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例:我們先畫一張草圖,並且明確跟GPT表達需求,才有辦法讓GPT依照我們的需求,畫出符合使用的圖。
1.AI工具日新月異,以不變應萬變的,反而是培養我們自身的思考邏輯與生活素養:
我們怎麼提出想法與疑問、耐心且深度思考、清楚表達意見與AI討論、請AI逐步完成我們的要求
現在A I工具眾多,發展又新又快, 只要幾個月就有非常大的進步,例如 NotebookLM推出中文語音摘要,可以把資料內容變成像Podcast聆聽,或者是GPT推出的強大繪圖功能,讓網路到處都是吉卜力風格AI繪圖。
但是這些強大的功能,通常還是需要我們先有想法,讓AI初步生成後,我們再跟AI討論、說明、溝通,請AI逐步修改,才會慢慢接近我們理想中想要的樣子。
如果我們能多留意生活周遭的事物,就能發現想法與思考的起點,接著需要耐心來回與AI溝通,過程中雖然要花點時間,但是可以得到很多啟發。
反過來說,抱持著「一蹴可幾、看起來很簡單、隨便弄一弄就完成」的心態使用AI,很容易在使用AI的過程中受到挫折,覺得AI工具不聽話、不敷使用。
圖例:聽說Napkin AI能寫簡報,又能快速把大量文字圖像化,可是平常又習慣用Canva做簡報,倒底要怎麼配合才好啊,那就問AI吧!
2.我們可以「以終為始」找到使用AI起點,無論是突然想到的想法、或是遇到問題、困難,無法達成預期成果時,都可以問問AI解決的辦法
因為AI工具太多元,用途也不盡相同,我們很難用直接學習某個AI的功能,去滿足生活上不同的用途。
比較省時省力的方式,可以從「以終為始」的概念出發詢問AI,例如:
提出現實生活中的困難、問題,可以用什麼樣的方式或AI解決?
靈光一閃的想法,可以怎麼用AI實現?
平常的例行事務,可以用什麼AI工具省時省力?
怎麼結合不同的AI工具功能,打出一套組合技?
沒有具體的想法,只有模糊概念的時候,也可以請AI幫忙,例如:
把目前您知道的、腦袋打結的地方,跟AI敘述,請AI幫您釐清思緒
把最終目的告訴AI,請AI告訴我們需要提供什麼資訊,讓AI一步一步引導我們完成,也是很好的方式
圖例:現在很熱門的Canva AI工具,設計的小程式發佈過後,不容易再次找到跟AI對話的介面,小編自己也是請教其他老師,才知道要點哪些地方,才能夠再跟AI對話。
圖例:NotebookLM 沒辦法把我們整理好的試題,直接用excel的格式輸出
圖例:以Perplexity Pro 搜尋為例,上圖是2024年,每天免費Pro 搜尋可以使用五次 ,下圖是2025年, Pro 搜尋每天免費使用只剩三次了
3.多方實際操作嘗試,建立不同AI工具使用的熟悉度,包含體驗操作的介面、功能,實際使用效果、以及使用的侷限
每個A I工具,都有自己的使用介面以及使用邏輯,雖然不困難,但是還是要花一點點時間來熟悉。
針對我們想要的功能,最好實際操作過幾次,才會知道這個A I工具, 想要做某些功能的時候,應該要按什麼地方,或者是要輸入什麼指令,才能夠達到我們想要的效果。
例如:用 Canva AI 發布過的程式,想要再次找到跟AI對話溝通的介面,就要點好幾個地方,如果沒有實際做過,可能就不會發現這個問題。
