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員提問(一):
有覚察到不管是國小生或國中生,到了某個成長階段都會問一個重复性的問題“為甚麽要上學?” 提問的時候,孩子的狀態是有點低落或迷惘的。父母要如何給予回應呢?
智弘老師答:
這是一個值得肯定的探問,不只孩子,大人也會問為什麼要做某件事。
九歲時,我們會問為什麼出生,為什麼存在等問題,這是值得肯定的問題。大人要展現穩穩的內在的姿態,讓他看見人是如何真切地過活,如何在面對問題時,勇於找尋答案;讓他看見人在世間追求的這一面,如何在遇到困難時,讓困難化為禮物。
孩子一定會問問題,我們一定要回應,千萬別回答因為我是大人所以我知道如何如何,我們需要讓孩子說出他的想法,跟孩子一起探問,讓探問成為一種學習的力量,如果上學讓他感到心情低落、失望,他可能只需要安慰、理解,如果他覺得無聊,可能需要給他多一點學習內容或行動。
學員提問:
如果孩子需要的是一個玩伴,大人該成為孩子的玩伴嗎?
答:
孩子需要甚麼就給甚麼,順其自然。教育家席勒說,玩是人們最高的行動,只有在玩的時候才是一個完整的人。小孩很會玩,全然投入的玩,超美,小孩都是完整的人。如果大人上班也可以向孩子在玩一樣,人生多美。去陪孩子玩就是一個機會。
學員提問(二):
[大人不一定要完美]請問什麼行為或心態是不能被接受的不完美?
智弘老師答:
其實並沒有不完美這件事。玫瑰花不一定比竹筍美。各自有不同姿態。世上不存在不完美,存在的是對現象的任意批判或貶低。接受與理解需要學習。理解之後會找到可以努力的方向。人智學所謂從理智心走向意識心。不完美的是那些不需要的評價。批判過頭會變自我否定,罵人打人的小孩都是受傷很重的,心中充滿恐懼的小孩,需要更多耐心的陪伴。其實並沒有不完美。
學員提問(三):
想請問老師星芒體的部份,老師說意識容易受到內在外在的干擾。
現在很多「高敏感/共感」的人,請問老師認為這有可能是青少年時期發展過程受到太多干擾而延續到大的嗎?
智弘老師答:
人平均28天細胞會更新,意識裡裡外外不斷交流,太開放會失去自我中心,不交流又會停滯,這年代小孩,因為較少沈浸在大自然的機會,受物質聲光刺激太多,常常較難長出自我,需要給較多的時間。
以小寶寶在夜巿裡為例,所有感官開放,吸收太多刺激,成長階段當然會比較難穩定,所以人智學不斷在叮嚀大家要保護孩子的感官。住在花蓮,大自然環境豐富,意志情感應該都比較穩定吧!
學員提問(四):
當孩子面對未來畢業相關的問題,還處在"不知道",但高中階段即將結束,除了等待之外,我們還能有什麼其他的方法來支持他們渡過這個階段?畢竟在台灣的環境中,有許多未來的安排是需要事先準備和規劃的。
智弘老師答:
直接帶孩子去試做看看,農場體驗、職場體驗等,大量聊天也很好,聊出他的內在,找出敢或不敢選的原因,相信能幫助孩子釐清心裡的想法,接著就能一起討論要做什麼準備。
學員提問(五):
保持開放,那大人”可以”表現出自己的負面感覺嗎?Ex.不安、擔憂…
智弘老師答:當然可以,但不要在孩子面前爆炸失控,可以告訴孩子,我很生氣,給我一點時間,讓我們調整好,再呈現在孩子面前。有時「道歉」是真正成熟和勇敢的表現,這一點也值得孩子學習。
但如果是夫妻吵架,建議避開孩子會比較好,孩子不一定能理解而可能複製,該避開就避開。
另外,當孩子欠教育時,不要立刻駡下去,寧可先避開,也不要直接有肢體的接觸,讓時間緩一緩這話題,待時機以講故事方式跟孩子聊。建議家長不要在吃飯時講道理,要另外找時機。
面對學生,需要約時間,有時只有午餐時間,有時可以在球場等場合,我們只要保持多一份覺察就好。有時青少年階段的孩子,會在我們做出舞台時,就會自己上來演,演出他新的樣貌,這也是我們當教職的樂趣,能見證一個個生命的轉變。
學員提問(六):
六升七年級的孩子,剛好升國中,若準備轉學、搬家,是否需要為孩子準備什麼呢?(新的環境、新學校、新家、新同學)父母還能做什麼?
智弘老師答:
需要,陪孩子一起感受、討論,讓他有參與感,焦慮就會降低。讓孩子與舊同學保持連繫,可以邀孩子來新家之類的維繫情誼。
銜接和交流的期間,是一個很美好的成長機會!
學員提問(七):
當孩子主動和大人聊天,分享內心想法,老師常用什麼方式面對?
智弘老師答:
我會用一種好奇的心態,想知道這個年紀的孩子在想甚麼。創造聊天的機會,教師可以邀學生午餐,這時間是很容易聊出內心想法的,孩子很需要與我們對談,即便只是一起打球的十分鐘,或教室外短暫碰面的三分鐘,又或者是課堂上眼神交會的一刻,都很珍貴。
學員提問(八):
請問另一半不配合呢?擔心孩子模仿。
智弘老師答:
另一半與孩子也有相應的緣分與學習,不須越俎代庖。
另一半如果有續酒或暴力,不只是模仿的問題,是安全健康問題,就很需要溝通。不能溝通就尊重。
如果是生活方面的事件,不要用貶抑的方式去講另一半,要幫忙孩子理解而不要否定另一半。避免孩子的內心分裂。保持一種開放的態度,讓事件有其他的可能性,但這些都不容易。
學員提問(九):
請問基於孩子的尊重與隱私,七年級的孩子是不是需要一個私人的空間(房間)能要求房間門不上鎖嗎?
