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地原色 洪晧倫
從畫家到研究土壤與顏料的專家,洪晧倫 老師拖著行李箱,不辭老苦東奔西走,不藏私地將自己第一手的研究成果和大家分享。自己的顏料自己做,不必飄洋過海,不用什麼高科技裝備,台灣原色的材料,原來就在我們的腳底下!
從2019雞籠山海〈神獸誌〉、2020雞籠山海〈妖怪誌〉,「雞籠山海」環境藝術計畫今年邁入第三年。取名「山海」,除援引古籍《山海經》對風土物誌的環境關懷概念,更是因為基隆雖為海洋城市,但一面環海、三面卻環山、全市95%為丘陵地,多數人其實都是生活在山邊。如此特殊的地理造就是山也是海的山海城市。
山海,不只是山與海。而是在山與海之間,找兩端的互文視角。從陸地遙望海的那一端,是過去歷史發展的視角。從海的角度回望,則是期望用一種更當代的全觀環境思維視角,審視理解環境的資源與當代困境。
「雞籠山海環境藝術計畫」透過環境教育講師搭配藝術家共同研討課程,將環境教育的議題轉換為視覺藝術的表達,以期能深入的結合環境教育、並以藝術回應環境。本計畫將持續帶領基隆的學生,讓這座城市的山與海,成為創作、成為議題、成為思考、成為一顆埋進心中的芽種。
計畫主持 / 李奇鴻
參展藝術家 / 羅懿君、洪築境、楊芳宜、林俊作、吳愷翎、李奇鴻
參與學校 / 中正國中、碇內國中、正濱國小、深美國小、東光國小
這幾年台灣吹起的青年返鄉風潮,為許多地方帶來產業振興效應,其中不乏相當具有創意的構想。在宜蘭有一位年輕人,透過從小在菜市場長大的經驗,返鄉後除了務農,還帶團參觀菜市場。與生活息息相關的菜市場有什麼值得參觀?又該如何將導覽菜市場變成一門生意?一起看看在宜蘭的少年阿公怎麼做?
“臺灣,是一座海島,是沉睡在太平洋灣岸的美麗鯨魚。而這隻島鯨的生與死,或許就掌握在我們手中。當海島子民學會重新擁抱海洋,地球上的諸多生命是否會因此而有什麼不同?”
2011年3月11日,日本發生了史無前例的大地震,繼而引發海嘯及核災等複合型災害。災變後一年,日本藝術家 武谷大介Daisuke Takeya 帶著即將送進棄置場銷毀的35個賑災用日式書包開啟行動藝術創作,由日本為起點周遊亞洲各國,並與其他國家的藝術家們交流、共創,試圖以承載著希望、創意與省思的學生書包,喚起大家對環境災害的重視。
本展覽以《島居:海島子民的N種永續生活》為題,展出計畫在台灣的成果。除了原有的海外作品之外,也包含四組台灣藝術家及基隆在地學生的書包創作。本次展覽中,以「環境」、「教育」、「社會關係」、「台灣與東南亞」作為四個主軸,嘗試從臺灣自身的社會議題,回應311東日本大震災,並且此作為自身處境的提醒:相連在同一片汪洋海域的我們,若遭逢海洋的反撲,類似的災難是否也會上演?
居住在同為島國的台灣,我們又應該如何重新認清自己的定位,對外放眼南洋、對內修補社會關係,並透過教育一步步耕耘,面對過去、現在以及未來的環境議題,在創意的激盪與交換中產生更多的對話與落實,以尋求永續島居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