有時候我們也會遇到,AI 實際使用的功能,不如我們預期。
例如:NotebookLM 的資料整理能力很強,可以產生引導提問、語音摘要(Podcast)、繪製心智圖,資料處理能力相當強大。
但是想要NotebookLM 輸出excel格式, NotebookLM 是無法做到的。
這時我們可以把NotebookLM 整理好的資料,複製到其他大型語言模型, 像是ChatGPT,借助其他的A I工具,整理成我們需要的檔案格式,就能解決這個問題。
另外我們還要考慮到,免費使用的額度限制。
因為AI工具的算力成本,與吸引顧客使用的商業考量,通常會有一定的免費使用額度,但是用起來不一定能盡興,而且目前有免費使用有越來越限縮的趨勢。
例如:專業搜尋的AI的工具Perplexity,更精準的Pro 搜尋功能,免費用戶從早期每天五次,現在縮減為每天三次。
ChatGPT很會畫圖,但是免費繪圖次數,目前限縮到每天只能畫三次。
對於有較頻繁使用需求的教育夥伴,或是要給學生進行大量練習的時候,免費使用的額度限制,可能會讓AI工具,無法在教育現場中靈活運用。
要解除免費使用次數的限制,可以以採取以下幾種方式
直接選擇付費方案,當個課金大佬,例如:每月20美金ChatGPT用到飽
看看AI工具是否提供教育優惠,例如Canva 的教育版申請通過後,不但不用付費,功能比免費帳戶多很多
尋找其他AI工具來完成的替代方案,例如:ChatGPT一天只能畫三次,我們可以用 Image Creator 加上 iPad 中的Keynote,就能夠免費、快速的產出很多校園生活圖文,想要了解怎麼做的話,可以點下方連結。
因為AI更新速度很快,UI介面設計與功能,更新得也很快,想要流暢的使用AI工具,真的很仰賴自己親自實作體驗。
多操作幾次,不會的地方可以詢問AI,或是有使用經驗的人,很快就能夠掌握單一AI的使用方式,甚至用不同的AI協作來突破限制,達成自己想要的目標。
另外要提到的是,有些AI有記憶功能,例如:ChatGPT就會保留記憶,無論是我們跟AI的對話,上傳的資料內容,AI工具都會分析並且保留資訊。
日後我們提問的時候,AI會根據記憶,試著推測我們的需求,產生更接近我們需求的回答,因此我們多與AI溝通,無形中也是在訓練自己的AI模型。
但是也要小心,如果跟AI的對話內容不恰當,有可能會誤導AI對我們的判斷,產生不合適的回應。
另外也要小心,如果是不適合外流的資料,也不建議上傳給非本地的AI工具進行分析,以免比較機密的文件或是個資,有被分析、洩漏的風險。
4.依據「教學學習、班級經營、行政」等需求,思考或詢問AI,在教學或行政上找到真實的問題解決方案
我們可以思考或詢問AI,在教學、班級經營、行政工作中,比較困難、或是比較耗時耗力的地方,找到擅長這方面的AI工具,能不能解決我們的困擾,或是有怎樣的可能性。
我們可以直接用「情境&困難」+「想要達成的目的」,請AI幫我們思考,提供給我們想法。
我們再根據自己對AI工具的熟悉度(因為AI工具更新太快,有時候語言模型AI也不一定能夠掌握比較新的技術),以及教育現場的親身經驗(AI沒有實際教學或行政經驗),來優化整個流程。
例如:我們想讓學生用影片學習,並需要「快速」測驗學生是否看懂影片內容,但是用發表或寫學習單的方式,卻又很花時間,那要怎麼辦呢?
