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介紹
本活動將介紹 Web 3.0、人工智慧、區塊鏈等關鍵技術,並探討如何將人文研究與數位技術相結合,開創嶄新的教學模式。幫助人文學科教師突破在跨領域合作中的困境與挑戰,且提升在數位時代中的教學與學術創新能力,促進人文學科與科技的相輔相成,推動學術發展向前邁進。
活動海報
【活動資訊】
名稱:從竹簡到元宇宙:人文研究的數位躍遷
主講:潘東名 教授
輔仁大學 全人教育中心、應用科學研究所 副教授
時間:2025/04/11(五)10:00–12:00
地點:輔仁大學 文研樓LG208
指導單位:教育部 數位人文跨域人才智慧領航計畫
主辦單位:輔仁大學 文學院
活動紀錄
在科技發展快速的時代,知識的傳播與儲存有了變化。過往我們透過古籍、竹簡等記錄歷史與思想,現代開始以數位方式儲存,甚至透過人工智慧、區塊鏈與元宇宙技術進行擴展應用,對人文學科而言,這將是教學思維的全面重構。
Web1.0是靜態的展示,知識由創作者發布,使用者僅能檢視,不能修改;Web2.0轉向互動與共享,使用者也能夠修改內容;Web3.0以智慧化、個人化、去中心化為特色,改變了網頁運作的方式,更重塑了學習與研究的途徑。
人文學科教師面對科技變化,帶來了三大挑戰。首先,在研究層面,古籍版本繁雜、真偽難辨、視覺化素材匱乏等問題,使得學術研究需耗費大量時間,但透過AI與大數據的導入,研究人員能進行大量且快速的文本分析,並且將資料視覺化,原本仰賴人工的重複性工作轉為自動處理,減省時間,提升研究效能。再者,在教學層面,現代學生已經習慣網路所提供高互動、即時回饋的環境,導致傳統授課難以引起學生注意力與參與度,若在課堂中引進生成式AI的應用,能提供學生沉浸式、情境式的體驗,使文言文、歷史典籍等課堂內容不再抽象。最後在學術合作層面,跨領域合作常因各自專業不同,產生信任、知識整合等問題,透過區塊鏈與數位身分技術的結合,提供透明且可驗證的協作機制,有效降低版本爭議與成果歸屬的模糊風險。
使用AI時需要輸入準確的關鍵詞才能得到想要的答案,而現代學生缺乏的提問力,或許能透過AI引入課堂,培養、提升學生的提問力。而AI所產生的「AI幻覺」問題,可以培養學生的媒體識讀及批判思考的能力,同時也可能提供學生新的思考方向,成為新的研究主題。
相同的題目使用不同的模型提問時,會產生不同的結果,潘老師為我們展示使用DeepSeek V3、ChatGPT4.5、Gemini2.0 Flash、Perplexity、Grok3、Claude 3.0 Sonet以及Copilot,共七種不同模型,同樣提出仿照駱賓王的《詠鵝》,但將鵝改成鴨生成仿作,從結果中可以觀察到不同模型在語言風格、思考邏輯與表達方式上的差異,讓我們更加理解生成式AI的運作方式與潛力。
在這個充滿變化與可能性的數位時代,人文學科教師不再只是被動面對科技的浪潮,而是積極將AI視為教學與研究的輔助工具。無論是應用於課堂設計、文本分析,還是激發學生提問與思辨的能力,人工智慧的導入正逐步改變人文學科的實踐方式,為傳統學問注入新的活力與可能性。
活動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