智弘老師答:
每個人都需要一空間進行內在世界的冒險!家有青少年階段孩子,要他不上鎖不太可能,要尊重孩子在忙,正在思考或遊戲,不要要求孩子樣樣都要配合大人。
試想一個場景,電影正在精彩片段時,我們一定不想跳開畫面;小小孩正在玩扮演遊戲,王子正在跟公主告白,大人硬是要出門時,對那場合是一種暴力。
有時青少年在自我探索、思考、顧影自憐,不出來時,我們需要給他時間,尊重他,一分鐘出來跟三分鐘出來,沒有很大的差別。不要暴力要求。
學員提問(十):
亞斯特質的孩子,如何陪伴成長
智弘老師答:
亞斯孩子有比較敏感的面相,也有超級不敏感的部分,太專業了今天不談,要更尊重他,多一點空間給他們,他們會舒服很多。
學員提問(十一):
對於班上秩序問題,家長有沒有適合介入幫助的地方呢?這年紀的孩子比較從自我角度去評論老師,或是負面角度去看待老師行為或教學,或是幾位一起影響到教學秩序。
智弘老師答:
教室的事,就交給老師吧!
很多事物和過程,都需要給孩子時間思考,更多事物沒有對錯,不用刻意介入,只要幫忙孩子理解,幫忙孩子平衡與理解,跟讚美孩子很像都需要依據事實。可以跟老師轉述反應,但要互相尊重。如果影響教學秩序,自然會有校規處理。
學員提問(十二):
感覺有些孩子在教育環境中很辛苦,沒有被善待,除了試著成為孩子的正向典範,面對體制我們還能做什麼?
智弘老師答:以華德福的角度及文明演化來看,這樣的危機與衝突有其必要,讓我們得以把精神力量發揮出來。個人也可能因為這些磨難使我們成為更好的老師。就算這一世,不會開花結果,下一世也會!建議家長和老師呼朋引伴互通有無互相支持,透過教育讓社會成為一個認同健康方式的社群。
相信生命、懷抱希望、呼朋引伴、盡力而為就好。
學員提問(十三):
老師想請問在時間很壓縮下,怎麼樣陪伴孩子,讓她們感受到老師的關懷?
智弘老師答:老師要創造時間和空間,例如吃飯的時間,人和人碰面的時間,下課花二十分鐘陪伴,或到籃球場打十分鐘的球,即便只有三分鐘,孩子都會感受到,教育現場教師,只能盡力而為。
學員提問(十四):
請問老師,孩子目前八年級在體制學校越來越重視同學,因班老師不穩定時常輪動,班上已許多小團體,言語不友善,時常肢體衝突,接近霸凌,孩子時常帶回來這些⋯,若持續下去,會讓孩子有何影響?
智弘老師答:
外在如此,內在同儕還是比不過爸媽。跟孩子聊,不要罵人教條教訓。那些都是生命的經驗,只要我們穩穩地在家裡,讓孩子隨時找得到聊的對象,試著讓孩子換位思考,孩子的內在會知道,他想學習的對象,不會是同學,爸媽還是最重要的學習對象。
學員提問(十五):
怎麼讓青少年孩子之間的彼此信任重新建立(因之前有打破信任的事件發生)?
智弘老師答:
老師需要創造機會建立新的相處模式,尊重他有他想要的社交模式。
大量地聊,從聊的過程中引導,讓自己成為孩子形成自我的典範,有了自我,他們自然能找到新的關係。
學員提問(十六):
孩子都沒時間規劃,家長可以介入嗎?如何做?可以要求八年級孩子成績嗎?
智弘老師答:
孩子自覺還很低時,家長要找機會借題發揮,幫忙做時間規劃,排鬆一點,讓孩子容易達到,有了一點甜頭,他自然會懂得為自己做規劃。
學員提問(十七):
如果青少年時期的孩子真的甩門,大人除了等待之外還可以做些什麼呢?
智弘老師答:
那只是孩子表達的方式之一,之後可以用幽默的方式讓他了解可以有其他的方式表達,我們需要去探究原點,與孩子一起去解決。
學員提問(十八):
八年級的學生已有手牽手等姿體接觸相處模式,教師應如何幫助?
智弘老師答:
可以適度提醒肢體尊重,分開個別聊。如果雙方情投意合、自願開放,該發生的都會發生。是可以談的有趣話題。
學員提問(十九):
大人在青少年腳色還是要有引導/主導腳色?請問有沒有範圍和原則?例如:不吸毒、不參加幫派...(這樣範圍會不會太大?)
智弘老師答:我們的引導,不是為了要限制孩子,是為了要一起找到問題的源頭;以孩子想加入幫派為例,是否是為了找認同,如果是,我們就找到了多關注的方向。
學員提問(二十):
請問八年級孩子如何分辨投入的是興趣還是好奇,例如 3C或者攝影?
智弘老師答:
3C可能沉迷,所以就大人陪著做。興趣好奇都無所謂孩子願意嘗試學習都很值得鼓勵。陪著孩子大量聊天,多看電影,很容易發現他真正的興趣和好奇的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