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越紛雜,我們越需要向內尋找本心,追尋如何更自由與堅定。
外在考驗是一個機會,困難可以幫助我們更健康自由。
面對教育問題有一個誘惑:尋找特效藥。不必自身變得更清晰自由,似乎就可以解決問題。這是一件危險的事,也是每個人都會面臨的誘惑。
不只看表象,找到與自己內在相關脈絡原因,徹底而緩慢的改變自己,才是真的該做的。
以兒童手機使用為例,影響到的不只是孩子的身心健康,還影響下個世代的心智模式。
很多孩子需要觸覺、人與人之間生命的連結,透過直接互動去認識人、世界,建立關係。但因為疫情、戴口罩,孩子們跟世界的關係變得不一樣了,將在未來發酵,產生影響。
如何分辨事件重要與否,勇敢為自己創造改變,是追尋自由的前提。
史代納希望不教條化,人人可以獨立思考。
時間是幻覺。多數人活在過去的擔憂中,創造著現在新的記憶。很多人沒有活在現在,而是活在過去。
預想未來想要成為甚麼樣的人,當下也能夠產生改變的力量。觀點改變心態,世界隨之改變。
世界如何呈現,由觀點心境創造。
觀點改變不是創造假象,而是看到更多完整的真實面與可能性。
在智弘老師面對教學困難,人智學的圖像常帶來感動與新的力量:每一個人心裡有一個真正的人、靈性生命存在。如果我們可以看到每個人內在更高的存在,表象的問題自動減消成為機會與材料。
內在的人是生命間真正的平等、尊重、尊貴、獨一無二。
如此就很自然可以找到跟孩子相處的方法。流變的表象內,那真正的人才是我們真正工作的對象。如此可以更喜悅地與內在層次互動而不受限與表象。
成為父母不容易,孩子是來督促大人成長。台灣社會,多數人不是用愛和自由來陪伴孩子成長。社會系統會讓我們以恐懼焦慮來督促孩子成長。
而觀點決定所見。
上一場座談會提到要為孩子提供正向、令人嚮往、開放的迎向世界的內在姿態。這樣孩子就能自然發揮生命力與潛能。反之亦然影響著孩子長大的潛意識與動力。
童年,未來成長的基礎與力量泉源
哥德館的長者對如此年長為何還忙碌於工作不想休息的認真回覆:答案是童年。童年帶給人一生巨大的力量讓他願意一輩子為此努力。這正是父母、老師正在做的事:創造孩子一生健康的基礎、創造孩子能夠提供一輩子力量的童年,這最高價值的財產 :身心健康、喜悅、對世界和對自己的信心。
達賴喇嘛也曾說:人一輩子就是努力賺錢,然後把它花光去住院。一生沒有幾天可以好好享受生命的喜悅。Why?
我們是否該創造有品質的生活的每一天?尤其是童年。
愛與權威
上一場談到師長的身份是成為青少年自我的典範。典範的角色在小學階段稱為權威,愛的權威。 自由遊戲、學會生活、從容悠遊地跟世界和再一起,是幼兒園要做的事。小學不一樣。華德福學校用溫暖的儀式歡迎孩子,期待孩子歡欣鼓舞的進入小學。但孩子還是會緊張、害怕。班級導師就成為孩子依賴的超級重要角色。權威是因為是孩子探索世界的橋樑與窗口。
小學幼兒園的老師,要善用這樣的權威,要讓自己值得。孩子們愛這世界,愛著老師,老師有沒有同樣的愛著這世界?這是個沈重的責任與神聖的使命。
感受與(情感性的)圖像
在生活的流動與健康的模式中,小學階段的孩子自然地獲得該有的能力與知識。流經孩子的心是什麼?什麼會留下?
用圖像去傳遞知識。體會各種圖像:完整的感官體驗與歷程的感受。透過故事或歷史。情感性的圖像會形成內在的印記或習慣,以建構孩子與世界的關係。
內在的習慣,有可能進一步成為道德的來源。
道德感可能建立在以太身中,成為生命身內在模式。
一個真正健康的人,必須是一個道德的人。到了國高中孩子會開始使用分析、認知方式去看道德。難以深刻或自然的建立於自身。
提供圖像,要透過藝術性的活動。藝術性,沒有標準答案。
SOP就是物質主義。沒有個別差異。
史代納教我們用歌德觀察法,放下偏見,自然開放迎接眼前的現象,打開感官,放空內心,去迎接孩子的樣貌。開放的心去看多元的呈現,才能看到個別的精彩與豐富。
藝術只有單純的表達與交流。藝術不講道理,純粹感受,在其中獲得人與人的交流,表達的喜悅、分享的感動。這些非物質的,就是靈性的。藝術是最高級的靈性活動。
讓藝術性的原則充實在小學階段所有的課程裡,孩子很自然的就能體會,而非教條。
有一種很棒的藝術叫大自然。物質被創造成完美的生命,其中有不可思議的靈性與精神性。走進大自然可以感受到人與大自然靈性的共感。小一小二散步課,孩子自然感受到大自然中神性的偉大。孩子都懂。
在操作之中,孩子自然喜悅,獲得生命的自信。
藝術是模仿大自然的活動。不是看起很很像,而是都是在進行神性的創作。
意識開啟的過程固然令人興奮,但是也會令人害怕。國中之後開始用思考的方式求真,有小學累積的無比豐富美好與感動的內在素材可用,不會是純概念。不會與世界疏離。
要有意志、情感的思考,才真正有價值。對思考的對象,帶著豐富的情感,帶著想要理解的意志,真正感興趣,獲得充分的認識。
現代的教育強調認知,似乎很會思考,其實不然。物質主義缺乏行動意志、情感關懷的思考,帶來衝突與對立。
九歲危機,自我看見。焦慮害怕。退化、攻擊。可能會彼此影響。多鼓勵表達、交流,包含面對他們對世界的質疑。讓孩子感受到大人的陪伴。
五年級又恢復到美好自在的童年。希臘神話、人文、和諧、人文主義。對人的欣賞。喜歡自己。
童年要注意感官的保護,不只不花錢,還更省錢。保護孩子天生的能力。遠離3C,生活單純,人與人之間的真誠對待。對待孩子的方式,會影響到孩子的生命覺與溫暖覺。否定了,傷害了孩子的心,孩子的生命感會被破壞。冷冰冰的修理他,溫暖覺會被破壞。生命感不好,會自我否定。過熱或過冷,孩子可能會失去界線或疏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