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介紹
本次活動將從剪輯的基礎概念出發,介紹實用的入門技巧與思維方式,並針對初學者常見的錯誤與疑問,提供具體清楚的解法。講座內容涵蓋素材篩選與整理、片段銜接原則、節奏與聲音的運用,協助參與者建立有邏輯、有重點的剪輯流程與表達策略。最後也將延伸探討 AI 輔助剪輯的應用現況與未來發展,開啟創作上的更多可能性。
活動海報
【活動資訊】
主講:江介騰(Johnny)
拾光映像工作室 總監
地點:輔仁大學文華樓LI106
時間:2025/04/23(三)
13:30–15:00 講座
15:05–15:30 各校助理交流會
指導單位:教育部 數位人文跨域人才智慧領航計畫
主辦單位:輔仁大學 文學院
活動紀錄
在製作影片之前,可以先思考三個問題,受眾是誰?主題是什麼?影片的風格要如何呈現?確立三個問題的方向之後,再加上腳本的輔助,製作影片會比較有想法,能準確選擇需要的素材。一開始可能會需要去整理需要的素材,例如影片素材、音樂、圖檔等,可以建立個別的資料夾,不但能清楚的分類,找資料也會比較快速。除了整理素材之外,正式剪輯前需要先看過所有的影片素材,也就是所謂的「濾片」,並且在剪輯軟體上觀看會比較好,因為可以立即標出必要、次要與不需要的片段,減省正式剪輯時的時間。另外,不需要的片段不要急著刪除,透過調速,不需要的片段可以搖身一變成為轉場片段。剪輯軟體方面,建議同學們多嘗試不同的工具,找到適合自己的剪輯軟體介面是最重要的,因為介面也會影響到影片剪輯的速度。
江老師特別提到,聲音可能會被認為沒那麼重要,但其實聲音對於影片是很重要的存在,不單純是控制聲音的大小聲,避免影片爆音,還能作為過渡或是情感的安排,甚至是吸引觀眾的注意力,例如J-cut 是讓聲音先出現,畫面再出現,透過聲音先吸引觀眾的注意力,再帶到畫面;L-cut則是讓畫面結束後,聲音持續,延續整個影片的情感氛圍。音樂選用上,江老師建議同學們使用付費音樂素材,避免未來產生版權糾紛。適合的音樂不但能決定影片的基調,也能成為推進情節、加強情感連結的重要元素。
在節奏方面,對於影片來說,節奏是整體的靈魂,不僅影響觀看的速度感,更會影響到觀眾是否願意持續觀看。畫面可以吸引到觀眾的注意力時間平均大約是2-3秒,因此可以透過畫面變化或是節奏打破,避免觀眾產生疲倦感。也能使用音樂吸引觀眾,但與畫面相同,如果同樣的節奏長時間使用,也會失去吸引力,所以需要打破音樂節奏,使用不規律的音樂吸引觀眾的注意。快節奏剪輯適合用在街拍、活動現場等,畫面切換快速,動態感強烈;慢節奏剪輯則適合紀錄片、旅遊影片等,透過留白與環境音,營造沉浸式的觀看體驗。但不論快、慢節奏,都需要合理安排情緒起伏,並且適當留白,保留讓觀眾呼吸的空間,維持觀眾的專注度。
畫面選用上,需要注意整體的方向性及合理向,例如同方向的片段看起來會比較舒適,不會顯得突兀;透過相似形狀的物體進行片段切換,即使兩者之間關聯性不大,但看起來不會突兀。後期剪輯時,可以檢查畫面構圖是否一致,保持視覺的重心穩定,並且調整其他細節。
透過這次講座,大家不僅學習到了影片剪輯的技術與技巧,更重要的是理解了剪輯背後的思考邏輯與節奏掌控。從素材整理、聲音設計、節奏安排到畫面銜接,每一個步驟都是為了讓故事能更自然流暢地傳達給觀眾。相信透過不斷練習與實作,同學們能夠運用這些方法,在未來創作出兼具內容與情感的精彩作品。
活動照片
學生回饋
Q:對於活動最印象深刻的部分是什麼?
A:
影片密度的重要性
剪輯風格、節奏建檔的小技巧
剪輯需要注意的細節
素材選擇,可以知道自己剪輯時該如何選材,以及有哪些工作可以輔助
剪輯節奏以及軟體
音樂在影片中是重要的元素,也有介紹一些尋找音樂素材的管道