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閱讀量、閱讀習慣、生活經驗,影響學生搜集資料的能力,影響AI回答的方向與效果
學生行為分析:
閱讀量比較充足、閱讀素材廣泛、生活經驗較充足的學生,在尋找資料時,會有比較好的敏銳度,也較能耐著性子判斷資料中的內容,是否對自己想了解的議題有幫助。
閱讀量不足、沒有閱讀習慣、生活經驗不足的學生,在尋找資料時,不容易概覽資料是否有用,甚至比較沒有辦法靜下來,閱讀篇幅較長的資料,容易草率的隨便選幾篇資料,沒有確認跟自己想了解的議題是否相關。
把資料提供給A I之後:
提供參考資料充足、與探討議題高度相關、資料來源與觀點廣泛時,AI能夠有所本的整理、分析不同的資料來源,提供更全面、更有統整性的摘要與敘述,比較不會產生AI的幻覺。
提供的參考資料比較少、與探討議題較無關、甚至比較偏頗時,AI回答時缺乏更廣泛、可信度高的依據,提供給學生的答案,可能會較為侷限或觀點狹隘,甚至比較容易出現與事實不符合的論述。
另外,AI對資料摘要時,會剔除許多描述、對話、鋪陳、形容,只留下重點,沒有完整文本的脈絡,因此學生不容易在非連續文本中,連結生活經驗產生共感,如果相關生經驗不足,也會難以對AI生成的內容感同身受。
影響學生是否能透過AI,協助自己掌握資料的重點與觀點
學生行為分析:
閱讀理解能力較佳的學生, 對於文意理解、提取關鍵字、 整理大意的能力較好。在多文本閱讀時,學生能在不同的資料中,提取、引用相近的觀點,對某個觀點進行多方面補充,甚至是比較不同的觀點。
閱讀理解能力較差的學生,對於文意理解、提取關鍵字、整理段落大意的能力較差,可能單一文本閱讀時,就不一定能掌握住重點或觀點,因此不容易在多文本閱讀時,進行跨文本的分析比較。
使用AI做文章摘要、提供關鍵字、文章重點解釋之後:
閱讀與批判能力較好的學生,比較能針對AI所提供的摘要、關鍵字、重點整理, 回頭對原始資料進行閱讀與檢索,判斷AI提取的關鍵字或重點,是否符合來源資料的內容,有沒有需要加以調整或補充。
缺乏閱讀理解能力的學生,較無法將AI生成的的摘要、關鍵字、重點整理,與原始與資料進行比對,容易陷入被動接收,缺乏對資料深入理解,也不太能了解資料來源作者,想要表達的動機與意涵,容易被AI的敘述牽著走,不容易判斷是非對錯。
影響學生是否能透過提問、追問引導AI,提供精準、深入的解答
學生行為分析:
提問邏輯與技巧較好的同學,比較能透過提問策略,進一步檢視自己是否真正了解資料內容,也比較能清楚表達自己不了解的地方,甚至能敘述自己已經掌握的知識點,與資料比對產生認知衝突的地方,尋求師長或同儕協助。
提問邏輯與技巧較弱的同學,較無法將資料轉化為提問,進行主動思考。遇到不清楚的地方,沒有辦法清楚表達自己的問題,師長或同儕要協助時,也不容易針對概念模糊的地方進一步提問,學習起來常常有似懂非懂的情形。
透過提問與AI討論的時候:
提問邏輯與技巧較好的同學,對於原始資料或AI生成的內容,如果有不清楚的地方,比較能表達自己的情境與先備知識,甚至拆解問題,透過提問與追問,逐步與A I進行問答與討論,過程中覺得無法理解、或是答案不符合需求, 也較能透過修改提問方式,讓A I產生更有效、符合需求的回答。
提問邏輯與技巧較弱的同學, 對原始資料或AI生成的內容,如果有疑問時,不容易清楚、具體表達問題,只能用概略性的問題請AI回答,導致AI回答也偏大方向性,學生讀起來會覺得似懂非懂,也不知道如何向AI追問,難以真的解決自己的問題。甚至有可能,連要問AI什麼問題都不知道,整個學習過程就卡著,無法進行下去。
影響學生是否能以自己的觀點,藉由AI加強自己的論述
學生行為分析:
思考與統整能力較好的同學,比較容易從不同的資料來源、同學的討論、提問問題得到的回答等,不同的資料來源中,整理出自己對於議題的看法與想法,進而形成自己的觀點。而且能夠藉由討論或閱讀補充資料,讓自己的觀點更完整、更全面。
思考與統整能力較弱的同學,不一定能夠從不同的資料來源、討論之中獲得答案,通常會比較被動地等待答案,容易把得到的答案直接當成觀點,缺乏自己的思考,也比較沒辦法歸納出比較全面、具體的觀點。
透過AI行成觀點的時候:
思考與統整能力較好的同學,可以用自己的觀點當作架構,請AI根據自己的觀點,把找到的資料、知識,依據自己的知識架構重新整理,從與AI溝通的過程,重新取得主導權,並且讓AI檢視自己的觀點之中,還有沒有缺漏的部分,應該如何補充等等,確保AI產出的內容,是符合自己知識架構的內容。
思考與統整能力較弱的同學,可能會直接採取AI給的答案,來當作自己的觀點,但是很可能停留在複製、貼上的階段,不太容易進一步了解AI為什麼會這麼說,也不太有辦法用自己的方式,來解釋AI提供的觀點。
影響學生是否能透過AI協助,以需要的形式呈現清晰的觀點
學生行為分析:
創造與表達能力較佳的同學,能夠用比較清楚的方式,例如條列式說明、簡報、心智圖等知識架構,清楚地表達出自己的觀點,並且能用比較精準的語言、貼切的舉例,讓別人更容易了他的想法。
創造與表達能力較弱的同學,不容易把自己的觀點明確表現出來,而且會覺得好像想要表達,又好像說不到自己想要說的,往往需要依賴教師或同儕的引導協助,來表達自己的想法。
透過AI協助完成表達時候
創造與表達能力較佳的同學,能夠讓AI透過自己的知識架構,提供自己需要的內容,並且內化後用自己的語言,流暢地表達出來,無論是用條列式說明、簡報、心智圖,都能清楚的說明自己觀點,也可以回應別人對自己觀點的質疑。
創造與表達能力較弱的同學,很難提供清楚的知識架構給AI,AI提供的資訊,往往也只能照著唸,可能也不是學生自己本身的意思,如果遇到別人質疑觀點的時後,很難有明確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