我們詢問過AI之後(如左圖),從自己對AI工具的熟悉度,我們知道NotebookLM本身就能匯入影片,直接提取重點,不需要轉成逐字稿再匯入。
但是我們也可以從AI的回答中,看到AI提供的提示詞,是很值得參考的,擷取AI提供的提示詞加以變化,可能可以得到更好的效果。
從教育現場的親身經驗,我們知道孩子們看影片的時候,可能需要事前的提醒,才比較容易抓到影片重點。
AI提供的題目,我們必須要修改題幹、選項、詳解,讓學生能夠真正理解題目,並且可以在答錯的時候,可以透過詳解來學習。
優化的教學流程如下:
我們可以用NotebookLM的提取影片重點
請NotebookLM依據我們的需求,整理成四選一的選擇題
修改潤飾選擇題題目
上傳到線上測驗的平台
提醒學生觀看影片時,需要注意的學習重點
請學生看完影片後完成測驗
從錯題分析影片學習狀況進行加強教學
大家可以將AI生成的步驟,與我們優化的驟做比較,就可以發現我們如何透過AI,結合自身寶貴的教學或行政經驗,更接地氣的解決教學現場的問題。
圖例:事實性資料經過AI逐步推敲的時候,與原始資料的意思越來越遠
圖例:生成性資料,即便AI有詳細列出資料來源,也不一定能依據準確時間條件,來生成準確的內容。(Ps.生成日期為2025.05.15,此時Macbook 使用的是M4晶片)
5.請務必檢視AI生成內容的正確性、完整性、可用性,才不會誤導學生,或產生不必要的困擾或紛爭。
在教育現場,用AI搜尋資料、生成摘要、擷取內容、生成簡報、製作教材、請AI當助教、請AI出題、請AI寫會議記錄、請AI草擬文書、讓AI提出建議等等,用途非常廣泛。
但是生成式AI產生的內容,會跟背後的訓練資料、使用的模型、AI工具特性、AI被設定如何回覆、如何節省算力等等考量等等因素有關。
因此生成式AI, 對於事實性的資料,在搜尋資料的時候引用到錯誤來源,讀取資料的時候沒有把資料爬清楚,就用背後的語言模型來回答,或是精簡資料的過程中,刪去了一些原本內文重要的資訊,甚至從我們提供的資料中,衍伸出自己的解釋,但是不符合原始資料的意思,都是可能發生的事情。
再加上AI本身也沒有「實際的親身經驗」、「個人的感受」, 因此對於生成性的資料,容易產生內容空泛、符合大眾價值缺乏個人觀點、無法針對特定情境背景給予合適答覆等問題。
我們以相對嚴謹的NotebookLM,生成教案內容為例。
請觀察左邊圖說中,「What」的向度,從參考資料、概念架構、導引問題三個階段的敘述,有什麼不同:
最上方教育部的參考資料,「What」要釐清的是網站目的為何
AI產生的概念架構,「What」變成內容與目的分析:理解資訊主要內容、是事實還是觀點、以及發布者的目的
AI產生的導引問題,「What」變成說了什麼?
這份資料 主要在說什麼呢? 它想告訴我們關於這個問題的哪些方面?
資料裡面的內容是 真實發生的事情(事實),還是 **只是作者的想法(觀點)**呢?
作者在描述的時候,用字遣詞是客觀的還是比較主觀的呢?
NotebookLM本身,是基於我們提供的原始資料,才會進行回答的AI工具,如果原始資料不足,它會拒絕回答我們的問題。
連相對嚴謹的NotebookLM,都會因為生成資料而逐漸歪樓,脫離我們原始資料討論的範疇,更何況其他有問必答,隨便問亂回答的生成式AI工具呢?
