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介紹
本次活動將分享如何透過紮實的田野調查與在地理解,結合生成式人工智慧整理錄音與生成文字,創造出兼具溫度與觀點的地方書寫。AI雖能協助處理資訊,使創作變得比以往更為迅速,卻無法取代人與土地之間的情感交織,在弱人工智慧的輔助下,創作者依然必須親身經歷、感受並做出選擇,才能讓科技成為理解地方、表達情感的橋樑,而非取代人性的捷徑。
活動海報
【活動資訊】
主講:葉守禮 教授
逢甲大學創能學院助理教授
地點:Google Meet 線上會議 (E-Mail寄送會議網址)
時間:2025/07/15(二)13:30-14:30
指導單位:教育部 數位人文跨域人才智慧領航計畫
主辦單位:輔仁大學 文學院
活動紀錄
本次交流特別邀請逢甲大學創能學院的葉守禮老師來分享關於「鄉村永續與數位轉譯」這門課程的教學心得。
「鄉村永續與數位轉譯」這門課透過引導學生運用數位工具,並理解其可能性與局限性,強調人文背景、田野調查的重要性。葉老師帶領學生實際走入農村兩天,讓他們親身感受並改變農村的刻板印象,認識到農村生活雖簡單卻充滿人情味與溫暖,並學會珍惜純粹的美好。而學生最大的收穫就是他們對於自己家鄉更深入的認識、理解,體會到與課本有所不同之處。葉老師則是體會到,先讓學生現場體驗過後,產生情感與使命感,再進行課堂學習及報告,效果會比純課堂學習來得好。
在人工智慧的討論中,葉老師指出大型語言模型基於大數據與演算法,有如「鸚鵡學舌」,並沒有真正的思考與原創力,因此AI可以觸及的範圍是有限的,尤其是無法被數據蒐集的「地方感」。親身體驗過的地方感會深植於記憶、感受與社會關係之中,AI卻對此描述顯得書「疏離」、「表面」,缺乏親身體驗的情感。
AI雖然無法有地方感的親身體驗,但在課程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輔助角色,如協助學生製作出導覽手冊,大幅度的簡化口述歷史逐字稿與順稿的工作。在AI協助的基礎之下,學生必須主動調整AI所產出的內容,注入親身體驗過的情感,選擇內容與下標題,出來的成果才會更貼近農村的真實體驗。葉老師鼓勵使用簡單、免費的數位工具,讓學生專注於定義問題、解決問題及與在地人溝通,而非過於追求高科技。
葉老師認為「AI的盡頭,是人文教育」,數位工具中就是工具,AI如何被使用及背後所承載的人文思考、情感注入與社會關懷才是最重要的。這門課透過讓學生進入農村,增強學生對於當地的貼近感及情感,在科技快速發展的時代,AI突顯了人與人之間的連結和溫度的不可或缺,啟發學生學會欣賞、提問、思考與發展個人風格,找回人的主體性。
活動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