合5W原則。
AI生成的摘要或相關提問與回答,請學生務必檢索原始資料,進行5W查證與確認。
圖例:AI工具可能會搜集使用者的資訊,作為訓練AI工具的材料。
圖例:要上傳給AI工具的文件,最好能做去識別化的動作
二、個人與學生隱私洩漏風險
風險:
師生可能在AI使用中,輸入老師或學生個人資料,導致敏感資訊洩漏。
現場教學或實作建議:
使用AI工具前,應詳閱隱私政策,調整個人資料搜集的狀況,避免提供過多的資訊。
例如:
有些AI工具可能會搜集使用者資料來訓練模型。我們可以試著找找看設定當中,是否有關閉提供資料訓練模型的選項。
教導學生在與AI對話之中,避免提到自己或他人的個人資料,如真實姓名、電話、地址等等。
老師如果要用AI工具,進行學生的資料分析,最好能做去識別化的動作(例如姓名、學號、地址)。
圖例:教育部數位教學指引3.0,有列出13歲以下學生,使用生成式AI的建議使用規範。
三、使用未經授權或未達年齡限制的AI工具
風險:
學生可能自行下載或使用未經授權、或未達使用年齡的AI工具,導致未知的危險。
現場教學或實作建議:
建議遵照教育部數位教學指引3.0中,未滿13歲學生使用的規範,來帶領學生使用。
更詳細說明,可參考網站下方資料中,「讓學生參與、使用AI的注意事項」
左側OpenAI官方文件翻譯
ChatGPT 不適用於 13 歲以下的兒童,13 至 18 歲的青少年在使用 ChatGPT 前需獲得父母或法定監護人的同意。儘管我們已採取措施限制生成不良內容,ChatGPT 仍可能產生不適合所有觀眾或所有年齡層的輸出,教育工作者在與學生或在課堂環境中使用時應注意這一點。
我們建議對兒童的使用保持謹慎,即使是那些符合我們年齡要求的兒童;如果您在教育情境中為 13 歲以下的兒童使用 ChatGPT,實際與 ChatGPT 的互動必須由成人進行。
按照智慧財產局114.05.12更新的智著字第11460005900號函解釋,創作者用AI工具輔助發揮創意之作品,仍可能受著作權保護,資料連結如下:
https://www.tipo.gov.tw/copyright-tw/cp-407-1009292-63a1b-301.html
四、版權與智慧財產權爭議
風險:
使用AI工具產生的圖片或內容,可能侵犯他人版權,使教師或學生面臨法律責任。
現場教學或實作建議:
從師生使用AI工具生成作品創作的角度來看:
純AI生成的作品沒有著作權,要有人投入創意設計才有著作權
師生生成的作品,理論上有著作權,但仍要看AI工具本身的使用條款,才能確定著作權的歸屬於誰。
師生撰寫的提示詞有著作權, 因為「提示詞」本身就是師生創作的文字內容。
師生使用純AI生成的作品,沒有著作權,但有可能會侵犯著作權(例如:使用到已有版權、智慧財產權的文字、圖像、影音生成作品,就有可能侵權)
從師生使用別人以AI生成的作品當作教材來看:
就算是AI生成的文字、圖像、影音作品,也可能是受著作權保護的。如果師生在教學上有使用的必要性,須遵守著作權法中,教學「合理使用」的相關規定,不能自行擴大解釋合理使用範圍。
建議可以查看智慧財產局資料「教學活動篇」,了解建議的合理使用範圍,網址如下:
圖例: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探究,以CER模式加強對觀點論述的說服力
五、學生對AI依賴與批判性思考弱化
風險:學生過度依賴AI,弱化個人思考、判斷、行動、批判能力。
現場教學或實作建議:
學生基本能力與AI運用問題,可以參考下方連結:
https://sites.google.com/view/khfasteasy/ai工具與自主學習/學生基礎能力與ai運用的關聯?authuser=0