解決這種情況的推薦方案如下:
跟A I溝通的時候,先清楚的說明情境、 AI扮演的角色、以及具體的任務目標, 降低A I自由發揮走鐘的可能。
給予A I正確的參考資料來源或範例,甚至可以直接請A I先分析想要產出的目標文件或成果, 讓A I先進行學習。
沒有清楚想法,請A I提供思考方向後, 釐清思緒擬定自己的大綱,讓A I用我們的思考方式,重新整理資料,而不是被A I生成的內容牽著鼻子走。
務必檢視AI生成內容的正確性與可用性, 重要的資料最好能驗證原始資料與生成內容的對應,避免不經思考驗證,就直接使用。
圖例:教育部中小學數位教學指引3.0之中,有規範生成式AI的使用年齡與AI工具限制。
圖例:純粹的「AI生成」工具,例如圖片生成AI Image Creator,就算我們問它問題,它也是按照原本的功能把圖畫出來,不會有其他延伸的互動。
圖例:生成式AI如ChatGPT,會根據我們的問題,跟我們「產生互動」,根據我們的回應,再給我們不同的回饋。
圖例:因材網的生成式AI,可以查詢學生跟AI互動所有對話紀錄,能明確掌握學生使用狀況,對練習與AI溝通很有幫助。
圖例:學校的Google Workspace帳號,因為Google本身的資訊安全政策,會限制18歲以下帳號,無法使用非Google本身提供的服務(包含很多AI工具跟App),老師如果想帶領學生,在課堂上使用AI工具,請先找學生用學校Google帳號,測試是否能成功登入,以免課程無法順利進行喔
6.如果要導入課程讓學生使用,務必注意年齡限制、AI工具性質、以及學生基本素養的問題
注意年齡限制:
教育部中小學數位教學指引3.0版中,有提到13歲以下學生,如果想要使用生成式AI,需要在教師指導下,選用依據教育目的設計的AI來輔助學習。
針對這個問題,小編有特別請教教育部AIPACK的研習講師,講師提供了比較簡易的說明,首先我們要區別,什麼是「AI生成」工具,什麼是「生成式」AI。
AI生成工具,通常會根據它原始的設定,輸出成果給我們,但是不會衍生其他的建議、引導思考、互動、反問、提出方案等等。
例如AI生成圖片工具Image Creator,我們問它怎麼畫Q版卡皮巴拉,它就把「畫Q版卡皮巴拉」當作一張圖的情境,直接把圖畫出來,不會給我們引導、建議、或想法。
但是生成式AI ChatGPT,我們問它怎麼畫Q版卡皮巴拉,它會跟我們「產生互動」,告訴我們繪圖建議、繪圖步驟、反問我們需不需要繪圖範例?或是提出方法:請我們上傳草稿圖給它潤飾。
我們如果規劃讓學生使用AI工具,要注意AI工具的性質,以免心智不成熟的同學,跟生成式AI產生不良互動,而影響到身心甚至是生命安全。
我們也要跟同學們說明如何正確使用AI工具,加強學生的基本能力與資訊素養,並且留意學生跟AI的互動過程,降低學生使用的困難與風險。
如果13歲以下的學生,要使用生成式AI,因材網已經規範好的AI學習夥伴,是可以嘗試的工具,這些AI對話機器人有經過訓練、並且限縮回答的範圍,也許比較死板,但是在學生天馬行空的提問下,是一種讓學生接觸生成式AI比較安全的方式。
特別是它能把學生們跟AI對話的紀錄,全部展示出來,對於追蹤學生使用AI的情形,是非常有幫助的。
注意學生帳號問題&教導學生使用介面如何操作:
目前大部分主流的AI平台,都需要註冊Email後才能使用。
如果要增加學生登入成功率,優先使用OpenID帳號、教育雲端帳號、學校Google Workspace帳號,就能登入使用的AI工具,會比較容易讓學生上手。
如果是學校Google Workspace帳號,要比較注意的是,有些AI工具或平台,會被Workspace網域管理給限制,需要管理員做一些設定。
進到AI工具後,因為每個AI工具介面不同,老師要熟悉學生用到的操作功能,在進行教學前,先找幾位同學嘗試帳號登入、使用介面操作,看看會不會遇到問題,甚至可以培養小老師,幫忙解決同學們容易遇到的帳號、使用介面操作的問題,都可以讓正式上課時流程更順利。
學生的資訊基本能力:
學生對行動載具使用的熟悉度、如何上網、如何截圖、切換視窗、如何操作基本文書功能、拍出清晰可用的照片、輸入文字的速度、清楚的輸入語音(有很多學生不一定會用語音輸入)等等,這些基本能力,都會是學生要使用AI之前,必須具備的基礎能力,如果這些能力不足,也會影響到學生使用的AI效率喔!
至於其他學生與AI互動的基本素養與能力,可以參考另一篇資料,有詳細的學生現場實作觀察與分析。
https://sites.google.com/view/khfasteasy/ai工具與自主學習/學生基礎能力與ai運用的關聯?authuser=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