老師們可以從日常生活中,使用不同的教學活動,加強學生的基本能力與素養,並且與AI使用進行連結。
例如:
POE教學法:預測-觀察-解釋 (Predict-Observe-Explain),透過預測與觀察的對比,學生需主動驗證AI生成的內容,並且解釋預測與觀察的差異,減少對AI生成內容的過度依賴。
ORID教學法:客觀事實-感受反應-詮釋意義-做出決定 (Objective-Reflective-Interpretive-Decisional),有助於學生跳脫AI提供的生成資訊,引導學生從感受、反應,多方面思考看待問題,培養批判性思維與同理心,並轉化爲實際行動與決策能力,補足缺乏實際經驗與行動力的不足。
CER教學法:主張-證據-推理 (Claim-Evidence-Reasoning),訓練學生辨識資訊的真偽、篩選有效證據,並邏輯性地建立自己的看法或觀點,提升批判驗證能力及深度思考,避免盲目接受AI給出的答案。
Ps.左圖為國小學生,擬定自主學習探究問題後,與教師討論策略,用教育部5W原則篩選資料可信的來源,依據問題找出兩篇文章閱讀、歸納、總結,進行CER辯證的實際參考案例,有這樣基本能力與素養的孩子,使用AI工具的時候,能夠發揮出更大的學習效益。
六、學生產出的不當或危險內容
風險:學生可能透過AI生接觸,甚至是生成不當的內容,如暴力、歧視或危險資訊,甚至不小心發佈到網路上。
建議:
建議老師能明確界定學生在課堂上,可以使用的AI工具範圍,以及使用的用途。
設定控管機制,如iPad用課堂app查看學生使用狀況、查詢學生機使用的數據紀錄等。
如果13歲以下學生,在課程中需使用到生成式AI,建議使用數位教學指引3.0中提到,專門為教育目的設計的生成式AI工具。
老師可以跟13歲以下學生溝通,了解學生的意思後,代為跟生成式AI溝通,讓學生觀察正確的使用典範,並達到教學效果。
如果是非生成式AI工具,教師也要教導學生,正確使用AI的方式及用途,避免學生使用或產出不當的結果。
Ps.左圖圖例解說(模擬情境生成非真實案例):
這是用免登入模式的網頁版ChatGPT,也就是一般學生打開網頁,就能夠用的版本。
即使教育部數位教學指引3.0以及GPT官方,都不建議13歲以下學生獨自使用,但是打開網路就能使用,有賴老師給予行為上的規範。
學生將自己的困擾輸入後,GPT提供了解決方式。
但是學生如果要求要GPT生成「想要罵回去」、「要直接一點的」的內容,我們可以看到GPT的回應中,雖然有勸說學生用比較好的溝通方式,但仍然提供比較激烈的回應方式
甚至是學生說了「上課以後裝一下水,就被罰站很久,還有其他同學沒回來,又不是只有我」之後,GPT提供了更強烈的回應方式,但是並沒有考慮到,裝水應該是學生下課就該完成的事情。
如果學生以此為抒發情緒,很可能不會意識到自己已經沒有盡到學生的義務了,甚至還會做出激烈的回應,這樣對師生都可能會帶來傷害。
圖例:有很多AI工具會紀錄對話的關鍵內容與設定,藉此提供更接近個人需求的使用體驗,但也讓數位足跡留在AI工具之中。
七、AI使用記錄與數位足跡保護
風險:
學生使用AI工具產生的數位足跡,可能被紀錄或第三方蒐集與分析,或是被有心的同學利用,影響學生未來隱私與個資安全。
建議:
教師應幫助學生建立數位足跡保護觀念,例如:
不要隨意上傳或轉發自己或他人的個人資訊、文字資訊、錄音、照片、影片給AI工具
謹慎使用可能有追蹤功能的工具與平台
定期清除使用、瀏覽記錄
使用公用資訊設備,注意帳號是否登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